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5例急诊冠脉介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的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165例行急诊PCI的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程序。结果: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程序后,急诊PCI患者焦虑程度明显减轻,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获得成功。结论:认真落实护理程序各阶段的护理措施,是减少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意外和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关键。应用围手术期护理程序可提高急诊PCI的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为患者迅速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的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165例行急诊PCI的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程序。结果: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程序后,急诊PCI患者焦虑程度明显减轻,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均安全度过阎手术期,手术获得成功。结论:认真落实护理程序各阶段的护理措施,是减少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意外和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关键。应用围手术期护理程序可提高急诊PCI的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为患者迅速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患者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替罗非班组,临床观察围手术期的各项并发症指标。结果:使用替罗非班可有效地减少PCI术后缺血事件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有增加。结论:严格掌握替罗非班临床应用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是减少替罗非班副作用有效方法,临床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急诊及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术期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各项测试指标。方法连续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阜新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急诊PCI患者51例,他们在围术期接受了“STAI问卷”评估,并与同期住院接受择期PCI患者(对照组,84例)同一问卷测试结果比较。结果急诊PCI组STAI问卷中的状态焦虑条目、非状态焦虑条目、特质焦虑条目、非特质焦虑条目得分及STAI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胸〈0.01或0.05)。结论接受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有较明确的焦虑情绪及人格特质性焦虑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较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的病情特点,发生电风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16例急诊P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将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为对照组。电风暴定义为24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需要紧急治疗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或电除颤)。结果116例急诊PCI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20例,发生率17.2%。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60%、23.9%、12.5%和0。电风暴组的年龄、梗死相关动脉直径、心肌坏死标志物、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越高,电风暴发生率越低。结论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低血压、心律失常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8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术前评估患者;根据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初步判断冠脉病变的程度及危险因素,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提前采取有所侧重的护理干预措施;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预防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 8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术中出现低血压19例,快速型心律失常7例,缓慢型心律失常13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经处理后,均成功完成PCI.结论 积极、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急诊PCI成功的前提;术中密切观察心电信号、动脉压力曲线变化,及时协助处理并发症是关键;快速反应、预见性地使用急救辅助装置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术期,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室颤-交感风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27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在围术期发作交感风暴45例,占10.5%,平均年龄59.4±9.3岁.分为常规治疗组(24例)和艾司洛尔组(21例),常规组使用静脉胺碘酮,配合电复律/电除颤治疗,艾司洛尔组在胺碘酮无效的基础上加用静脉艾司洛尔,或直接艾司洛尔治疗.结果 艾司洛尔组终止交感风暴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艾司洛尔给药后室速/室颤复发次数明显减少,相应除颤次数较常规组少;艾司洛尔组给药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较常规组明显降低,未发生不能维持的低血压状态和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结论 成功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及时的电复律/电除颤和使用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可有效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交感风暴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使其病死率明显下降[川。但AMI以及急诊PCI开通“罪犯血管”的围术期内,由于血管本身条件差,病变复杂,“罪犯血管”开通后的再灌注损伤或无复流以及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常并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危及患者生命。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可使患者渡过危险期,提高急诊PCI的临床成功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_24]。本文回顾性分析作者科室2010—01/2011—12月300例急诊PCI术中给予临时起搏器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临时起搏器在AMI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行急诊PCI术中置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和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就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与罪犯血管、梗死面积、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及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64例患者中76例发生RA(46.3%);年龄与出现RA的几率呈直线相关,年龄越大越易发生RA;梗死6小时内行直接PCI术者中R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梗死后6~12小时行直接PCI术者;缓慢型RA好发于下壁和(或)后壁梗死患者,快速型RA好发于前壁梗死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2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并不明显,而以再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多源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维颤动为主.结论 急诊PCI术中RA发生率与罪犯血管的部位及AMI发生至冠脉再通时间有关.RA一般短期预后良好.术后2小时内再发恶性心律失常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陈伟  胡玉宝  张磐 《广西医学》2021,43(3):285-287
目的 比较单支架和双支架植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5例行急诊PCI治疗的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AMI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支架组42例和双支架组43例,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围术期指标(住院天数、PCI操作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 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经急诊冠脉造影示TIMI 0~1级.预计行PCI者6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n=30)和对照组(n=30),盐酸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开始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48 h,对照组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死及死亡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盐酸替罗非班急诊PCI术后无慢复流、无复流现象,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及慢复流发生率13.3%(4/30),TIMI 3级发生率86.7%(2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 d盐酸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均无再梗死及死亡,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化度,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AMI患者围术期急诊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3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在27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中,共有10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与冠脉血管病变特点相关。前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下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64例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阿托品及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复律。8例快速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胺碘酮后恢复窦性心律。11例发生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急诊PCI术中发生率较高;其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急诊PCI术的护理观察、抢救配合和术前的充分准备对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成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诊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围术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2008年我院行急诊CABG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根据入院诊断分为心梗组和非心梗组,根据手术原因分为左主干组、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组、循环不稳定组和发作频繁组.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年龄(66.49±8.89)岁,围手术期死亡8例(l0%).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本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CABG作为一种抢救性治疗,掌握好适应证是安全、有效的.在急诊CABG患者中有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适应证应尽早使用,尤其合并循环不稳定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处理组(29例)和缺血后适应组(27例).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后常规处理组予以药物或临时起搏处理,缺血后适应组立即予以球囊低压扩张多次使罪犯血管造成短暂再通/闭塞.观察两组不同处理方法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转复效果.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例数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组(3/27 vs 12/29,P<0.05),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值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处理能快速终止急诊PCI术中的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联合依达拉奉和卡维地洛治疗急诊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7例于行急诊PCI术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对照组给予卡维地洛治疗,观察PCI术后2小时内的再灌注心律失常.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肌钙蛋白T(cTnT)指标以了解依达拉奉联合卡维地洛的抗氧化作用.结果 观察组的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评分为1.79±0.332,对照组为2.74±0.23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SOD活性上升高于对照组(P <0.01);MDA下降高于对照组(P <0.05);cTnT上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急诊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9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拟行PC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PCI术后3个月内MACE(心源性死亡、MI或再次血运重建)差异.结果 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降低PCI术后MI的发生率.结论 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围术期小剂量阿托品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对2例围术期小剂量阿托品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于小剂量注射阿托品后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 围术期小剂量阿托品诱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值得重视与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全程心理督导干预措施对PCI术后患者依从性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适合PCI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全程心理督导组和常规心理护理组,通过全程心理督导,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依从性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与常规心理护理组相比,督导检查组的PCI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全程心理督导,可以改善PCI术后患者依从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强化口服曲美他嗪的疗效.方法 入选78例不稳定心绞痛成功行 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口服曲美他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应用抗血小板凝集、β 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调脂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PCI术前及术后均口服曲美他嗪,观察PCI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CK-MB、CTNI,以及术后3个月内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及死亡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监测CK-MB、CTN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3个月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少于对照组,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及死亡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治疗围手术期强化口服曲美他嗪可以减轻心肌损伤,术后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主动脉瓣病变伴巨大左心室施行瓣置换手术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 分析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结果 术前室性早搏或左前分支阻滞、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和手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主动脉瓣病变致巨大左室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明确.加强围术期综合处理,积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可望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