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年人脏腑功能已趋衰弱 ,正气抵御外邪能力降低 ,罹患外感热病的机会明显增多 ,并且患病后更易呈现正虚邪盛的病理状态。正虚当扶正 ,邪盛当祛邪 ,因此扶正祛邪成为老年外感热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但扶正不当易致留邪 ,而祛邪太过又可更伤正气 ,因此 ,发挥辨证论治优势 ,恰当地处理扶正与祛邪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以下是随师临床及自己临床实践的体会。1 扶正祛邪当因人的体质而异多数老年人有正虚的表现 ,而且 ,正虚有气血阴阳及虚损轻重程度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 ,其感受邪气的性质及邪气入侵后证候传变往往也不相同 ,因此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2.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4.
薛伯寿教授认为《伤寒论》一书的临床运用,因发知受理最正,审证求因大法彰,为首部外感热病专书。理解六经辨证实为八卦学说之活用、八纲辨证的典范、脏腑辨证的先导;六经病受病传变学说符合临床;理法方药一致,开创中医基本治疗八法,从而可知仲景论辨证求本,阴阳六经统之;论治病之法,八法赅之,然法中有法,当圆机活法应用。提出伤寒三阴三阳为融天道、人道、地道之复杂立体恒动思维。懂得《伤寒论》实为伤邪论,伤于六淫、疫疠之邪,内涵温病、温疫之病,为其临床治疗外感热病融汇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仲景继承发展《素问.热论》以六经分证,创立《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叶天士创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著《温疫论》创温疫学说;喻嘉言倡温疫分三焦施治等不断丰富扩充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内容。薛伯寿教授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认为伤寒、温病皆外邪致病,邪自外入,自应因势利导达邪外出,相对而言伤寒宜辛温解表;温病宜辛凉透达。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或融会贯通,如此珠联璧合,择优而施,能扩大其功用主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伤寒溯源集>中说:“大病新瘥,如大水浸墙,水退墙酥,不可轻犯.”外感热病后,多气血不足,脾胃不健,又有余邪未尽,隐患尚存,正如叶天士所言: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外感热病瘥后证候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的构建基础与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维辨证是建立在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基础之上的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模式。通过对外感热病临床病例的调研和证候特点的观察,运用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的认识方法.从病期、病住和病性3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较为全面地解释和概括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构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理论框架和综合模型。然而任何一种新的辨证方法开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故提出继续开展外感热病病证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备外感热病临床常见病证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处理证候的模糊现象等措施,以使三维辨证日臻完善,从而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外感热病方面有不少见解与心得,以《伤寒括要》为主体探讨其学术思想。认为李氏以伤寒总括外感热病,将温病等统一于伤寒名下,对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有独到见解,诊断注重脉诊和望诊,注重鉴别诊断。其经验对外感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淑云教授认为,正虚毒结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两大因素,正虚为本,毒结为标,对此类病症,如何辨别病性寒热尤为重要。郭教授重视患者自身对寒热的感觉以及饮食寒性热性的问诊来辨明寒热,并细辨寒热错杂及寒热真假之证。治疗上,早期邪盛而正未衰,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当以祛邪为主,使邪气外出;中期邪气盛,正气渐虚,机体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扶助人体正气,以祛邪外出;晚期正虚而邪实,人体正气虚衰,邪气盛实,则需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祛邪"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而透邪为祛邪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邪之法即透法是选用輕清、芳香的药物,配以辛凉、甘润、苦燥、化湿、凉血之品等以透达肌表,募原,空窍,从而驱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本篇具体阐述"透邪"在卫气营血及后期各阶段的应用:邪在卫分-辛凉透汗;辛凉甘润,清透肺卫.邪在卫气-芳香宣透.邪在气分-轻宣透热;清泄宣透;战汗透邪;透解秽浊;芳香辟秽,开窍透邪.邪在营分-透热转气;清心开窍透络.邪在血分-清热凉血透斑.温病后期-扶正透邪.  相似文献   

11.
薛贝珊  徐雅 《中医学报》2020,35(8):1597-1601
《温疫论》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认为温疫与伤寒所发症状相似,气血阴阳变化虽有相同之处,但其机理不同,治法大异。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忌汗、下、补;表里分传,需先通里、后解表;邪盛之时,法当急下急攻,但亦应辨证施治,不可一味攻下;温疫后期,正虚邪恋,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扶正以养阴为主,祛邪以勿伤正为宜,正气恢复,余邪自退;愈后注重饮食起居,调护正气,防止复发。体现治疗温疫祛邪是第一要务,固护正气则是防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外感多实,实有六淫、疫疠之分,亦有体质素虚或因病致虚者之异,临床所见往往错综复杂,标本难明,虚实互见,必须分主次,辨缓急。一般病轻可标本兼治,应据情有所侧重,或治本而兼治标,或治标而兼治本;病重,则应择标本、先后分治。薛伯寿教授认为,治疗外感热病重视标本缓急以确定正确治则,实为治病救人的要妙之一;另外胃为卫之本,卫气来源于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故外感热病治疗当始终护胃气存津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病机制,阐述伤寒和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差异及治疗争议,总结寒温并用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意义,为丰富外感热病治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的柴胡桂枝汤(以下简称柴桂汤)在外感热病中常有应用,效果颇佳,现就个人粗浅体会分述于后。《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程知注解说:“此邪入少阳,而太阳证未去者也。  相似文献   

15.
外感热病“五定”辨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产生及其特点,回顾了近年来对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的各种设想,认识到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分别为伤寒和温病而设,不能互相取代和概括。为此,提出“五定”辨证(即定病邪、病位、病性、病势、传变),作为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儿科范畴内,凡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发热疾患,均称为小儿外感热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初步对此证的治疗有些粗浅体会,兹简述如下:一、小儿外感热病的特点:小儿外感热病的特点,可简括为急、快、重、多四字.  相似文献   

17.
在我院收治的肺系外感热病患者中,除常见的风热毒邪、温热毒邪为患外,每多兼挟湿毒和暑湿,燥热病邪所致者较少见,这与我省多雨潮湿的气候有关,亦与发病季节有明显关系。运用清热解毒化湿法治疗,总有效率达80%。我们体会到:在治疗该类热毒壅盛,湿毒遏滞的肺系外感热病,应以“顿挫热邪”,“既病防变”为要则。除及时有力地运用清热解毒药外,根据所兼挟湿邪的表里不同,轻重不一,及伤津耗气的不同程度分别酌情加用宣透表湿,宣化湿浊,健脾利湿之品,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使用的临床指征,做到适时、适量、适可而止。另外,须掌握好清热化湿与顾护阴精的关系,以清热化湿不伤阴,生津护阴不助湿为原则,本文对该类热病的临床辨证特征和用药规律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和温病名方及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19.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岭南运用温病学理论治疗外感热病,每获良效。在岭南外感热病初起,"透邪"是整个治法的灵魂。如风温初起,辛凉透表,不避辛温;风温挟湿,清透表邪,疏表除湿;暑湿初起,透邪达表,涤暑化湿;燥热袭表,辛凉甘润,清透肺卫。与叶天士"温邪入气,邪未伤津,犹可透表"的原则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