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冠心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是国内外介入专家较为棘手的问题,而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ATP技术)的出现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ATP技术的优点及在非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JBT组(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和JWT组(拘禁导丝技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JBT组边支闭塞或夹层、边支置入支架、边支血管残余狭窄和边支血流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跨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IVUS 指导下行分支拘禁球囊保护及主支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嵴部移位、斑块特点、分支血流情况及管腔直径/面积的变化.结果 IVUS 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2.60±0.236)mm2、(9.76±2.198)mm2,斑块负荷分别为(81.90±5.380)%和(11.30±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成功率100%,1例(4.2%)出现主支血管夹层,2例(8.3%)出现边支慢血流(TIMI 血流 1 级).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拘禁球囊分支保护联合单支架越跨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存在边支堵塞的风险在技术应用上受到限制。与非分叉病变相比,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相对低的手术成功率、更大的手术花费和更高的再狭窄率。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使主支的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边支开口的再狭窄和分叉病变长期预后中存在的再狭窄问题依然存在。在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出现双支架的治疗策略。通常根据分叉病变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主支支架术加必要时边支支架术是目前通常采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术时, 比较应用拘禁球囊主动与被动扩张技术对边支保护的效果.方法 78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 分为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 (n=41) 和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 (n=37) 2组, 观察分析边支血流的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 (MBG) 、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 和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 边支TIMI、MBG及TMP分级达到3级的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患者比例达到93%,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主动扩张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4%,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时, 边支球囊主动扩张与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均能够很好的降低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血流明显减慢甚至阻断的风险, 但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地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使用切割球囊和补救性拘禁球囊两种边支保护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依据不同的边支保护方法,分为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n=47)和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n=55) 2组,2组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观察及比较边支血流TIMI、MBG分级和边支开口血管C-F型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TIMI、MBG分级达到3级的患者比例为85.1%,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0,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适宜的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对边支进行保护时,使用切割球囊技术可以减少边支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球囊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45例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行球囊支架对吻术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术中病变特点及术后影像学及短期临床事件情况的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共有48处分叉病变处成功进行了球囊支架对吻治疗。其中大多数病变为(70.8%)为Medina1,1,1型。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主支为100%,分支为96%。2例患者边支置入支架。术中边支内被拘禁的导丝及球囊均能顺利撤出。住院期间及出院1月内无明显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在单支架方法(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球囊支架对吻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简单支架技术与复杂支架技术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间我院共完成38例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其中28例采用对吻球囊技术对主支和边支预扩张,仅主支内植入支架为简单支架术A组;10例采用“T型”或“Y型”支架技术,分别在边支和主支均植入支架为复杂支架术B组,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主要不良心脏病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搭桥,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之间基础临床情况及造影血管特征无显著差异,A组主支成功率为100%,边支成功率为89.3%(25/28例)3例边支因残余狭窄>50%,随即植入支架获得成功:B组支架成功率为100%,3例因边支在球囊扩张后残后余狭窄轻,主支植入支架后边支残余狭窄<50%,未植入支架,随访期间A组再发心绞痛5例(5/28,17.85),B组再发绞痛2例(2/7,28.6%),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复杂支架技术在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方面并不优于简单支架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法将138 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即刻闭塞和狭窄加重的情况?完成导丝交换的时间及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情况;9~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支血管再狭窄和边支血管闭塞发生情况?结果:双导丝组边支血管即刻闭塞率和边支开口狭窄加重情况比例?完成交换导丝时间和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导丝组(P < 0.05);9~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示两组间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是单导丝组边支闭塞率高于双导丝组(P < 0.05)?结论: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即刻(及远期)丢失率,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减少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概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双导丝技术可以减少远期边支血管丢失,更好改善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拘禁半充气球囊在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明显的冠状动脉复杂分叉病变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拘禁半充气球囊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拘禁半充气球囊组行拘禁半充气球囊术,对照组行双导丝术,记录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到随访6月期间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六个月,两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拘禁半充气球囊组的边支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6个月,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个月无MACE发生,但随访3个月以及6个月时有患者出现MA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半充气球囊技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在PCI支架置入术中有良好的侧支保护,且有良好的即刻临床效果,能够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的风险,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支支架植入后行边支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患者80例,分为FFR指导边支介入组(FFR组)和常规介入组,每组40例。其中FFR组对FFR测值<0.75的边支血管行介入治疗,包括双球囊对吻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随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在边支支架的植入、双球囊对吻、术后边支残余狭窄>5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6,0.021,0.043)。两组随访6个月,18个月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MACE中FFR组的发生率比常规介入组低(P<0.05)。结论:FFR指导分叉病变边支治疗会更少地使用球囊与支架,3年的随访中FFR指导组MACE发生率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要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拘禁球囊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71例患者,分为两组:拘禁球囊边支血管保护组(A组,28例)、传统边支血管保护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X射线曝光时间、介入耗材使用的数量和总费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对拘禁球囊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复查造影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PCI相关指标(使用球囊数量、PCI手术时间、射线暴露量、使用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手术费用)的比较中拘禁球囊组要明显低于传统方法边支保护组(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降低患者介入相关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陈海坚  林薇  莫逆  梁金春  乌汉东 《西部医学》2012,24(10):1929-1931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4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组(26例),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组(19例)。1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3例在术后(9.5±6.3)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4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操作成功标准。术后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分叉组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率明显高于非分叉组(P〈0.05),但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术中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P〈0.05)。13例术后复查患者4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组,且双支架术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P〈0.0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效果,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可明显减少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与拘禁球囊技术(JBT)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江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BSKT组和JB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TIMT 1级发生率,边支夹层发生及补救球囊扩张率,术后1个月出现胸闷胸痛、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改变率,术后6个月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和冠脉造影异常率。结果 BSKT组患者边支夹层发生率高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KT组TIMI 1级检出率低于J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KT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术中边支夹层发生率较高,但术后中期疗效高于JBT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主支支架植入后有无边支开口优化(OOT)的1年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连续性患者45例,按主支支架植入后有无OOT分为OOT组(OOT,n=22)和无OOT组(non-OOT,n=23).比较2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9~12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例数. 结果 2组基线特征可比(P>0.05).术后1年造影显示:non-OOT 组主支、边支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小于OOT组[主支:(2.36 ± 0.35)mm vs(2.64 ± 0.42)mm,P= 0.024;边支:(1.66 ± 0.38)mm vs (2.23 ± 0.44)mm,P<0.01],主支、边支再狭窄率也高于OOT 组[主支:(22.69 ± 6.81)% vs(13.32 ± 3.61)%, P<0.01;边支:(32.35 ± 13.99)% vs(13.71 ± 3.69)%,P<0.01].1年随访期间,non-OOT 组和OOT 组分别发生3例和1例M ACE(P>0.05). 结论 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以必要时T支架术为起始治疗策略者,OOT技术可降低主支和边支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吻技术与单支架技术对真性分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名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吻支架术和单支架术两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节段内再狭窄率、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率。结果术后1年,单支架组与对吻支架组相比,再狭窄率、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支预扩张后,出现夹层的患者分析提示单支架与对吻支架组节段内再狭窄率、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及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内血栓率、死亡率及心肌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径较大的分叉病变患者,对吻支架技术的近、远期疗效与单支架术相近。预扩张后分支出现夹层应采用对吻支架术,没有夹层则应采用单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2年10月~2007年11月我院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4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40%)5例,肺功能减退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其冠脉造影特征、手术成功率及临床随访结果 .结果 44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为100%,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手术住院期间的病死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及急诊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率均为0%.所有患者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平均随访14.2~9.3月(6~65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亚急性或延迟性支架内血栓形成;6例(13.6%)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复发;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困心力衰竭死亡;37例(84.1%)患者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35例(79.5%)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提示发生再狭窄3例(8.6%):1例为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分叉处再狭窄转外科行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例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分支开口发生再狭窄,使用切割球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选择性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使用药物洗脱支架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2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照影检查,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43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36例。结果 冠脉造影检查心肌梗死82例,造影阳性率为100%;心绞痛80例。造影阳性率为80%;可疑冠心病48例,造影阳性率为19%。左主干及主支病变血管共169支,4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随访545.5年。38枚支架置入36支冠脉病变血管内。随访647年,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1l%。结论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肯定。但是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埋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术和单导丝边支保护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血流分级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埋球囊有助于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