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26-102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儿童肠重复畸形的初步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2例儿童肠重复畸形患儿,其中16例术前超声诊断儿童肠重复畸形,3例诊断梅克尔憩室,1例诊断肠套叠,漏诊2例,16例儿童肠重复畸形发生在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10例,乙状结肠及直肠3例,按超声图像分为包块型3例、憩室型3例及囊肿型10例(肠内囊肿型4例与肠外囊肿型6例)。结论:超声检查对肠重复畸形具有初步诊断价值,因有一定的误诊及漏诊率,术前需进一步检查,但超声检查无创、经济、易行及反复,通过提高超声检查的经验和技术,可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率,可作为该病初步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1999年8月~2010年6月我院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收治的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病因为直肠息肉188例(33.57%),结、直肠炎134例(23.9%),肠套叠68例(12.1%),梅克尔憩室43例(7.7%),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明确病因549例(98.2%);急性发病患儿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8%),肠得复畸形(32.1%),肠道息肉(13.2%)等,其中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结论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减少患儿痛苦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开腹手术病例的肠套叠类型及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34例开腹手术治疗肠套叠患几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开腹手术肠套叠类型中以“回盲型”为主(45.51%),其次为“回回结型”(28.14%)、“回结型”(14.97%)、“回回型”(9.58%)及其他(1.80%);继发性肠套叠24例(7.19%),其原发病因以“麦克尔憩室”最为常见.结论 肠套叠开腹手术病例肠套叠类型以“回盲型”多见;对儿童反复肠套叠或年龄>2岁的患儿应注意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其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4.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上常见急腹症,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现将我院1987年~1997年手术治疗的238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147例,女91例;年龄3~26个月,平均7个月。肠套叠为原发性217例(91.2%);继发性21例(8.8%),其中继发于小肠憩室12例,小肠息肉8例,肠旋转不良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4h133例,24~48h以内84例,48~72h14例,>72h7例。类型为回回型6例,回盲型98例,回回结型91例,回结结型41例,回回结结等复杂型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辅助治疗作用及其优缺点.方法 145例消化道出血患儿,B超检查46例探及肿物,27例呈"假肾征",诊断为肠套叠,空气灌肠未能复位,19例为囊性肿物,诊断为肠重复畸形.余99例行腹部同位素高锝酸盐"99mTc"(ECT)检查,71例呈阳性,诊断为梅克尔憩室.全部病例均行腹腔镜探查.结果 肠重复畸形19例,梅克尔憩室96例,回肠壁血管瘤3例,均经延长Trocar 切口至2~3 cm,将其提出腹腔外,行肠切除吻合术;27例肠套叠中6例为小肠套叠,17例为回结型肠套叠,肠壁无坏死,无损伤抓钳将套入部拉出;余4例已复位.14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诊断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疾病的理想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有术后并发症少、切口小而美观、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肠套叠在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特点。【方法】总结25例小儿慢性肠套叠病例,从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与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小儿慢性肠套叠常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或漏诊,发病年龄较大,多在3岁以后。肠套叠四大征并不典型,而纳差与消瘦发生率高。多为继发性肠套叠,如:回盲部淋巴瘤,小肠憩室或小肠多发息肉等。原发性者发病年龄较小。【结论】小儿慢性肠套叠发生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年龄较大,多为继发性,根据其临床表现、X线检查可获诊断,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7.
陈晨  高群  卢贤映 《安徽医学》2015,36(6):731-73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脐孔切口对5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治疗,于脐孔置入单孔腹腔镜 Trocar,探查肠管,找到憩室或重复畸形肠段后,行憩室楔形切除术、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或病变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结果50例患儿的手术中,48例发现小肠畸形,行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5 d。术中发现并病理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45例、小肠重复畸形3例、2例未发现病变肠管。术后24 h进流质饮食,术后3天换药,切口无红肿出院。无脐疝、肠瘘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对因梅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诊断与治疗价值,且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梅克尔憩室误诊情况及原因,提高梅克尔憩室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梅克尔憩室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以便血为首发症状48例(43.64%)、误诊急性阑尾炎21例(19.09%)、急性肠穿孔17例(15.46%)、急性肠梗阻11例(10.00%)、急性肠套叠7(6.36%)例、急性腹膜炎4例(3.64%)、腹部异物2例(1.82%),手术后病理学全部确诊为梅克尔憩室.结论 梅克尔憩室常以并发症就诊,且常规检查对其诊断缺乏帮助,是该病易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儿梅克尔憩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集的135例梅克尔憩室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35例患儿消化道症状分别为呕吐92例(68.1%),血便63例(46.7%),腹痛59例(43.7%)。在49例行肛诊检查患儿中,20例肛诊引出果酱样大便,5例引出红色血便,11例引出黄色大便和气体,13例未引出大便。临床并发症分别为肠梗阻86例(63.7%),消化道出血62例(45.9%),急性憩室炎49例(36.3%),急性肠套叠39例(28.9%),肠坏死25例(18.5%),急性弥散性腹膜炎16例(11.9%),急性阑尾炎15例(11.1%)。35例99mTcO4-胃黏膜异位核素显像阳性患儿术中见梅克尔憩室。135例患儿术中见梅克尔憩室且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诊断全部为梅克尔憩室,胃黏膜上皮异位,可伴憩室感染并出血坏死、溃疡形成、慢性阑尾炎、肠出血坏死、局灶性腹膜炎、胰腺组织。结论小儿梅克尔憩室以呕吐、血便和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梅克尔憩室常随着并发症的发生而出现症状,99m TcO4-胃黏膜异位核素显像有助于梅克尔憩室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O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CT表现。结果本组20例肠重复畸形中,位于胃底部1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13例,升结肠及降结肠各1例,膀胱1例。19例嫡变位于肠系膜侧,1例位于系膜对侧。1例病变与升结肠问可见细蒂相连呈憩室型改变,1例与降结肠伴行呈管状,余18倒均为囊肿型。1例合并畸胎瘤,1例合并肠套叠、3例合并肠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结合后处理三重建技术,可对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3岁以上儿童肠套叠特点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年龄≥ 3岁儿童肠套叠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特点。方法 总结该院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10年间收住院的小儿肠套叠 10 0 5例 ,通过与年龄 3岁以内患儿肠套叠的比较探讨前者在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特点。结果  10 0 5例小儿肠套叠中 ,年龄≥ 3岁患儿 6 8例(6 .77% ) ,男女比例 2 .8∶1。发病时多没有典型临床表现 ,与年龄在 3岁以内患儿相比 ,腹痛 (6 6 .2 %∶89.9% ) ,呕吐 (5 4 .4 %∶90 .9% )及便血 (4 .4 %∶82 .0 % )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后者 (P <0 .0 5 )。治疗方面 ,两组患儿需接受开腹手术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中发现器质性病变比例 (38.7%∶4 .4 % )及接受病变肠切除手术比例 (4 8.4 %∶14 .2 % )明显高于后者 (P <0 .0 5 )。其中器质性病因主要包括腹腔肿瘤 (16 .1% ,5 /31) ,息肉 (9.7% ,3/31) ,憩室 (9.7% % ,3/31) ,囊肿 (1.5 % ,1/31)等。结论 年龄≥ 3岁儿童肠套叠缺乏婴幼儿肠套叠典型的临床表现 ;病因多涉及腹腔内器质性病变尤其是肿瘤等 ;肠部分切除手术在该组患儿的治疗中占有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CT表现。结果本组20例肠重复畸形中,位于胃底部1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13例,升结肠及降结肠各1例,膀胱1例。19例病变位于肠系膜侧,1例位于系膜对侧。1例病变与升结肠间可见细蒂相连呈憩室型改变,1例与降结肠伴行呈管状,余18例均为囊肿型。1例合并畸胎瘤,1例合并肠套叠,3例合并肠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结合后处理三重建技术,可对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小儿便血是临床常见病状之一,因其伴随症状不明显,易导致误诊。我院自1996年12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便血患儿54例,其中结肠、直肠息肉36例,占67%;其次是肠套叠、美克耳憩室、出血坏死性肠、肠重复畸形等18例,占33%,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以回盲部套叠最为多见 ,包括回结、回盲、回回、结结型 ,约占肠套叠总数的 90 %以上 ,小肠套叠较为少见 ,并且多发生在手术后 ,现将我院自 1 995— 2 0 0 2年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 5 6例 ,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病儿中 ,男 36例 ,女 2 0例 ;年龄 3个月~ 9岁 ,2岁以内者占 85 %,除 5例属于重症肠套叠直接手术治疗外 ,其余均行空气灌肠整复 ,复位成功率 90 %以上 ,复位失败后再行手术治疗 5例 ,接受手术治疗共 1 0例。手术证实回结型 7例 ,回回、结结型 3例 ,原发性肠套叠 5例 ,继发性肠套…  相似文献   

15.
Guo WL  Zhou M  Wang J  Sheng 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59-3361
目的 探讨腹部X线平片在评价患儿病情和肠管血运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1119例儿童肠套叠不同年龄组之间空气灌肠成功率,分析190例(95例患儿空气灌肠未能复位,随机抽取同期空气灌肠成功复位患儿95例)患儿腹部X线资料,患儿腹部X线资料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分别进行评价,空气灌肠未能复位者X线资料与病理结果和手术记录对照;分析患儿肠管病理改变和X线表现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有1024例次成功复位,复位成功率为91.5%.1岁以内患儿627例,空气灌肠成功546例,空气灌肠成功率为87.1%,>1岁患儿有492例,空气灌肠成功率为97.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01,P<0.01),95例儿童急性肠套叠患儿,4例合并肠重复畸形、3例合并回肠Machel憩室.术后病理分型:回回型14例、回结型25例、回回结型44例、回盲型10例、回结结型2例;其中有肠管坏死切除者11例.X线观察肠管血运障碍与病理对照,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28,二者之间存在一致性.肠套叠病理类型不同,腹部X线表现有所不同.190患儿中,腹部X线表现为肠管血运障碍者30例,局限性积气扩张者51例,腹部无气者36例,局限性积气合并肠管内肿块者73例.通过X线表现和发病时间双向有序关联性检验(非零相关)Nonzero Correlation=20.67(P<0.01).结论 儿童肠套叠1岁以内患儿空气灌肠成功率较大于1岁组低,腹部X线平片对儿童急性肠套叠患儿病情评估具有一定作用,X线对于肠管的血运障碍的判断与病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套叠的高频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肠套叠的高频超声表现。方法分析48例49处小儿肠套叠的高频超声表现和病因。结果原发小儿肠套叠40例;继发8例,其中美克尔憩室3例,肠息肉5例。套叠类型:小肠型6例,回结肠型35例,结肠型5例,回回结肠型2例。小儿肠套叠在套叠部均发现肿块状改变:头部呈分层状靶形改变37例(38处),肾型肿块7例,不规则型改变4例。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正确诊断小儿肠套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医源性肠套叠的发病几率及发病机制及其在小儿肠套叠病因中所占的比率。方法:对448例小儿肠套叠病例的病因及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结果:448例小儿肠套叠病例中,原发性肠套叠442例(98.66%),其中追溯病史,1周内有口服缓泻剂、胃肠动力药物及治疗性药物灌肠史等可疑医源性肠套叠患者有76例;继发性肠套叠6例,其中,美克尔憩室2例,回盲部息肉3例,回盲部血肿1例。结论:小儿肠套叠以原发性为主,其中医源性肠套叠发病几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型肠套叠肠切除一期吻合术的可行性及近远期效果。方法 对78例重型肠套叠手术复位后合并肠坏死、肠穿孔者72例和继发性肠套叠6例,行肠切除一期端端吻合术的近远期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78例中合并肠坏死而无穿孔者48例.合并肠穿孔者30例,合并梅克尔憩室者3例,合并过敏性紫癜致肠壁血肿者2例,合并肠壁淋巴瘤者1例。结肠切除结肠端端吻合术26例。回肠切除回肠端端吻合术38例,回盲部切除回结端端吻合术14例。78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77例伤口一期愈合,无肠瘘、肠狭窄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9年.其中12例较术前有明显稀便情况,1例术后5d切口感染经换药再次缝合后痊愈,1例术后6个月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经再次手术松解粘连带而痊愈。结论 对于重型肠套叠肠壁血运障碍或有器质性病变者可行肠切除一期吻合术,一般不需要考虑肠造瘘或肠管旷置,近远期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小儿慢性肠套叠2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慢性肠套叠较少见 ,1 977年 6月~ 1 998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该病 2 6例 ,现对发病、诊治及随访结果作一简要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男 1 7例 ,女 9例。年龄 1~ 1 5岁 ,平均 6 7岁。病程 6天~ 1 5年。临床表现 :腹痛 1 9例 ,呕吐 1 2例 ,便血 4例 ,腹泻 1 0例 ,腹部包块 1 6例。 2例经B超及灌肠检查确诊并复位 ,经随访 2 5年 ,5年未见复发 ,余 2 4例均手术证实。器质性病变 1 6例 ,分别为Meckel憩室、淋巴肉瘤各 3例 ,小肠息肉、肠道重复畸形各 2例 ,异位胰腺、小肠腺瘤、血管瘤、纤维瘤、腺瘤样息肉及慢性炎症伴出血各…  相似文献   

20.
孙文波 《医学综述》2008,14(8):1274-1275
目的总结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发病规律和诊治体会。方法对39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均有腹痛,伴恶心、呕吐23例,停止排便18例,腹胀16例,血水样便13例,腹泻8例。腹部扪及包块18例,有腹膜炎体征12例。小肠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8例,憩室3例,类癌2例,无原因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愈。结论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或排血水样便是成人肠套叠的主要症状;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多有诱套因素,小肠肿瘤是其最常见的原因;手术是惟一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