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老龄化必然带来房颤的高发生率,继之脑卒中的高发生率.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有效率达64%.但抗凝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一直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重申卒中风险量表(CHADS2和CHA2 DS2-VASc)的应用,指导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同时应注意亚洲人群脑卒中的特殊性,包括出血性卒中高发及抗凝强度宜较白种人低等问题.近些年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似乎对亚洲人群尤为有益,又可避免不断抽血化验的烦恼,应予重视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3 mg/片)抗凝最佳初始剂量、治疗剂量调整方法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6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初始及治疗期间药物剂量调整方法,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华法林2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1.5-2.5之间,3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2.2-3.0之间,起始剂量2 mg与3 mg比较治疗效果相似,而INR过高发生明显减少;华法林的维持量1.25-3.25 mg,平均(2.1±0.6)mg;INR达到1.5-3.0水平需7-14 d,平均(11±2)d;INR稳定于1.5-2.5水平需12-30 d,平均(19±4)d;随访1年,有1例小脑出血,3例齿龈出血,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发生。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的INR强度(1.5-2.5)监测下,华法林以2 mg剂量起始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56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事件、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俊堂 《中国医刊》2006,41(9):44-47
1 流行病学 房颤时心排血量减少1/4以上,存在心功能损害时甚至降低50%。房颤不但导致各种不适和运动耐量下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诱发心肌缺血。由于心房失去收缩能力,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的5~7倍,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更高,比正常窦性心律者高17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关于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文献报道较多,但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研究方面较少.本研究将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比较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等[1]报道,房颤发病率约0.5%,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6%以上.尽管规范使用华法林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或氯砒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但华法林导致的出血并发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本文旨在探讨华法林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调查乡村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对比分析不同抗栓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65岁的NVAF患者533例,分为对照组(n=95)和观察组(n=438)。对照组接受华法林规范抗凝(TTR≥65%)治疗,观察组中91例接受华法林不规范抗凝(TTR<65%)治疗、347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回顾性分析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体循环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口服华法林的患者中51.1%的TTR≥65%,533例NVAF患者中65.1%的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6.32%低于TTP<65%者15.38%(P<0.05),也低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者14.99%(P<0.05)。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者比较,对照组大出血及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75岁、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是血栓栓塞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年龄≥75岁、肾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9.
<正>非瓣膜病性房颤是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是房颤的主要类型,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华法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药物,欧美国家及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的房颤诊疗指南中均提出了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建议强度,但其对于我国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适用性仍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强度仍存在较多争议。因此,本文探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邹全林  刘晟 《当代医学》2013,(33):145-14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初始治疗最佳给药方案。方法选取165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mg治疗组及5mg治疗组,每组55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3mg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q12h×4d作为初始治疗;3mg治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3mg作为初始治疗;5mg治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5mg作为初始治疗,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INR稳定在2.0~3.0。比较各组患者INR增高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1.8±4.8)d,INR增高次数发生率为5.5%,未出现血及血栓栓塞事件;3mg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2.5±4.3)d,INR增高发生率为9.1%,未出现主要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为3.6%,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8%;5mg治疗组INR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17.4±5.3)d,INR增高发生率为16.4%,未出现主要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为9.1%,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6%。结论华法林3mg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4d作为初始抗凝治疗能使INR迅速安全有效达到稳定,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与老年脑梗塞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481例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梗塞73例,占15.18%,大面积脑梗塞发生率较高,死亡率高达38.36%.结论 非瓣膜病性房颤是老年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抗凝治疗,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8例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342例不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AF组有以下特点:年龄偏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颈内动脉闭塞常见;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NV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抗凝在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标准抗凝治疗)与对照组(低抗凝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心功能(CBNP、LAD、LVEF)、C反应蛋白(CRP)浓度、血脂水平、治疗效果与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与CRP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LAD、CRP、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均较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LVEF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采用标准抗凝治疗能改善心功能且降低CRP浓度,改善血脂指标,提高治疗效果且避免不良事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初始剂量3mg和5mg对NVAF患者抗凝作用的影响,了解国人的华法林最佳起始剂量,为临床进一步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选取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就诊的卒中中危或高危NVAF患者17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mg治疗组和5mg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于2.0~3.0。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达稳定INR所需时间、发生INR增高、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显著性。3mg治疗组达稳定INR的时间与5mg组相似。3mg治疗组的INR增高发生率显著低于5mg组。5mg治疗组有5例发生轻微出血(牙龈/鼻腔)(6.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中国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5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明显减少。3mg可能是国人NVAF应用华法林的更佳初始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5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Ⅰ为标准强度华法林治疗组[2.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5)]50例,组Ⅱ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1.6<INR≤2.0)50例,组Ⅲ为阿斯匹林对照组50例.应用华法林抗凝并行INR监测,分析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与INR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组Ⅰ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组Ⅱ和组Ⅲ.3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其中组ⅠD-二聚体浓度治疗前后变化最显著,且治疗后组Ⅰ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01),组Ⅱ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组Ⅲ(P<0.001).结论 组Ⅰ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优于组Ⅱ和组Ⅲ,且INR维持在标准强度(2.0~2.5)范围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指标、安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127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64例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出血事件、栓塞事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较华法林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效果更好,能提高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患者出血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心脏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老年人脑栓塞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目前认为心房颤动 (AF)是脑栓塞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其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但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 ,疗效尚不满意 ,病死率较高。现将我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性房颤致脑栓塞 82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 46例 ,女 3 6例 ,年龄 5 5岁~ 85岁 ,≥6 0岁 6 8例 ,平均 (71± 5 .6 )岁 ,占同期住院的脑梗死病人总数的 8.6 %。所有病例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 ,其中冠心病 3 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3 2例 ,肺心病 5例 ,心肌病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高龄房颤(≥80岁)患者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高龄(≥80岁)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华法林组和阿斯匹林组,华法林组密切监测PT-INR达1.6~2.5。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血栓发生率3.33%,阿斯匹林组血栓发生率2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不良反应85%为出血,无一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高龄(≥80岁)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