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9)
[目的]总结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符为民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证经验特色。[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符老诊治面瘫的医案,阐述符老以整体观念为经纬,以精准辨证为指导,病证结合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的经验。[结果]符老认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是周围性面瘫的根本病机,脉络痹阻是周围性面瘫的病理特点,辨证首责之于风、痰、瘀阻及气血亏虚,按病程分期,强调精准辨证,用药独具匠心,彰显个人特色,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预防保健和心理疏导,有的放矢,效如桴鼓。[结论]符为民教授对周围性面瘫的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和选方用药的临床经验具有系统化的认识,强调精准辨证结合分期论治,具有鲜明特色,其临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维春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21,38(4):12-15
介绍了朱庆军主任医师运用针刺辨证选穴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其认为外感咳嗽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燥之邪入侵人体,应辨明病因病机及三者之间的传变关系,把握疾病的发展阶段,精准辨证.其治疗以穴为药,以针遣方,分以解表散寒、疏风清热、滋阴润燥三法,配以相应针刺手法,临床疗效显著.附典型病案3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0)
[目的]介绍王季良教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近年跟师学习,整理王教授在诊疗周围性面瘫过程中的相关论述和授课内容,并结合门诊病历及王教授曾发表过的相关文献,在王教授的指导下,最终完成其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总结。[结果]王教授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经纬,从"整体观念"思考病因病机,以"辨证施治"指导临证选穴,并将两者贯穿于整个疾病的诊治过程。其以"天人一体"为医魂,注重调和人体阴阳,选穴原则主张远近配穴、整体调节,讲究针法与针刺角度,善于将六经辨证、分部施治、解剖理论相结合,重视分期论治,但又达权变通,强调把握总则,并因人制宜,坚持"以人为本",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最合适的针刺疗法,在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王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独到,选穴精妙,疗效斐然,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唐祖宣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撷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血管病包括周围血管动脉性疾病和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本病为临床疑难常见病,预后差,致残率高.唐祖宣教授治疗本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强调按中医辨证分型及分期论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分为4型,阳虚型、热毒型、气虚血瘀型,阴阳俱虚型;血栓性静脉炎可分为3型,湿热蕴毒型、湿热瘀阻型、阳虚瘀阻型;红斑性肢痛症可用自拟解毒化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坏疽可为分3期,Ⅰ期(局部缺血期)、Ⅱ期(营养障碍期)、Ⅲ期(坏死期);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3期,初期、坏死期、恢复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分型及分期选择不同的药物及方法治疗,同病异治,可收显效.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失语症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采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优势显著。本文重点介绍王祖红教授以肾-脾-心经络诊察,结合管氏舌针及廉泉齐刺法整体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经验。 相似文献
6.
面瘫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从辨病辨证论治、分经分期论治、针刺手法的轻重选择以及结合中药治疗4个方面,总结了杨甲三教授治疗面瘫的经验。杨教授善于综合考虑面瘫发病、发展进程中的各个因素,逐渐形成了一套其特有的面瘫诊治理论,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志谦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119-119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以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出现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面神经炎病变。临床多发.对人的生命虽无危害,但影响面容,给患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如何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是针灸界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笔在多年临床中.总结出针灸治疗方法。在其运用上,要明确辨病认症要点,把握病程发展时机,分期施治,选用适当疗法是诊治关键。 相似文献
8.
刘志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以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出现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面神经炎病变。临床多发,对人的生命虽无危害,但影响面容,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如何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是针灸界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笔者在多年临床中,总结出针灸治疗方... 相似文献
9.
赵金荣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2012,(1):39-39
周围性面瘫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向健侧偏歪、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此病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而致,因早中期治疗不及时、 相似文献
10.
杨骏运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三条治则治疗周围性面瘫。其将周围性面瘫分为风寒外袭证、风热侵袭证、风痰阻络证、气血亏虚证4种证型,对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患者,常浅刺、少刺;对于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患者,则选用滞针提拉刺法、透刺、健侧平衡对刺等方法,并辅以闪罐、电针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强调治疗时注重针刺手法,发病早期引邪外出、疏调纠偏,采用“多针、浅刺、轻刺”;相对静止期病证结合、祛邪纠偏,治以随症配穴;恢复期调和气血、通络纠偏,强调远端取穴及背俞穴的辨证运用;后遗症期养经柔筋、扶正纠偏,重视经筋刺法,结合“局部微雕”,施以“弹琴刺激”等手法。因人分期配合中药、推拿,重视心理疏导,强调生活调摄,临床应用屡显佳效。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张雪梅主任医师辨治常见男科病的临证经验。张主任擅长于将中医辨证与现代男科学认识结合,考虑体质禀赋、七情致病、工作强度、五运六气、生活环境、饮食特点等因素,抓住男科病病因病机的复杂性、易发性特点;治则予虚实并治,清补结合,消补兼施,标本兼治,祛邪不伤正;应用补肾益气、活血化瘀、凉血解毒、清热利湿,分清泌浊、疏利三焦、疏肝解郁等诸种治法多靶向治疗,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并可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玉麟,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主任医师,从事针灸教学及临床研究工作近30年,经络、腧穴等针灸基本理论颇深,他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非常独到,现摘述如下。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廉老将面瘫分为四期:初期阶段、恢复期、兼变证前期和兼变证期。初期阶段(发病后1~2周)此期风邪 相似文献
14.
李鲤主任医师在30余年临床实践中,对周围性面瘫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现归纳总结,予以介绍。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为“口眼喎斜”,属中风病范畴,多由络脉空虚,外感风寒;或络脉空虚,风寒化热,导致经络痹阻,“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而发病。1 临床资料 系统观察59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70岁,其中1岁~15岁者3例,16岁~44岁者26例,45岁~59岁者18例,59岁以上者12例;发病后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研究龙惠珍教授治疗盗汗的临证思辨经验.方法:通过“把握病机,参透虚实”“注重辨证,分型论治”“久病入络,活血化瘀”三个方面阐释盗汗的辨证治疗经验.结果:龙惠珍教授治疗盗汗主要分为卫表不固、阴虚火旺以及湿热熏蒸3种证型.结论:龙惠珍教授分型辨治盗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其临证思维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6.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
目的:总结研究龙惠珍教授治疗盗汗的临证思辨经验。方法:通过"把握病机,参透虚实""注重辨证,分型论治""久病入络,活血化瘀"三个方面阐释盗汗的辨证治疗经验。结果:龙惠珍教授治疗盗汗主要分为卫表不固、阴虚火旺以及湿热熏蒸3种证型。结论:龙惠珍教授分型辨治盗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其临证思维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
脂肪肝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发病缓慢,常无明显症状。周继友教授谨守脂肪肝痰湿内停、脂浊积聚、瘀阻肝络的病因病机,立足于整体,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肝胆脾胃同治,采用疏肝利胆、健脾化痰、条畅气机、活血散结等治疗方法,遣方多以柴胡疏肝散、温胆汤合方化裁,用药精专,并随症加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卢永兵治疗肺心病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心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演变而成,病程日久,邪正相搏,正虚为主,尤以心、肺、脾、肾功能受损突出.老年人病久,痰湿积滞,脾肾阳虚,输布失常,多脏受损,虚实夹杂,病情迁延,治疗要衡量虚实轻重;肺心病是寒热错杂之病,内有寒热之分,外邪也有寒热不同,治宜分辨表里寒热;肺心病久,痰瘀互结,血行不畅,当益气活血,促进血运,疏通血脉.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年来用自拟补气养血荣肌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60例,并与传统中药制剂牵正散胶囊进行对比观察,发现本法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忠仁教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采用分期治疗、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方法,急性期:宜轻且浅,引邪外出;恢复期:由浅入深,多法联用;后遗症期:多针浅刺,扶正祛邪.强调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尤为重要.临证注重治病先调神,并善于与病患沟通,针刺风格独特,疗效良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