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疼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测量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1倾斜角。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21例,良30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15.4°±9.5°增大到17.4°±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C2-C7 SVA由术前的21.0±15.3mm增大到27.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倾斜角由术前的30.2°±10.1°增大到3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T1倾斜角与C2-C7 Cobb角正相关(r=0.569,P0.01),与C2-C7 SVA正相关(r=0.544,P0.01)。C2-C7 Cobb角与C2-C7 SVA无显著相关性(r=0.05,P=0.798)。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较术前增大24例,较术前减小44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C2-C7SVA增加46例,减小22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短期疗效确切,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宜手术入路及方式。方法 观察及分析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02例的近期与1-9年远期临床疗效并将手术前、后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30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近期及远期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平均改善率分别为46%和68%,后X线片显示颈椎管矢以显著增加,CT示椎管截面积显著扩大,而MRI则显示脊髓向后移行,前后方压迫均解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44例颈椎OPLL患者。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7.1±8.5岁(28~72岁);术前改良JOA 17分法评分为11.39±3.27分(1.5~16分),颈痛VAS评分为2.32±2.59分(0~10分)。OPLL骨块累及3.20±1.64个(1~6个)椎体节段,骨块的椎管侵占率为(46.05±13.67)%(22%~72%)。手术范围:C3~C7 34例,C2~C7 7例,C2~C6 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颈椎整体曲度及曲度指数、颈椎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C2/3~C6/7各节段脊髓整体后移距离(PCS)、脊髓前缘后移距离(PAS)、脊髓膨胀度(ES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6.8±16.8个月(24~9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0±1.96分(9.5~17分),颈痛VAS评分为3.59±2.97分(0~1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7.59±30.88)%,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12例,良19例,不理想13例,优良率为70.45%。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2/3~C6/7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脊髓前后径增加,PCS及PAS在C3/4~C6/7节段均明显高于C2/3节段(P0.05);而ESC在C3/4~C5/6节段明显高于C2/3及C6/7节段(P0.05)。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2~8年)观察到OPLL骨块继续生长。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可获得脊髓症状的中长期缓解,但轴性症状较术前加重。减压节段的头端脊髓后移及膨胀程度幅度较小,应注意保证该节段的充分减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81例.统...  相似文献   

5.
应用张力带式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张力带式椎板成形术(TBL)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包括颈椎后纵韧带骨化46例,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岁(36~77岁).韧带骨化范围在C2-6,包括单节段型4例,连续型20例和混合型22例.全部病例均接受C2-7,TBL,受累节段涉及C3或以上者,同时接受寰椎后弓切除术.神经功能疗效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颈椎病评分标准(JOA).解剖学疗效分析是利用计算机对手术前后X线片及MRI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42例(91.3%)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影像学分析显示术后硬膜囊、脊髓中矢径增加和脊髓后移.结论 TBL手术是治疗颈椎OPLL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在亚洲高发,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常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此类病例中有骨化灶侵及C2或C2以上水平造成脊髓压迫的情况,需进行手术减压。但同时可能破坏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的肌肉附着点,造成颈椎前凸丢失和术后轴性疼痛。目的:观察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SLAC)治疗高位颈椎OPLL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且骨化灶压迫侵及C2/3椎间盘水平及以上的手术患者,对该组患者行C2椎板穹隆状减压联合SLAC术。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前凸角等指标,并记录并发症情况。部分患者行术后CT,测量脊髓容纳空间(SAC),并与术前对比,评价影像学效果。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40~81岁,平均(63.9±8.3)岁。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9±4.0)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显著增加(10.8±1.2vs 12.9±1.7,P=0.001),NDI(26.3±6.2 vs 14.4±5.9,P<0.001)、颈椎前凸角(11.6°±6.9°vs 8.3°±6.2°,P=0.004)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颈肩痛VAS评分(2.4±1.0 vs 2.9±1.3,P=0.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术后即刻行CT扫描,手术前后C2水平S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9)mm vs(15.3±2.5)mm,P<0.001]。结论: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满意,并不增加术后颈肩部轴性疼痛,可作为治疗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7.
唐伟  马良  地理下提 《颈腰痛杂志》2021,42(5):724-726,738
目的 观察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技术应用于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科收治的115例OPLL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术前颈椎MRI信号改变对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2月~2017年2月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的9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C-OPLL)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根据颈椎MRI矢状位髓内T2高信号累及范围分为多节段组(24例)、单节段组(36例)、正常组(34例),对三组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引流量、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术后1、3、12个月时,多节段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均显著低于单节段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多节段组的手术优良率显著低于单节段组与正常组(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能显著改善C-OPLL患者颈椎功能,术前脊髓信号呈多节段改变时会影响手术效果,可能与髓内水肿、炎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目前国内大多数倾向于后路颈椎板成形术^[1,2]。而对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因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多等原因,已很少有人问津。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式简单、减压充分,加上Cervifix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诸多弊端,提高了手术疗效。自1998年6月~2002年6月,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6例;年龄68.1±10.2岁(33~84岁),随访时间2.1±1.3年(0.5~3.5年)。所有患者证实存在OPLL及颈椎局部不稳,且存在颈脊髓压迫相关症状体征,其中38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35例行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34例行传统颈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术式(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颈椎的曲度(C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ange of motion,C2-7 ROM)和颈椎不稳节段的活动度,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通过颈椎MRI评估患者颈髓高信号的情况并计算高信号强度比值(high signal intensity ratio,HSIR)。比较三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不稳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存在颈髓高信号患者的术前、术后HSIR及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4.93±3.18分、15.22±2.79分和14.72±3.02分,Hirabayashi改善率分别为(66.35±13.48)%、(70.06±14.14)%和(64.14±18.05)%。三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7.43°±3.69°、7.66°±2.99°、6.96°±4.3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3.19,P=0.071),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5.58°±4.26°、5.73°±3.81°、5.49°±4.33°),随访期间未发现颈椎曲度明显改变、后凸等情况。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无统计学差异(17.63°±8.31°和18.72°±9.52°,P=0.089),C组患者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差于A、B两组患者(3.90°±7.74°vs 17.6°±8.3°,P=0.012;3.90°±7.74°和18.72°±9.52°,P=0.003);B组、C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已完全融合。共有71例(71.03%)患者出现颈椎MRI T2加权高信号表现,存在高信号的节段与存在不稳的节段一致。三组患者HSIR值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降低(1.33±0.18 vs 1.68±0.11,1.12±0.12 vs 1.71±0.14和1.20±0.33 vs 1.65±0.18,P=0.001),但与A组患者相比,B组和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均较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广泛减压颈脊髓压迫的同时增加颈椎的节段稳定性,同时保留颈椎一定的活动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CDS)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结合ARCH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节段性OPLL(OPLL组)及多节段CDS(CDS组)共7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等。结果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Cobb角(C2-7)丢失值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LL及CDS患者采用该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OPLL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颈椎活动度丢失均大于CDS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K线对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OPLL)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棘突纵割式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C-OPLL患者15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K线结果将患者分为K线(+)组和K线(-)组,分别包括99例和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T_1倾斜角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月,因颈椎OPLL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病例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53.3岁,随访5.1~6.6个月,平均6.0个月;手术节段C3~6 18例,C3~7 12例,C4~7 8例。记录术前和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VAS、JOA评分改善率。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T_1倾斜角、术前和随访时C2~7 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计算C2~7 Cobb角改变值,即颈椎曲度改变值。运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以明确T_1倾斜角与颈椎曲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T_1倾斜角中位数将病例分为2组,2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术前和随访时颈椎ROM、随访时Cobb角、VAS评分改善率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倾斜角与随访时颈椎曲度改变明显相关,较大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病例在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改变明显高于较小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较大T_1倾斜角的OPLL病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有可能增加,提示在拟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或其他颈椎后路术式之前,在考虑患者颈椎Cobb角等评估因素的同时,也应将T_1倾斜角作为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173例颈椎OP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悬吊固定的患者为A组,共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59.8±8.9岁,病程112.7±4.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0.5±1.0分,术前颈椎活动度(ROM)为40.6°±1.6°,椎管矢状径为15.5±2.5mm,随访时间83.2±8.8个月;采用微型钛板固定的患者为B组,共97例,其中男58例,女39例,年龄61.9±6.0岁,病程113.1±4.1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1.5±1.9分,颈椎ROM为41.8°±3.6°,椎管矢状径为16.3±3.0mm,随访时间81.2±9.8个月。术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减退、步态不稳、双下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髓性症状和体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本组自2000年以来手术治疗的48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30例,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48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23例,平均椎管狭窄率41.4%,术前MRI示脊髓信号改变者19例;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68.3%,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51.3%;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段性神经根麻痹5例,血肿2例。[结论] 应根据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方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