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的乳头状肿瘤不少见,发生自乳腺导管不同部位的乳头状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由于这类肿瘤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常有困难,从而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为了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乳腺乳头状肿瘤的分类、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理意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瑜辉 《中外医疗》2011,30(19):90-90
目的 探讨乳腺乳头状肿瘤的类型及病理特征,分析肿瘤的主要类型以加强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患者,对患者肿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对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得知,乳头状肿瘤分为5类:腺乳头状癌34例(50.75%)、...  相似文献   

3.
乳腺的乳头状结构很常见,发病年龄平均48岁,大小导管均可发生.发生在大导管者,肉眼上即可见剑息肉样的肿块;小导管发生者则光镜下才能见到.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及病理工作者对此的认识,现就乳腺孔头状肿瘤的分类、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置意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一组起源于乳噱导管系统,由增生上皮以纤维脉管轴心为支撑形成的肿瘤性病变,大多数属良性病变,但有一定的癌变倾向.部分属癌前病变或预后较好的乳腺癌。由于该类肿瘤组织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时准确诊断并评估有无癌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2012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进展,对部分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分类进行了细化和重新定义,并确定了相关的诊断标准。本文结合2012年WHO乳腺新分类,介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外科医生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晓  徐如君  刘坚  周虹 《浙江医学》2011,33(9):1292-1295
目的 对乳腺实体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17例乳腺SPC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抗体包括CK5/6、34βE12、Calponin、SMA、p63、CgA、Syn、CD56、CollagenⅣ、ER、PR、CerbB-2,并进行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反应和嗜银染色.结果 17例患者中男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3岁.主要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和乳腺肿块,B超或乳管镜检查发现病灶;实体乳头状结构和单一形态的瘤细胞构成其典型的组织学表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分化,88.2%伴有黏液分泌,41.2%伴有浸润性癌; 肌上皮标记大部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连续,2例完全缺乏和1例完全环绕,CollagenⅣ多数呈连续性表达,3例仅局灶表达;17例患者随访2 ~45个月(平均22.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SPC常见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其低级别的形态学特征,ER、PR高表达、CerbB-2阴性以及随访结果显示它具有惰性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6.
乳腺叶状肿瘤是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5%,临床易误诊为乳腺其他肿瘤,耽误患者治疗,近10 年我院遇到6 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及有关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一类伴或不伴肌上皮细胞层和以纤维血管轴心为支撑的上皮增生性病变,在实际工作中,其分类对病理科医生来说,一直具有着很大的挑战。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新增加的一类肿瘤。它常以紧密排列的宽大的乳头组成的实性结节为特征,是一类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2016年近5年来住院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共9例,其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存档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根据WHO分类标准,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断浸润性微乳头状癌6例,结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淋巴结转移率为91.5%(86/94)?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无论肿瘤中IMPC结构比例占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认识.方法 分析10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5岁,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体状结构,内见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卵圆形或梭形,细胞核级别为低级别至中级别.免疫表型:ER、PR均强阳性且高表达,c-erbB-2无表达,肿瘤细胞CK5/6均阴性;7例瘤巢周围可见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3例部分瘤巢周围无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CgA阳性表达率70%,Syn阳性表达率为80%,Ki-67指数≤20%.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为乳腺癌较少见的类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有特征性,预后良好,鉴别诊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52例中良性42例,交界性8例,恶性2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0.8岁。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腺上皮和不同异型性的间质成分混合组成。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分叶状纤维腺瘤、巨纤维腺瘤、乳腺癌肉瘤和乳腺肉瘤等鉴别,交界性和恶性叶状肿瘤易复发和转移,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果 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7.5±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有部分患者伴有乳头溢液.镜下见肿瘤由一个或多个癌结节组成,周围绕以纤维包膜,8例均见乳头状结构为主,被覆形态较一致柱状上皮,低或中等细胞核级别,少数病例可见实体样或筛样结构.免疫表型: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乳头内及癌巢周围缺乏p63及Calponin肌上皮阳性染色,肿瘤细胞CK5/6及c-erbB-2均阴性,ER、PR均呈强阳性,Ki-67平均指数为10%;8例患者随访均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较少见,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宁佩芳  蒋冰  蔡存伟 《吉林医学》2011,32(12):2392-2392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387例乳腺癌病理标本,筛选出符合IMP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1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2病例ER、PR、HER-2进行检测,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发病年龄51~69岁,平均(57.7±12.6岁),IMPC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1%,形态学均具有典型IMPC的表现,免疫组化结果ER阳性率为58.3%,PR阳性率为50%,HER-2阳性率为16.7%。结论:IMPC是一类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乳腺癌,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鉴别诊断以及与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复习11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WHO标准重新分类,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分三类:良性者6例,交界者4例,恶性者1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易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此外,还要与癌肉瘤、其他肉瘤及化生性癌鉴别.结论 临床及病理均易误诊,病理诊断时应多部位取材,镜下以细胞最密集区为准,并做综合分析.此瘤易复发,良性者应做乳腺扩大切除术,复发的交界性和恶性者应行乳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T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8例乳腺PT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PTs大体上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且呈分叶状。肿瘤由具有双层排列的上皮成分以及过度生长的间质成分组成。根据间质的过度生长程度、细胞的异型程度、核分裂数、有无异源性成分以及肿瘤性坏死等继发性改变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个级别。结论乳腺PTs病理学形态分为三级: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容易误诊,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PTs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从良性到恶性均容易复发,治疗上首选手术扩大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从3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PC(单纯型)形态学标准的病例5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石蜡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分析研究。结果:5例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体征、肉眼观察及术中冷冻镜下特征;石蜡切片光镜下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腺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IMPC微乳头边缘EMA(+),肿瘤CD31(-),表明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结论:IMPC只能通过组织形态借助免疫组化诊断;IMPC的高淋巴管侵袭和高淋巴结转移要引起病理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上肿瘤富于细胞,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和乳头状。乳头中央为宽阔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被覆一层或几层肿瘤细胞,部分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可见灶性坏死。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界限清楚,胞质空淡或淡嗜伊红,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状,核仁小,核分裂像高达10个/10HPF。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NSE,CK18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0%,而GFAP、CgA、Syn、S-100蛋白阴性。结论: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组织学最显著特征是肿瘤呈上皮样生长模式,光镜下不易与乳头状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及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应用免疫组化标记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19.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肿瘤细胞紧密排列成膨胀的、界限清楚的结节,结节内的乳头血管轴心纤细且不明显,在低倍镜下看似实性结构,部分结节外周缺乏肌上皮,常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和伴细胞内、外黏液,部分肿瘤也可呈浸润性生长[1].由于SPC发病率低、国内外对其相关研究较少,故其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目前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收集3例SPC临床病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后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SPC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方威  汪露祥  张帆 《安徽医学》2017,38(6):762-765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6年8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乳腺SPC患者,并对7例乳腺SP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7例乳腺SPC患者均为女性,平均64.9岁,其中4例因发现乳头溢液就诊.7例均见导管内实性乳头状病变,7例细胞核为低、中核级,5例伴细胞内、外黏液分泌,2例伴神经内分泌癌(NEC).7例患者的ER、PR均为阳性,HER-2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20%.6例患者Syn呈弥漫阳性,1例患者部分阳性;4例患者CgA呈弥漫阳性,2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CD56弥漫阳性,3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p63、SMA、CD10、S-100蛋白显示5例肿瘤导管腔周缘及纤维血管轴心存在不连续的肌上皮,2例伴NEC的实性乳头状结节周围肌上皮标记阴性.7例患者随访3~96个月(平均24.1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乳腺SPC是一种少见、好发老年女性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多项病理参数及随访均提示SPC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