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26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下肢疾病患者226例,随机分为预防组(116例)和对照组(110例),预防组采用综合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中,对照组110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预防组116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经治疗,7~10d患肢肿胀基本消退,10~15d彩超复查52例完全再通,18例不同程度再通。结论:积极综合预防治疗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防止骨科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3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1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查血D-二聚体,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护理,实验室60例,采取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403-140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良好率(90.00%)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的良好率(60.00%),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5.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护理干预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宣懂 《河北医学》2011,17(12):1589-159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下肢疾病患者198例,随机分为防治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防治组采用综合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中,对照组100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防治组98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5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DVT仍是骨科手术后威胁患者生命中的最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2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到拆线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试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方法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12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平均分为2组,并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即观察组(综合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术后1周的下肢皮肤温度、周径增长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术后1周,对照组的下肢皮肤温度、下肢周径增长率均高于观察组,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率(9.62%)也比观察组(3.21%)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控制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下肢皮肤温度及其周径增长率,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王芸 《中外医疗》2012,31(9):134+136-134,136
目的研讨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预防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和临床护理中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间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第一组),以及2003年至2004年间的37例采用骨科手术治疗患者(第二组),第一组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第二组患者为常规护理,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组63例患者有3例在恢复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它患者均恢复良好,第二组37例患者有1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组患者的血栓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对较易形成DVT的患者实施采用护理中的有效预防方法,能够提高患者在经历骨科创伤后的临床治疗护理恢复效果,降低患者在骨折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率。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期间承德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进行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同时给予系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行临床评估,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通过系统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使患者掌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知识,积极避免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6例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作为对照组;53例患者在采取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上,联合下肢压力系统干预,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压痛、Homans征及浅静脉曲张的发生情况,综合评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压痛发生率、Homans征发生率、浅静脉曲张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栓塞形成率为9.59%,显著小于对照组的30.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症状以下肢肿胀、压痛、Homans征及浅静脉曲张等,采取下肢压力系统联合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降低其发展为肺栓塞的概率。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58例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5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降低其发展为肺栓塞的概率。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58例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5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15.
黄颖  薛柏余  于雪 《微创医学》2007,2(3):188-189
目的观察老年膝、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72h以上的患者使用压力抗栓泵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对1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泵进行辅助治疗。两组均在术后相同时间检测凝血指标及双下肢深静脉造影。结果全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共计8例(7.41%,8/108),其中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1.75%,1/57),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73%,7/51),两组问差异有显著性。术后7d凝血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压力抗栓泵辅助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276-27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8月~2014年7月总计400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凝组260例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非抗凝组140例术后未常规应用抗凝。结果:抗凝组仅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而非抗凝组出现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以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常规抗凝有助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手术治疗骨科患者,手术后根据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科患者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血栓通和电针结合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中应用,探究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0例患者参考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式不同分组实验,将予以西医预防的35例患者看成参照组,将予以西医预防加血栓通及电针预防的35例患者看成实验组,统计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计率、干预后的D-D二聚体含量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不良反应总计率。结果 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计率、干预后的D-D二聚体含量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相对比,出现明显数值差异,2组不良反应总计率相对比,未出现明显数值差异。结论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中采取血栓通和电针结合治疗呈现良好效果,明显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前双下肢均未接受早期循环驱动治疗。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仪,结合常规治疗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嘱或者家属经常按摩或者双下肢,结合常规治疗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对照组发生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的助于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3例,术后第1~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2ml/d,同时进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32例,仅行抗凝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1、4和14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33例中仅1例(3.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32例中有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5.0%),其中6例(18.8%)发生在瘫痪侧,7例(21.9%)发生在腘静脉以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