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出土简帛中"胃"的用法对《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句义提出质疑,又从《素问·水热穴论》原文进行分析,发现经文讲的是肾脏在发生水病(胕肿、风水、大腹、水肿)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并无涉及肾胃相关的任何情况。"肾者,胃之关也",即"肾者,谓之关也"。"胃"通"谓"。  相似文献   

2.
<正>水肿病在《内经》中称为"水",《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指出水肿病的主要症状,并据此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到《金匮要略》则以"水气病"设立专篇并论及脉证治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风水……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篇中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水肿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因水肿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只可说是一个症状,在很多疾病中都可引起水肿,可能包括心、肾水肿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唯肝硬化腹水(膨胀)不在其中.水肿病关系到肺、脾、肾三脏,故《内经》早就有“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原则性指示.明代张景岳更明确说道:“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急、乏力、少气、水肿等症。祖国医学虽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内经冲亦有所论述,如《素问·脏气法对论篇》曰:"腹大医肿,端咳身重。"《素问·水热穴论篇》曰:"水病下为咐肿大腹,上为瑞呼不得卧者,为标本俱病。"临床中医运用益气温阳、利水化饮等法则,疗效满意。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虽多,但殊途同归,其病机变化,一般都循着:心气虚-心阳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四个阶段渐次发展,肾阳亏虚,饮邪泛滥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必然同时有心气虚、心阳虚的证候。应该指出…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痰饮病? 答:痰饮病,古代又称淡伙或澹饮,是以病因和证候命名的。多因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功能失常,水液不得正常输布,停留于体腔、四肢、经络等处,影响脏腑、器官功能一类疾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痰饮是指饮邪停聚于胃肠的痰饮病,是四饮中的一种。 二、试述痰、饮、水三者的异同。 答:《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不同于饮者,饮清初而痰稠浊。”《活人书》  相似文献   

6.
泌尿系疾患的种类甚多,短篇难以尽述,兹将其中主要疾病且中医治疗比较效果良好者分述如下:肾炎及肾病肾炎及肾病(肾变性肾病),中医以水肿或肿胀部门中包括之,在最古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阐明了水肿的发生是与肾脏有关系的,如水热穴论篇云“黄帝问曰……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溢于皮肤故为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肾炎的认识祖国医学中虽元“肾炎”的名称,但在论述水肿、肿胀、水气等症候时有很多类似本病的记载。例如《内经》曰:“水始起也,目(?)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自汗出憎风。”《金匮要略·水气篇》曰:“病有风水,风水其(?)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上述症类的描述与今肾炎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内经》曰:  相似文献   

8.
水肿是肾炎或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中医认为水肿的产生与肺脾肾3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水肿的方法很多。最早见于《内经》的有“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即发汗、利尿、逐水、行瘀等主要方法。一般认为,肾炎初期水肿有表证者称风水,当从肺治,宜宣肺利水,方用越婢加术汤加减。无表证之水肿视其伴随症状,脉舌情况,如属脾虚湿阻为肿者,应从脾治,宜健脾利水,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属肾虚关门不利为肿者,应从肾治,宜温肾利水,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以上乃治肿常法,然临床证情错综复杂,今不揣浅陋,鉴30余年临证之体会,姑拟治肿变法3则,翼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治水气病入手,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初步探讨其辨证论治水气病规律。张仲景在《内经》“开鬼门,洁净腑”基础上,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有水,可下之”之治疗大法。张仲景论治水气病理、法、方、药千余年来沿用至今,为后世的水肿以阴阳为纲的分类以及从肺、脾、肾论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水肿的辨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所论痰饮、水气病皆为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痰饮即后世之饮证,"痰”同"澹”,《说文》曰:"澹者,水摇也”,也形容饮之状态而设,并非后世所谓之痰证;水气即后世水肿之证,"气”表明水形成的原因为气机受阻或阳气衰微,气不化水,水泛肌肤而成水肿之证.饮与水异名而同源,均为水液潴留之证,若水液停留于某一局部,如:水走肠间,或在胁下,或归于四肢等,皆谓之饮证;若水液泛滥肌肤,以浮肿为主要表现,多伴小便不利者则为水气病.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用于治疗水肿的诸方,临床所治疾病虽多,但辨证和应用法则:一是病机均属脾肺肾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致水湿或水饮停留体内形成水肿。二是凡证见头面身肿,小便量少或全身高度浮肿,有胸水或腹水,二便不利,而正气不虚或正虚未衰者皆宜。三是,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随证加减以适应复杂病情。治水诸方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无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急性或慢性,无论是哪个系统的疾病只要属水肿证皆可用之。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腹水与祖国医学的“臌胀”、“单腹胀”等病相关。《内经·水胀篇》云:“臌胀如何?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金匮·水气篇》云:“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转侧,胁下满痛”。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发病机理根本在于愤怒伤肝,肝气郁结,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感染虫毒以及黄疸等伤及肝脾,脾  相似文献   

13.
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病程大多迁延不愈 ,治疗亦颇为复杂 ,中医治疗肾病有其优势。余在临床上充分体验到清利湿热在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近些年来 ,有不少学者在肾病湿热证方面作了病理研究 ,清利湿热法逐渐成为肾病治疗的主要治法之一。肾病病机常为虚实夹杂 ,湿热常作为其主要实证及兼夹证。其主要病因大多由湿邪引起。湿邪粘滞 ,缠绵难愈 ,郁久化热 ,成为湿热。湿邪分外湿与内湿。《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肾能聚水而病。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 ,水液代谢紊乱 ,水湿泛…  相似文献   

14.
湿证论     
湿为六气之一。湿邪发病,比比皆是,何止万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伤寒论》的气化学说,认为太阴本湿而标阴,因其标本之气相同,故太阴病从本湿之化。从《内经》到《伤寒论》所论之湿病,无不与太阴脾家密切相连。这是一条主干线,必须在其指导下来辨  相似文献   

15.
<正>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本病在中医学中无明确的独立病名,但其证候在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中均有提及,属本虚标实证,可涉及到心脾肝胆肾等诸多脏腑[1]。《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内经》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身之血脉,心藏血脉之气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上论述均表明心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推动着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以营养濡润周身。  相似文献   

16.
中医对尿毒证的认识《内经》:“实则完备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朱丹溪说:“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又因虚不能传化焉。故肾水之溢,仅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阻塞,水渗于皮肤,位于肌肉而发为肿矣。”《医门法律》:“肾司开。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合,阴气太盛则关门常合,水道不通而为肿”,“肾者水之制也,肾虚则水散于皮。”慢性肾炎尿毒症属于脾肾二虚,肾阳虚是本,不能化气,造成水湿内停。《内经》:“肾气虚则厥”;“肾病少腹腰脊痛,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不已死”,“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相似文献   

17.
《素问》里“胕”和“胕肿”,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而其中几条的各家注释,却十分混乱。或相互牴牾,或前后不伦。 如《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胕(疒尨)然肿。”((疒尨)是为笔者所加,下同)一句,请代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下称《直解》)注云:“皮里肉外日胕。”是释“胕”作人体某一部位。《素问今释》(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下称《今释》)注  相似文献   

18.
浅谈补肾法治疗月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经是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其产生与天癸成熟,冲任通畅,脏腑气血旺盛有关.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脾胃化生气血,肺气贯百脉,肾藏精、精化血,皆维持月经之正常.<素问奇病论>曰"胞脉者系于肾."<傅青主女科>曰"经水出诸肾".近年来,有的学者进一步强调:肾主月经,为生殖之本.因此治疗月经病,其本在肾.  相似文献   

19.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的疾病。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哮喘发病,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内经》有"喘鸣"、"上气"的记载;元代医家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至清代《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  相似文献   

20.
肾病综合征(NS)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水肿病范畴。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尽早控制蛋白尿防止反复发作,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本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谈一点个人体会,以供同仁参阅。1 标本缓急不同,治疗法则不一 肾病之水肿易消,但不易根除,易反复发作。究其根源,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阴结谓之水”。故在治疗时,“急则治其标”,宜治肺为先,宣肺祛风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