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内科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内科积极实施。结果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由活动前的64%提升到93%,手卫生规范执行率提高了29%。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率,并且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抗感染意识,同时提升了参与品管圈的小组人员在应用品管圈时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手卫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消毒供应中心1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起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执行率及综合能力的变化。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实践得分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打包前、接触无菌物品、脱手套后等方面的洗手执行率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在工作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QC)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得分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的执行率,改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设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等,对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干预和改进,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74.20%;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37.90%,进步率为29.20%。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组成的品管圈在骨肿瘤科晨间医护联合查房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方法由医生、护士组成品管圈,明确品管圈主题,分析骨肿瘤科晨间医护联合查房执行率现状,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对策,对品管圈活动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活动后骨肿瘤科晨间医护联合查房执行率由活动前的65.89%提高到92.71%;住院患者的治疗阶段体验与评价,各维度均有提高,活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了医护合作度,活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联合查房评价有所提高,活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在解决问题、沟通协调,服务意识等能力均有提高。结论 "医护一体化"组成的品管圈有效地提高骨肿瘤科晨间医护联合查房执行率,提高了品管圈成员的解决问题、沟通协调、服务意识等圈能力,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医护合作度,医护人员对联合查房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PACU病人交接正确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质量管理工具FOCUS-PDCA对PACU病人交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对比活动前后的交接正确执行率。结果PACU病人交接正确执行率由24.1%提升到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PACU病人交接正确执行率,有效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减少不规范现象,保证PACU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提高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执行率。方法成立提高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执行率为主题的品管圈,分析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执行率低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结果实行QCC活动后肝癌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执行率由73.3%上升至90%,目标设定值为89.4%,目标达成率达到100%。结论 QCC活动可提升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执行率,增强护士整体护理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胸外科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器漏使用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79例胸外科行呼吸功能训练器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38例):仅让患者按常规领取呼吸功能训练器并使用;研究组患者(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两组患者对吸功能训练器的漏使用率,并对可能导致患者漏使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漏使用率为17.97%,对照组漏使用率为40.98%,研究组患者漏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品管圈活动找出了三大类主要原因分别为病人因素、时间因素以及护士因素。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胸外科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器漏使用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护理人员更换液体查对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降低护理人员更换液体查对缺陷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品管圈步骤开展活动。应用品管圈活动来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更换液体查对缺陷率情况和质量,按PDCA循环进行检讨和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我科室护理人员更换液体查对缺陷率由41.08%降至15.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为109.5%,进步率为63.33%。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人员更换液体查对缺陷率,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内分泌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将患者测量指尖血糖按压穿刺点的棉签统一回收、集中处理,避免在病房乱丢,违反院感要求,导致院内感染。方法成立甜甜品管圈(QCC)小组,运用计划(P)、实施(D)、检查(C)以及总结(A)循环管理方法,对患者不乱丢棉签正确执行率进行现状调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可行性对策并实施干预。观察两组规范性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患者正确执行率为80.87%,实验组患者正确执行率为93.90%,两组患者正确执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87.25%,实验组患者满意率为94.44%,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提升患者满意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住院且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学龄前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住院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试验组开展品管圈,比较两组雾化吸入达标率、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雾化吸入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品管圈在住院且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学龄前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提高患儿雾化吸入达标率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我院急诊内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选定主题、拟定计划、现状调查及要因分析、设定目标、解析、制定实施管理措施,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从由72%上升到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0,P0.01)。结论品管圈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干预措施可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用品管圈活动提高骨科住院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教育知晓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例患者纳为前组,2018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例患者纳为后组。对比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结果后组健康教育知晓率(84.00%)高于前组(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实行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25.31±2.34)低于实施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31.37±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对提高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正确率及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内镜中心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主题,对内镜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现况调查,验证真因,确定手卫生依丛性差的真因,通过强化手卫生意识、加强手卫生培训、合理增设病区洗手设施、优化工作流程、成立科内督导小组、制定质控与奖罚机制等改善措施,再进行效果评价、追踪。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使内镜中心全体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从83.67%提高到96.86%,执行率从92.09%提高到97.52%,后期医院感染科对科室进行效果追踪显示手卫生正确率、执行率均符合要求,达到院感管理目标。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内镜中心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正确率及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效果显著,品管圈活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静脉留置针使用中冲封管准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品管圈开展前后,对60例患者调查护理人员输液前后冲封管的准确率,输液前后冲封管的时间及留置针使用冲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知晓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留置针冲封管准确率为6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冲封管准确率为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前输液前后冲封管平均时间为62秒,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输液前后冲平均留置时间为35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前对留置针冲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知晓率为56.6%,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为知晓率为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提高留置针冲封管的准确率,降低留置针冲封管时间,提高护理人员对留置针冲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的知晓率,而且通过品管圈活动,科室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崔亚萍 《当代医学》2016,(6):101-102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对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现象进行调查与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将2014年3月~2014年4月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7月~2014年8月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从肌力、肌萎缩、手关节活动范围、手肿胀程度、周围神经损伤程度5个方面作为评定指标.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执行率由实施前的52.71%上升至82.53%(P<0.05),目标达标率106.57%,进步率56.6%.结论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执行率,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护士专科知识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漏项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漏项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漏项率由改善前的35%下降到改善后的18%(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急诊收入院患者转运交接中的漏项,规范转运交接程序,保证护理安全,增强护理人员对转运交接的风险意识,同时提高了圈员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临时医嘱签字及时性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临时医嘱签字及时性"为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评价活动效果。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随机抽查55例临时医嘱单,签字及时率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59.6%,提高到83.6%,品管圈目标达成率122.4%,圈员6项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对策不仅提高了临时医嘱签字及时性,同时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以及圈员们的质量管理能力,实现了儿科护理质量有效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透析病人治疗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血透患者从遵医嘱服药、充分透析(每周三次或两周五次)、饮食控制、定期抽血复查四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设定目标值,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前血透患者各项平均依从性为42.57%,实施后提高至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运用于血透患者依从性的管理中,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提高血透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李斌  邝蕾  周桂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48-224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加强急诊抢救记录规范管理及提高急诊抢救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方法 成立"蓝色小卫士"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19例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单中漏/补记率为24.3%)、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将漏/补记率从24.3%降到11.0%)、制定对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点:抢救记录单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抢救车功能不足)、对策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 (1)有形成果:急诊抢救护理记录漏/补记率由对策实施前的24.3%降至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无形成果: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急诊抢救记录的规范性,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艾滋病病人降低服用抗病毒药物漏服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于2017年3月开始,开展主题为"降低艾滋病病人抗病毒药物漏服发生率"的品管圈活动,并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艾滋病病人服用抗病毒药物漏服发生率及其无形成果。结果活动前后,艾滋病病人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漏服发生率分别为18.52%和5.56%,活动后漏服率明显降低(P0.05);品管圈活动后的无形成果均要优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结论对艾滋病病人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有效降低病人服用抗病毒药物漏服发生率,还能有效提高护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