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PTA治疗,观察组给予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及跛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5-7+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药物治疗,其中观察组同时联合介入治疗。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和胫动脉踝肱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和胫动脉治疗后的踝肱指数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和胫动脉治疗后的踝肱指数分别为(0.95±0.22)、(0.99±0.17),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联合介入治疗后出现过敏反应1例、血小板减少1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3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其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合计达4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改善临床症状,但存在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支架内急性闭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传统内科治疗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效果,探讨PTA对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志愿20例行PTA(PTA组),另20例给予传统内科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肢疼痛、冷感、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血流峰值的变化,并且判断两组治疗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及足部疼痛积分、冷感积分、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治疗6个月后,PTA组患者下肢及足部疼痛积分、冷感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和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6个月后PTA组特校率为85%(17/20),对照组为0;PTA组有效率为95%(19/20),对照组75%(15/20)。PTA组特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PTA治疗糖尿病致下肢动脉闭塞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的有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球囊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治疗DASO135例。结果135例全部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成功,48例术后保留导管持续给药治疗1周~2周。在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同时狭窄的93条肢体病变中均开通者59例,其他34条肢体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只开通1支血管,其中2条肢体胫前动脉和1条肢体胫后动脉未能通过导丝(行成夹层)。所有病例均未放置支架。术后48例患肢动脉内留置硬膜外导管持续治疗。13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在足趾坏死6例中,2例足趾末端脱落愈合,4例截肢后一期愈合。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PTA之后,踝肱指数(ABI)及经皮氧分压(TcPO2)获得明显的改善(P〈0.001)。随访6~36个月,累积首次通畅率分别为81%、70%、59%、51%,累积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0%、83%、78%、71%,其中有36例再狭窄或闭塞,再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疗效满意。结论PTA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法肯定,且可重复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踝上截肢率。对于罹患足溃疡及周边动脉阻塞性疾病(PAOD)的糖尿病病人,PTA应作为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血管腔内联合介入治疗糖尿病足性血管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新炎  王鹏  蹇兆成  孙业全 《当代医学》2010,16(23):416-4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8例糖尿病足血管病变患者,Fontaine分期Ⅱ-Ⅳ期,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法,行糖尿病足下肢动脉PTA术,同时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间歇性跛行距离改善情况。结果所有18例病人,靶血管共26条,全部行PTA,同时联合支架植入6枚。PTA成功率91.4%,皮肤温度、踝肱指数、跛行距离分别较术前增加。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 ml非离子造影剂(300 mgI/ml)以4 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 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 ±0.11(P <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早期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针夹脊穴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临床症状(皮肤温度、皮肤疼痛、皮肤色泽)评分、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峰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跛行指数,皮肤温度、皮肤疼痛、皮肤色泽评分增加程度及踝肱指数、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峰值升高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早期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踝肱指数,增加患者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峰值,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对于TASC B、C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共40例患者(47条肢体),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行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随访。结果47条肢体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6%,共置入自膨式支架31枚,16条仅行PTA。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6&#177;0.14增至术后7天的0.82&#177;0.15;随访1~48个月,术后4例发生支架再闭塞,1例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期内下肢血流通畅。讨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以其微创及安全性,可作为长段(包括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曲探讨经皮介入诊治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应用经皮介入诊治术对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诊疗,一临床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陆床症状体征,应用踝/肱指数等来评价疗效。结果7O例患者术后动脉造影显示均能血管再通,54例患者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68例患者术后静息痛明显缓解,24例(24/26)患者术后溃疡愈合,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0.27±0.15)提高到术后的(0.68±0.13)。结论经皮介入诊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黄裕民  冯睿  赵玉青  冯翔 《医学综述》2009,15(14):2232-2233
目的观察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股深动脉成形术组(治疗组)和传统血管旁路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例,对两组的踝/肱指数、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踝/肱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踝/肱指数、症状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选用股深动脉成形术作为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更适宜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TA治疗的97例慢性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间踝肱指数(ABI)、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峰值、血流量]、血清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单蛋白(hs-CRP)]变化,1年后随访再狭窄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下肢ASO患者术后7 d、6个月、1年ABI、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均高于术前(P<0.05),血流速度峰值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ABI均低于术后7 d和6个月(P<0.05),足背动脉内径低于术后7 d(P<0.05),血流速度峰值高于术后7 d(P<0.05);血管再狭窄者31例(31.96%),未狭窄者66例(68.04%);再狭窄组术前ABI、术后1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未狭窄组(P<0.05);植入支架≥2个比率、术前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疗效.方法: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患者43例患肢51条(2005年10月~2009年3月).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或等于50%,对比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成功率96%.其中3例患者开通未成功.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24±0.21)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后功能锻炼联合心理康复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60例,患者均接受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术后功能锻炼及心理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DO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TcPO2高于对照组,DOC长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踝肱指数(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术后功能锻炼与心理康复护理,改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肢体功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提升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均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木丹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2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法+贝前列素钠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木丹颗粒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患肢皮肤温度、患肢皮肤色泽、患肢疼痛)、踝肱指数、跛行距离、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肢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变化,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方案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肢皮肤温度、患肢皮肤色泽、患肢疼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24%,37/41)高于对照组(70.73%,29/41)(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木丹颗粒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改善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疗效确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对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对炎症、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术后接受四妙勇安汤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术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检测凝血指标、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的踝肱指数(ABI)水平、支架处最小管腔内直径(MLD)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及P-选择素(P-selectin)、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应用四妙勇安汤对支架内再狭窄具有预防价值并且能够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置入后服用盐酸沙格雷酯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行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在术后给予口服盐酸沙格雷酯,对照组给予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踝肱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经皮氧分压及跛行距离均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主观感觉症状改善者26例,出现支架再狭窄1例,对照组主观感觉改善者24例,支架再狭窄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沙格雷酯可改善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接收的4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45例患者均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术(PTAS)、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等手术方式进行整体介入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中有39例患者成功开通下肢动脉,成功率为86.67%(39/45)。所有患者的病情均有显著好转,远端动脉搏动增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消失。39例患者术后经复查结果显示,34例患者在6个月血管开通,开通率为87.18%;32例患者在12个月血管开通,开通率为82.05%;术后6个月患者的ABI及TTS均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创伤面积较小,可减轻患者痛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四妙勇安汤内服外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妙勇安汤内服外用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取静脉血测定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所有患者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同时对比两组间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74.47%低于实验组有效率91.49%(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L~(-1)、IL-6、TNF-α水平降低,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Fib降低,治疗后ABI、TBI、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升高,足背动脉(峰值流速)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IL~(-1)、IL-6、TNF-α水平较低,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低,治疗后ABI、TBI、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较高,足背动脉(峰值流速)较低(P0.05);两组间不良率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四妙勇安汤内服外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确切,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无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