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0例,根据残端保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保留残端)与对照组(非保留残端),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被动角度再生实验数值低于对照组,Lysholm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保留残端相比,在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保留残端方式更有助于患者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中药熏洗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手法及中药熏洗治疗,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关节腔积液及膝关节活动度、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 d、7 d及14 d患侧膝关节积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手法及中药熏洗治疗可有效减轻术后膝关节肿胀,减轻患者疼痛感觉,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单束重建术和双束重建术重建ACL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0-05~2012-08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4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采用的单束重建术(A组),18例采用的双束重建术重建ACL(B组).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征检查以及轴移试验的比较,并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分.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征检查以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②每组患者经治疗后的Lysholm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进行Lysholm和Tegner膝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显示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束前交叉韧带和双束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关节镜下行单束前交叉韧带和双束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开链与闭链运动的康复效果,并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从2010年1月~2012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自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97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开链运动康复方案(45例)和闭链运动康复方案(52例)?两组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及KT-1000值均无明显差异?比较术后3?6?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KT-1000值及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的差值?结果:术后3个月开链运动组与闭链运动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值?KT-1000值有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1000值有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KT-1000值和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康复训练,膝关节的肌力及活动度最终均能恢复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且无明显差异,但闭链运动较开链运动恢复得更早?康复早期,闭链运动更有利于保护重建韧带,防止术后再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阶段采用院内外康复训练法对终末伸膝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47),观察组术后在院内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术后在家进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关节自主活动度伸展角度和治疗前后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自主活动度伸展角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伸膝受限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恢复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阶段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法对终末伸膝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关节镜下重建术后肌肉力量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主动最大屈曲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股四头肌总功值和平均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主动最大屈曲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膝关节主动最大屈曲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股四头肌总功值(STW)和平均功率(AP)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股四头肌总功值和平均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关节镜下重建的术后患者,能够有效地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康复,防止下肢萎缩,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陈柯 《西部医学》2016,28(4):560-563
目的探讨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指导,采用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以及患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评价两组患者患膝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功能,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月、5月和1年随访,观察组各阶段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术疗效的巩固、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循经烫疗联合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1组、对照2组及观察组),每组25例,均在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肌腱(股薄肌肌腱和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对照1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法,对照2组采取常规康复加本体感觉训练方法,观察组采取常规康复加中药循经烫疗及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方法。术后4个月,应用CPM机完成测试及Lysholm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对照2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膝关节被动角度重现差异方面,对照1组患侧膝关节三阶段偏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患侧膝关节三阶段偏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三阶段偏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循经烫疗联合膝关节周围特定穴位的按压能促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进行重建的患者临床上较为多见,如何在恢复期较好的康复治疗尤其重要,但较少将动态关节松动术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恢复期.目的:观察动态关节松动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效果.方法:首次ACL断裂重建术后患者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19例.治疗组使用动态关节松动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关节松动术进行康复治疗.治疗时间共3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1.5-2小时.治疗前后用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经过3周康复治疗,2组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动态关节松动术能有效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指导,采用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以及患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评价两组患者患膝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功能,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个月、5个月和1年随访,观察组各阶段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术疗效的巩固、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伯亮  王星  李军  白平利 《西部医学》2018,30(8):1143-1146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注射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观察组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玻璃酸钠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关节功能恢复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更好(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玻璃酸钠注射应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好,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PRP凝胶对膝关节韧带重建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择期行膝关节韧带重建术的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98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自体PRP联合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3个月平均Lysholm评分为(72.33±10.58)分,高于对照组的(61.05±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平均IKDC评分为(68.25±10.78)分高于对照组的(60.20±9.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2个月IKDC评分比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前交叉韧带术前及术后IKDC评分与副韧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及副韧带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与术前比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PRP凝胶应用于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可改善患者前交叉韧带、副韧带及膝关节的功能情况,对患者术后韧带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26例)和保残组(26例),非保残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残端清理重建术式,保残组采用保留残端重建术式,比较2组患者主客观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KT-2000测试)、本体感觉恢复及胫骨、股骨隧道扩张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的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KT-2000测试均明显降低(P<0.01),且保残组术后各时段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及KT-2000测试均优于非保残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保残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2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的胫骨和股骨隧道扩张度均明显升高,且保残组术后12个月的骨隧道扩张度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结论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术后的运动功能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关节稳定性并降低骨隧道扩张程度,显著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早期中医介入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超早期中医介入法,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主观疼痛感进行评分,分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肿胀度。并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被动位置觉及被动感知阂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休息、术前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休息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术后1周肿胀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和肿胀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健侧的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侧本体感觉误差和被动感知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超早期行中医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保留残端重建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IKDC韧带分级、患侧膝关节位置感觉测定值(JP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KDC韧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侧膝关节JPS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的2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可提高Lysholm评分,改善IKDC韧带分级,以及降低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和患侧膝关节JPS,优于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昌兵  许挺  张朝鸣 《黑龙江医学》2021,45(19):2023-2024
目的:探究玻璃酸钠关节注射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于佛山市中医院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采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和观察组(n=60,在对照组操作基础上采用玻璃酸钠关节注射治疗),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与12个月时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关节液炎性指标[白介素-1β(IL-l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观察组IL-lβ、TNF-α、MDA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GPX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时,两组IL-lβ、TNF-α、MDA、GPX均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进行玻璃酸钠关节注射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亦可显著抑制术后早期关节腔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对其早期预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后交叉韧带损伤治疗及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均采取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根据是否进行康复训练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6个月和10个月时,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康复训练对后交叉韧带治疗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应用中医推拿手法的康复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我院收治行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例行标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包括肌肉锻炼与活动度练习;中医推拿组15例在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推拿手法,推拿手法自术后1周开始,持续四周;分别于术后1、3、6个月测量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与大腿周径,术前与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均有明显提升(P0.05),但二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推拿组术后1个月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与大腿周径均比对照组高,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与大腿周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应用中医推拿手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膝关节粘连的发生率,提升肌肉力量,加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指禅推法对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试验组术后康复应用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具有效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后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及传统康复两种方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效果差异。方法将28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14例,分别给予传统康复方案及快速康复方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VAS视觉评分表、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测量大腿周径及被动关节活动度以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时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快速康复方案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可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缩短康复时间,并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