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防御系统,在T2D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与T2DM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紊乱可引起能量平衡的紊乱、糖脂代谢异常以及炎症等。将肠道菌群紊乱作为预防T2DM的靶点,利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稳态是目前T2DM预防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以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内毒素等关键物质通过代谢或非代谢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脾胃纳运水谷精微与肠道菌群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为之卫”与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脾属土治中央与肠道菌群的“内稳态”,在病理学上脾胃功能受损亦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可见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学说有许多契合之处。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对T2DM及肠道菌群均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肠道菌群、脾胃学说、T2DM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文中拟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从脾胃论治T2DM,探讨中医药治疗T2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疾病过程。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剧了NAFLD的发展。目前,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在胃肠道中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通过影响菌群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菌群代谢等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增加,从而减轻NAFLD的程度,这可能是中药防治NAFLD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由于肥胖症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也是慢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NAFLD发病的原因之一。除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害、肠上皮通透性改变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增加外,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人们对益生菌补充剂作为NAFLD潜在的治疗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益生菌补充剂能够延缓甚至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恢复正常的肠道菌群。益生菌在治疗NAFLD时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益生菌疗法可能是未来治疗NAFL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范建高 《肝博士》2006,(4):13-17
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及其相关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脂肪性肝病(FL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重建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则有助于延缓和阻止FLD的进展,减少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周舒婕  杨阳  柯亭羽 《医学综述》2022,(6):1180-1185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以病程漫长、远期并发症复杂多样且难以根治为主要特点,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胆汁酸与T2DM发生发展的关系是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组成的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参与并影响机体葡萄糖代谢及糖稳态调节的过程,与胆汁酸池、胆汁酸受体、胆汁酸信号通...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正常的机体代谢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失衡会引起各种代谢类疾病,尤其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新靶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肠道微生态与T2DM的关系以及其影响T2DM的可能机制,以期为T2DM的治疗和研究寻找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T2DM)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肠道微生物即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复杂、菌群种类数量最多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动态关联,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肠道菌群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其潜在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菌群与T2DM的相关性研究可为T2DM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机制研究的发展历程,探测T2DM研究热点及前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8至2015年发表的5 144篇T2DM发病机制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Ⅲ,获得研究国家合作图谱、主流学术群体图谱、文献被引图谱、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及词频变动趋势图谱。结果:近年来T2DM发病机制研究呈现明显的发展趋势;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德国等患病率较高的国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失调展开,并涉及遗传易感性、肥胖、炎症、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其他高危因素。结论:在患病率较高的国家,T2DM发病机制研究得到高度重视,不同途径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引发疾病的机制是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认识到肠道、肝脏、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这一观念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内毒素血症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2]。当前益生菌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其中也包括肝脏疾病。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及肠肝轴的影响有很多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我国肥胖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日益增多,约2/3的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被证实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具有相关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肠道菌群紊乱引起SCFAs(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胆汁酸代谢紊乱、内毒素产生等诱发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逐渐发展成肥胖2型糖尿病。为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文中将从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中药复方、西药、益生菌、膳食纤维、手术治疗等不同角度阐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一些研究线索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申金付  王卓群  李茂  蒋瑞妹 《安徽医学》2019,40(9):1069-1071
<正>随着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认识和探索,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发挥的重要作用亦逐渐被发现,包括其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T2DM)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肠道菌群与T2DM发生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就肠道菌群与T2DM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人体肠道菌群及影响因素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活在人体的微生物细胞数量达百万亿之多,已编码的基因数约是人体基因数的近百倍,被称为人体微生物组。目前所指的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与人共生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菌群失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胃肠动力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肠蠕动过慢、过弱或肠梗阻可引起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而导致“小肠细菌污染综合征”。临床上易出现肠道内毒素移位的疾患 ,一般都存在肠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肠麻痹[1~ 3 ] 。本研究利用动物实验 ,观察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胃肠道动力变化及肠蠕动速率对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影响。对临床上防治肠道微生物及内毒素移位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具有积极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5 9只健康成年 ( 10~ 12周龄 )雄性Wistar大鼠 ,体重 ( 2 …  相似文献   

14.
<正>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于肝脏而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患者常表现为肠黏膜屏障受损、肠壁通透性增加[1],从而容易导致肠道内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膜炎或肝癌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研究[2]表明,肝硬化及其诸多并发症(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肝癌等)的发生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密切关系;而目前西医治疗肠道菌群失衡以补充肠道益生菌为主,其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旨在为该疾病的预防及微生态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纳入103例单纯新诊断T2DM患者,98例T2DM合并HUA患者。按照入排条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新诊断T2DM合并HUA患者(DMUA组)及单纯新诊断T2DM患者(T2DM 组),同期纳入年龄及性别匹配的HUA患者(HUA组)及健康志愿者(Control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测结果,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Tukey?HSD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法进行分析。并分别采集4组研究对象的粪便标本,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4组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并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特征比较:DMUA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T2DM病程>5年组显著升高,同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C肽水平、动脉硬化指数及脂肪肝发生率较单纯新诊断T2DM组显著升高。此外,与T2DM组相比其发病年龄更早,但其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与T2DM组、HUA组及 Control组相比,DMUA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与T2DM组、HUA组相比,DMUA组动脉硬化指数显著升高。②肠道菌群分析:DMUA组α多样性指数比Control组显著降低。DMUA组与Control 组及HUA组相比β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在菌群丰度分析中,DMUA组与HUA组相比,f_Prevotellaceae和g_Megamonas显著增加,而p_Bacteroidetes、c_Bacteroid? ia、o_Bacteroidales、f_Bacteroidaceae、g_Bacteroides、f_tannerellaceae 和g_Parabacteroides 明显减少。DMUA组与Control组相比, c_Clostridia、o_Clostridiales、f_Peptostreptococcaceae、g_Romboutsia 显著减少。结论:新诊断 T2DM 合并 HUA 组与长病程的 T2DM合并HUA组及单纯新诊断T2DM组相比,更易出现脂代谢异常。DMUA组的肠道菌群结构与T2DM组、HUA组及Control 组存在差异,可能与新诊断T2DM合并HUA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人类基因组及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及免疫之间有着复杂的双向作用,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肠道渗透压改变,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而双歧杆菌属作为肠道菌群中一种主要的益生菌,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被称为"21世纪的灾难",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随着宏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肠道微生物在DM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最近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观传调控方面的发现,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参与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的一种方式。本综述对DM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的作用及表观遗传调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型糖尿病(T1DM)主要由自身免疫应答介导,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间稳态的破坏与T1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方式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动物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疗法(益生菌治疗、粪菌移植、短链脂肪酸补充)对T1DM的保护作用,但相关临床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探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综述...  相似文献   

19.
痛风是一种以无菌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亚群失衡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而定居于其中的肠道菌群数量及其丰度的改变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并可通过免疫调节方式影响全身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疾病。痛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独特。肠道菌群与痛风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故对两者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和机体的平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着机体的健康状态。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可能的机制包括激活Toll样受体4、影响代谢产物水平、产生内毒素以及促进炎症纤维化的进展等,这些机制共同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目前有证据表明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来辅助肝癌治疗,包括益生菌、免疫治疗、粪便微生物移植和抗生素等方法。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导致HCC发生的多种机制,以及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