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春红 《西部医学》2010,22(12):2355-2356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成两组,奇数组24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偶数组24例为实验组,对其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结局。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康复出院率(79.17%)明显高于对照组(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程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观察组),并与前期30例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察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结合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细节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命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低于对照组的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负性情绪评分和NIHSS评分,以及提高生命质量评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和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的64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实验组)进行治疗干预及颅内夹闭术(对照组)进行干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治疗后,实验组出现脑积水、血管痉挛、神经功能下降和再出血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云龙 《当代医学》2021,27(32):148-149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颅手术)和研究组(血管栓塞介入),每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手术指标,降低患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观察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确定需循证的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66例实验组患者,同一般护理组(对照组)57例对比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顸后,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早期应用循证护理.  相似文献   

8.
杨旸  奚卓  谭旭  刘云会 《当代医师》2014,(6):803-80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39例和介入栓塞26例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手术夹闭组39例患者预后良好34例,良好率87.2%。介入栓塞组26例患者预后良好23例,良好率88.5%。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其预后良好率没有差别。对于分级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积极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36例患者,45个动脉瘤,均给与100%致密栓塞,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脑梗死2例,脑血管痉挛1例,随访1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并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及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30 mg/d,2~4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尼莫地平30 mg/d)。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有效地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与夹闭术治疗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高分级a SAH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手术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Fisher分级、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isher分级Ⅱ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Ⅳ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中预后良好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Barthel指数为(82.14±6.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5±6.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清除颅内积血,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临床对开颅术和介入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效果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探讨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aSA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6年5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41例,行颅内夹闭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短期疗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24 h后IgA、IgG、IgM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对照组患者IgA、IgG、IgM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再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71.43%,对照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48.78%,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短期治疗效果更佳,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a 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组)和对照组(介入栓塞术治疗组),每组患者各2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颈项强直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没有再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a SAH,能明显缩短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和颈项强直持续时间,明显降低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因部分患者术前死亡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实际在我院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为15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为实施介入栓塞动脉瘤患者73例,从并发症及预后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与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和脑血管痉挛分别为13.7%、16.4%,均高于观察组(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5.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其预后无明显差异,但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机率小于介入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收益率63.8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收益率3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9.44%(P〈0.05).结论 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相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夹闭术与介入术在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就诊的aSAH患者且符合WFNS分级Ⅳ~Ⅴ级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对照组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术后观察手术填塞程度,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记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两组填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5,P=0.46)。两组术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局灶性神经功能降低、脑积水、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19,P=0.04)。治疗组Ⅳ级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10,P=0.01)。两组Ⅴ级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6,P=0.78)。结论 两种术式对aSAH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但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治疗WFNS高分级aSAH患者近期预后生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128例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128例患者(133个动脉瘤)中瘤腔完全栓塞93个(69.9%),次全栓塞37个(27.8%),不完全栓塞3个(2.3%)。窄颈动脉瘤次全栓塞和完全栓塞的比率明显高于宽颈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4.8±0.4)分,治疗后为(2.1±1.8)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死亡15例(11.3%),其中手术相关死亡1例(0.8%)。在急性期使用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2例(9.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0.8%)。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3%)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缩短患者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7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7例均在出血后早期(72 h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结果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53例,37例恢复良好,13例中重度残疾,3例死亡。104例患者随访3个月未发现再出血。结论尽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头痛程度、功能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7 d后,观察组头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卡式(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