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讨左氧氟沙星使用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特点,以做到合理用药。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35例患者资料,从年龄、发生时间及受累系统等几个方面对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做分析和统计。结果①年龄分布:以年龄≥60岁患者为主,占51.43%;其次是30-59岁患者,占31.43%;30岁患者最少,占17.14%。②发生时间:消化系统、皮肤系统反应多集中于输注过程发病,分别占57.14%和61.54%;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以首次给药后≤24h多见,占83.33%;循环系统反应均见于≥2次给药后,占100.00%。③受累系统:35例患者中,消化系统、皮肤系统受累者最多,分别占40.00%和37.14%;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占17.14%;循环系统受累者最少,占5.72%。结论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以年龄≥60岁患者为主,可累及消化、皮肤等多个系统,且不同系统发生不良反应时间不同,临床应据此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赵剑锋  陈小平 《求医问药》2014,(21):162-164
目的:分析68例患者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药品的种类、患者用药的方式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部位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消化系统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表现、处理方法,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50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药物种类和用药方式,总结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特点。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中,以皮肤损害(36%)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8%)最为多见。而导致老年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占比为38%,心脑血管病药物排在第2位,占24%。多药合用26例(52%)。中药西药联用20例(40%),单纯西药4例(8%)。结论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种类较多,临床工作者应重视指导患者合理药物,减少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发生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2例进行研究,系统分析患者个体资料,阿奇霉素用药方式和关联性,累及器官、发生时间,患者预后等。规范用药制度,规避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结果 32例研究对象中,老年及儿童患者占81.25%,受累器官和系统前三位为皮肤(34.38%),消化系统(28.13%),呼吸系统(21.88%),约有90.63%的患者ADR发作于用药35min内,大致确定29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由阿奇霉素所致,2例存在可能性,给予对症治疗后,31例痊愈,1例改善明显,无死亡者。结论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多由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用药时应严格把控适应证,并加强用药监护,重视中枢神经、循环系统等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同时探讨参麦注射液的合理用药方法。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由参麦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整理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以便探讨合理用药方法。结果本组131例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值为58.02%(76/131),而变态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值为33.59%(44/131);呼吸系统反应所占比最低,其值为2.29%(3/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静脉滴注速度以及性别有关(P0.05);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单次溶媒剂量、合并用药数量有关(P0.0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静脉滴注速度、单次溶媒剂量有关(P0.0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单次溶媒剂量、溶媒选择以及性别有关(P0.05);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静脉滴注素速度、单次溶媒剂量、单次用药剂量、合并用药数量以及既往患病史有关(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较多,需要规范用药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活血化瘀中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因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①中药里血栓通所致的不良反应率35.00%明显高于其他活血化瘀类中药(P0.05);②60例患者不良反应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附件等,其中皮肤及附件受累比例58.33%明显高于其他受累系统,差异明显(P0.05)。③60例患者中13例(21.67%)存在过敏史,其中6例对2种以上药物过敏。结论活血化瘀中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比较常见,多种药物均可诱发不良反应,尤其是存在过敏史患者,皮肤及附件受累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2例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因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2例,观察本组患者合用西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西药类型的合用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不同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用药严重不良反应在皮肤和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发生;抗感染药物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与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药物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3.13%比肌肉注射给药21.89%,口服给药15.63%,外用局部给药9.38%多,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多种西药合用,避免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方法以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接受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观察目标,观察抗生素不良反应好发人群、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以及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累及部位的情况。结果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几率最高的是在58-77岁,头孢菌素类在常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中所占比例最高,皮肤及其附件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部位(P0.05)。结论常用抗生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种类非常多,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在临床上了解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用药指征,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近年来开出的250份药方进行分析,统计出现不良反应的处方,统计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和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结果 250份西药联用处方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处方共10份,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抗生素类药物占60.0%;消化系统类药物占30.0%;神经系统类药物占10.0%。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的器官、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结论联合应用多种西药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应当正确配伍,掌握联合使用西药的禁忌,才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充分发挥各种西药的作用,发挥西药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北京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2008年-2013年的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报表,从单次剂量、给药频次、输液溶媒、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5例舒血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477例(39.6%),女728例(60.4%),平均年龄(63.2±12.5)岁;舒血宁ADR发生时间,表现为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系统/器官,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23.2%,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20.2%)、循环系统损害(18.0%)等;用药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的1120例,记录输液溶媒的290例报表中,200例未按药品说明书推荐溶媒使用。严重报表19例,表现为过敏样反应(8例)、过敏性休克(5例)、周身皮疹伴瘙痒(3例)、急性肾衰竭(1例)、肝细胞损害(1例)、血小板减少(1例)。结论舒血宁所致的不良反应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器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注意ADR监测,警惕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116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用药后各类不良反应表现,比较用药前后各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其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肾功能及肝功能损害与其他不良反应;用药后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用药前高(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医生在配药时注意药量,合理选择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讨西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制定策略预防。方法:从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月选取80例接受西药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参与研究试验,从患者性别、年龄、西药种类等方面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对策应对。结果:80例患者中,以女性、中老年患者居多,占65.0%和75.0%。从西药种类来看,抗生素(63.8%)占首位,其他西药种类相对较少。不良反应多累及皮肤系统,占56.3%;其次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分别占18.8%和10.0%。结论:西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多是由抗生素诱发,患者以女性、中老年居多,主要累及皮肤、消化与呼吸系统,临床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对策应对,以确保西药的合理与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本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8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情况、不良反应药物类别、给药方式以及不良反应部位等,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10岁以下儿童以及60周岁以上老人约占52.56%;药物类型主要包括抗生素类(48.72%)、循环系统药物(20.51%)、中药制剂(14.10%)、呼吸系统药物(8.97%)、消化系统用药(7.69%);给药方式中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约占57.69%;出现症状主要包括消化系统(32.05%)、呼吸系统(16.67%)、皮肤(35.9%)、神经系统(10.26%)、全身性症状(5.13%)。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药物类别以及给药方式等有密切关系。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合理给药并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同时要加强药物的管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当代医学》2014,(2):23-24
目的探讨分析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0-2012年消化内科收治的有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或者是过量使用抑酸药物,占总例数的70%,重复用药20例,占总例数的25%,因服用药效拮抗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总例数的5%。结论消化系统疾病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很高,为了提高用药的准确率及患者的康复率,应积极提高消化系统内科医师对药物的熟悉程度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痰热清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探讨合理应用痰热清的方法。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3年9月,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并报道应用痰热清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案例25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痰热清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与配伍抗菌药物、给药剂量和速度等有关;不良反应类型:8例(32.0%)皮肤及其附件区,6例(24.0%)神经系统,3例(12.0%)呼吸系统,2例(8.0%)心血管系统,2例(8.0%)全身反应,1例(4.0%)消化系统,1例(4.0%)视觉,2例(8.0%)其他。不良反应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过敏、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困难以及高热等;及时发现并予以对症治疗可获得痊愈或好转。结论:在临床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时,应警惕患者是否有过敏史、掌握给药速度、剂量、适应证、联合用药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痰热清注射液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屈杰  李煜 《当代医学》2013,(24):143-144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西安市北方医院194例住院患者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ADR的类型、临床表现、药物种类,提出相应的合理用药措施。结果 ADR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主要表现在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194例ADR患者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30例,构成比为15.46%;消化系统42例,构成比为21.65%;皮肤反应86例,构成比为44.33%。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及帕珠沙星,左氧氟沙星116种,构成比为59.79%;加替沙星38种,构成比为19.59%;帕珠沙星20种,构成比为10.31%。其中以静脉给药为主构成比为81.96%。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上应该重视监测,合理用药,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其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多种西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并且分析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用产生的不良反应中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多,占比25.00%,其次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等;120例不良反应中用药不合理16例,其中用法不当最多,占比37.50%,其次为用量不当、联合不当、重复用药。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时,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诊疗且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后引发ADR的50例病例为观察对象,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等多方面分析患者产生药物相关性ADR的原因。结果 50例患者的ADR主要集中在使用左氧氟沙星、经静脉滴注给药等方面,占比分别为38.0%(19/50)和54.0%(27/50)。所累及系统以神经系统为主,占40.0%(20/50),其次为皮肤与消化系统,分别占28.0%(14/50)和10.0%(5/50)。结论使用左氧氟沙星、经静脉滴注给药等因素会增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ADR发生率,且ADR可累及神经、皮肤等多个系统,今后临床使用该类抗生素时应做好相关的药物ADR监测工作,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与种类,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临床报告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在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以及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结果经过分析总结,本研究中38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报告,累及系统最多的为皮肤系统,主要表现为过敏、瘙痒、皮疹等,为19例,占比为50.00%,其次为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共9例,占比为23.68%,此外还有神经系统损害(头晕、头痛等)以及循环系统损害(心律不齐等)患者各5例(13.16%)。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占比最多的为头孢曲松钠,为15例(39.47%),其次为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各有9例,分别占23.68%,头孢克洛导致的不良反应有5例,占13.16%。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导致患者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影响治疗的效果,临床用药时应当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为患者制定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对可能导致的不良发应有全面的了解,加强用药观察,以避免引发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