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猴脑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 BDNF在成年猴脑的分布。结果显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下列结构 :大脑皮层 III~ V层的锥体细胞及突起 ;小脑皮质篮状细胞、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及小脑顶核的神经元及其突起 ;海马各区的神经元、纤维和齿状核的颗粒细胞 ;尾状核、豆状核和室旁核部分神经元和纤维 ;脑干脑桥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前庭神经核、下橄榄核及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及纤维或膨体。此外 ,在大、小脑的白质也可见到部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广泛地分布于猴脑的多种区域和细胞 ,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及可能的非神经细胞。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猴脑的分布规律及其功能特点提供了有用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家族:NGF、BDNF、NT-3、NT-4及其受体TrkA、TrkB、TrkC在成年SD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方法取成年SD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制成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结果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均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有分布,主要分布于锥体细胞层。结论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中存在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表达,提示其在大脑皮质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神经营养素-4在成年猴脑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神经营养素 4(Neurotrophin 4,NT 4)在成年灵长类动物猴脑的分布及功能提供有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 :NT 4 IR(Neurotrophin 4immunoreactive)分布于大脑皮层Ⅲ Ⅴ层的部分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以及白质内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 ;小脑皮质及白质内的部分神经元 ;海马CA1、CA2 、CA3区的部分神经元 ;此外豆状核、尾状核、脑桥核、前庭神经核、薄、契束核、副神经核等可见散在阳性反应细胞及交织成网的纤维。结论 :NT 4 IR广泛地分布于猴脑的多种组织和细胞 ,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及可能的非神经元 相似文献
4.
5.
Caspase-3在成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caspase3在成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区域内的分布。caspase3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前角和侧角大型运动神经元及中型神经元的胞浆、胞核及突起;脊髓后角及灰质连合的中、小型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亦可见caspase3阳性反应产物;脊髓白质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胞核和胞浆,caspase3阳性反应产物呈强阳性反应。在延髓内,caspase3阳性反应产物定位于中央灰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和中央网状核内中型神经元的胞浆。大脑皮层各区内的caspase3阳性反应产物集中分布于ⅢⅤ层锥体细胞的胞浆,呈弱阳性反应。海马的CA1、CA2、CA3、CA4区的锥体细胞层的细胞,胞浆亦呈弱阳性反应。小脑内,以Purkinje细胞胞浆着色为主。乳头体核、尾状核、豆状核、嗅前核后部、嗅结节及丘脑等部位亦可见caspase3阳性神经元。本研究的结果说明caspase3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且在不同部位神经元的亚细胞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脑内Nestin免疫阳性结构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ABC法)对成年SD大鼠脑切片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成年大鼠脑内基底前脑的隔斜角带复合体、Meynert基底核、视上核、室管膜区、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区、CA3区、正中隆起、穹窿下器、最后区处有Nestin免疫阳性结构的表达,形态有3种类型。结论成年大鼠脑内多处存在Nestin阳性结构的表达,形态多样,其化学属性和生物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NGF,BDNF,NT-3和GDNF在背根节不同神经元的配布的免疫组织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素 -3,胶原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成年猫背根节神经元不同大小细胞的分布。取 L6背根节制成 2 0μm厚冰冻切片 ,用上述四种因子抗血清进行免疫组化反应。计数每一种因子阳性大、中、小型 (小于 42μm者为小型神经元 ;42~ 5 7μm者为中型神经元 ;大于 5 7μm者为大型神经元 )神经元的百分数。结果证明 ,此四种因子在背根节大、中、小神经元的阳性百分数分别为 :1.2± 0 .7,2 .1± 0 .9,3.3± 1.1;1.7± 0 .4,11.2± 1.2 ,30 .0± 1.5 ;2 6 .7± 2 .2 ,6 .2± 1.2 ,13.2± 2 .9;2 7.4± 3.3,8.1± 1.7,2 0 .1± 2 .4。表明 :在成年猫 L6背根节仅存在少数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 ,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则主要配布于中、小神经元 ,神经营养素 -3和胶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的免疫阳性细胞主要是大神经元 ,但也包括一些中小神经元。提示此四种因子在成年猫背根节的生理功能可能与神经元的不同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NGF及NGF mRNA在去部分背根猫脊髓和背根节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成年猫单侧备用根模型 (切断一侧 L1~ 5 、L7~ S2 节段脊髓背根 ,保留 L6 背根 )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 ,对脊髓背角 板层、背核和 L6 背根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证明 ,部分背根去传入后 :(1)脊髓各节段双侧背角 板层的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体积显著增高、增大 ;(2 )手术侧背核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的增高强于非手术侧 ,但术后两时间组的手术侧之间无差异 ;(3 )备用根背根节新出现了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 ,且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组 ,且随术后时间增加而递增。以上结果表明 :部分背根去传入猫脊髓背角 板层及背核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提高 ,尤其备用根背根节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的增加 ,为备用背根传入纤维侧支生芽和突触重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有助于解释脊髓初级传入纤维损伤溃变后代偿性机能恢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去部分背根猫脊髓和背根节NGF及NGF mRNA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地高辛标记 c R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观察了针刺对成年备用背根猫 (切断一侧 L1~ 5 、L7~ S2节段脊髓背根 ,保留 L6 背根 )脊髓 板层、背核和背根节内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的影响。结果证明 ,针刺促进了备用根背根节的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使备用背根节内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 ,并且针刺时间越长促进作用也越强 ;而对脊髓 板层与背核则无明显影响。本实验结果提示 ,针刺对备用根猫脊髓侧支生芽具有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增加背根节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脑红蛋白在成年牦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红蛋白(NGB)在成年牦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牦牛8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NGB在成年牦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在成年牦牛体内,NGB主要表达于神经细胞,肾上腺、腺垂体及胰岛组织细胞,雄性生殖系统睾丸、睾丸输出小管及附睾管上皮细胞。NGB免疫阳性物质定位于细胞质。本研究在哺乳动物消化系统皱胃胃底腺分泌细胞及十二指肠腺分泌细胞中发现有NGB阳性表达。结论 在牦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组织细胞中有高表达,提示NGB在这些组织的氧利用及功能活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BDNF前体蛋白在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蛋白(proBDNF)在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不同染色强度的proBDNF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核染色明显,胞浆淡染,突起无染色。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NS的各个部位均存在proBDNF,提示proBDNF在猴的CNS广泛发挥作用。通过与文献报道的proBDNF在大鼠CNS的分布比较,发现proBDNF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表达模式和作用可能存在差异;而与BDNF在成年猴脑中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proBDNF在猴小脑的Purkinje细胞层及动眼神经核单独表达,提示proBDNF在这些部位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proBDNF在成年猴的分布及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用纯种新西兰兔,向侧脑室内注入秋水仙素(300μg/3μl),48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加压素(V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兔脑内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旁核有较密集的VP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胞体直径约为15—20μm。在下丘脑另一些部分、视前区、杏仁核和蓝斑均有V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但细胞不如室旁核的密集,在蓝斑的阳性细胞则较小。另外,室周灰质和臂旁核也发现有少量V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本工作还首次报道了在蓝斑的小血管壁上有VP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分布,推测这些神经末梢可能参与VP调节血压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结扎猴坐骨神经皮支和肌支近侧端,观察其中NPY和VIP免疫反应产物蓄积状况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皮肤中NPY、VI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分布。结扎神经干7d后,发现皮支的结扎近心端含有NPY和VIP;而肌支的结扎近心端只含NPY,无VI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皮肤,大量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在汗腺周围,含NPY的神经纤维分布在小血管周围。肌肉组织中有丰富的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沿血管分布,但几乎见不到VIP阳性神经纤维。用TrueBlne(TB)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猴坐骨神经皮支和肌支含肽能神经的起源,发现标记物给予腓肠内侧皮神经末端时,于L7和S1椎旁交感节出现TB与VIP、TB与NPY双标细胞;而支配腓肠肌的肌支只在L6、L7发现TB和NPY双标细胞而含TB的细胞与VI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完全不重叠。本研究证明日本猴坐骨神经的皮支和肌支中NPY和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的分布和起源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日本猴脑内阿片μ-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Ⅰ.间脑与脑干(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我们对MOR-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MOR-likeimmunoreactivity,MOR-Li)在日本猴下位脑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经比较发现本研究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以往猴脑配体结合放射自显影结果基本一致。MOR-Li染色强且分布密集的部位主要位于:外侧缰核、脚间核、臂旁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等。强染色部位还见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延髓外侧网状核、后屈束、孤束和三叉神经脊束。与大鼠的结果相比较还发现,虽然MOR-Li在大鼠兰斑中染色强且分布密集,但在猴脑兰斑中几乎见不到任何阳性产物。此外,中等及低密度的MOR-Li还见于一些部位的神经毯中,如丘脑室周灰质、丘脑吻尾中线区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尾例及相邻网状结构、脑桥和延髓腹侧网状结构及下橄榄核簇。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和猴脑内部结构的MOR-Li分布部位存在着显著的种属差异,经与大鼠相比较,猴下位脑结构内MOR-Li的分布更局限且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本文对日本猴颈、胸、腰、骶段脊髓和背根节内MOR-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如下:强染色MOR-Li密集分布于脊髓吻尾全长的背角浅层,主要以Rexed第二层内侧部为主。在脊髓背角深层和中央导水管周围区域内也可见中到低等数量的MOR-Li标记。在脊髓背角浅层,MOR-Li广泛分布于Ⅰ、Ⅱ层内神经毯和神经元突起,但似乎只分布于第Ⅱ层神经元胞体。背角深层(Ⅳ-Ⅵ层)有些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也有较强的MOR-Li染色。MOR-Li在背根入髓区和Lissauer's氏束中分布密集且染色强。在后根节,MOR-Li主要分布于中、小细胞,其中MOR-Li阳性小细胞约占65.71%(1018/1562),直径平均为29.50±0.11μm(17.31~34.88μm),中等细胞约占34.19%(534/1562),直径平均为39.04±0.14μm(24.01~49.86μm),而MOR-Li阳性的大细胞只占0.64%(10/1562),直径平均为59.00±2.35μm(51.09~71.39μm)。本结果揭示猴脊髓内阿片肽主要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两种方式发挥镇痛作用,除此之外,还可能通过作用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部位的MOR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NGF、BDNF及受体trkA、trkB、trkC在正常猴脊髓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神经生长因子 (NG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以及 NGF家族因子受体 trk A、trk B、trk C的免疫阳性反应在正常猴脊髓的分布。结果表明 :NGF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各层中均有分布 ,灰、白质内也可见较多的 NGF免疫反应阳性的胶质细胞。 BDNF在脊髓各型神经无有明显的表达 ,特别是前角运动神经元。 trk A、trk B、trk C的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在灰质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本实验结果揭示了在正常猴脊髓中神经营养因子 (NGF、BDNF )及受体 trk A、trk B、trk C的表达状况 ,提示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在维持猴脊髓神经元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对拟AD模型大鼠脑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和ChAT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对拟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和顶叶皮层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和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将动物分为拟AD组和NGF预处理组。将冈田酸(OA)微量注射至拟AD组大鼠海马CA1区(0.4mmol/L,0.5ml/次;隔天1次,共7次)建立拟AD大鼠模型,NGF预处理组于制模前10d将NGF(0.1mg/ml,5ml/次;隔天1次,共10次)注射至侧脑室。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上述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分别用改进的Bielschowsky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及顶叶皮层内NFT和ChAT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拟AD模型组大鼠出现认知、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海马CA1区及顶叶皮层出现较多的NFT,而ChAT表达减少;NGF预处理组大鼠的上述症状明显改善。这些结果提示OA的神经毒性可以导致拟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并且出现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和功能低下;NGF预处理可以显著改善拟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海马CA1区和顶叶皮层内NFT的形成,减轻对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