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痛是指诸多病因诱导下出现的头部疼痛的一种病症。本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主要为感受风寒、风热、风湿等;内伤多由风、火、痰、瘀等所致。经方治疗头痛可谓遍布六经,有少阳头痛、阳明头痛、厥阴头痛之分,运用经方六经辨证,抓主症,辨方证,临床治疗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陈晓  宫燕 《中医杂志》2008,49(4):378-379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证,中医中药有肯定的疗效。目前对头痛的辨证治疗或祛风寒湿热诸邪,或活血化瘀,或补气升提,或平肝益肾。然考察有关辨治头痛的古代文献,诸多医家尚十分重视“下虚上实”的头痛病机,并对此有比较全面的理论阐述和临床实践。故论述分析如下,冀有俾于头痛之辨治。  相似文献   

3.
司晋峰  郭海燕  王文靖 《光明中医》2022,(22):4147-4149
特发性头痛为头痛门诊中最常见的类型,常见类型有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自主神经头痛等。特发性头痛病因尚未明确,现代医学治疗基本原则为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中医历代流传至今的诸多古方,经过辨证用于特发性头痛,疗效良好。此文将介绍相关验案,并初探古方运用体会,笔者认为古方运用得心应手之关键在于切准用方指征、恰当扩大其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4.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药治疗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总结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清代时期诸多医家结合历代医家辨治头痛的规律,在辨治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已经相当成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挖掘空间。现就清代医家对头痛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脉象、治法和方剂加以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探讨清代医家辨治头痛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紧张性头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诸多学者对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分析近十年中西医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相关文献,归纳治疗方法,以探讨更有效的治疗紧张性头痛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头痛因其病情轻、病程短,故不在本文所述之内.本文所述为脑内科常见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属内伤头痛范畴.因其病程长,反复周期性发作,并有诸多并发症状而成为严重困扰患者的疾病.笔者根据临床脉症分析,发现具有肝阳上亢兼瘀血指征的占多数,针对其病因病机,筛选有效的方剂和药物进行临床观察.于1996年正式拟定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功效的平肝化瘀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松龄  刘福贵  王爱凤 《新中医》2017,49(8):171-172
正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病例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可有家族史~([1])。本病在中医学属头风、头痛、首风等范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作息越发不规律,诸多因素导致偏头痛的发病率、复发率及发作时头痛的严重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曲坦类药物作为西医治疗偏头痛急性期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因其不良反应及禁忌症较多、价格昂  相似文献   

8.
赵政  色佳鸿  石光 《中医药导报》2021,27(1):207-210
偏头痛的非头痛症状主要有眩晕、平衡障碍、嗅觉敏感、视觉异常等头面部症状,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身心症状,恶心呕吐、纳少等胃肠症状,以及颈部疼痛、皮肤痛觉敏感等其他疼痛症状,分别对应中医的眩晕、郁病、不寐、多寐、呕吐等。非头痛症状主要病因有痰饮、瘀血、阳气不足及气血不足等,再结合偏头痛本身辨证,复杂了偏头痛的辨证。病因中痰饮与偏头痛非头痛症状息息相关,痰饮上蒙清窍可见头痛、眩晕、嗅视觉异常,滞于胃肠可见恶心、呕吐、纳少等症状,痰浊扰心可出现睡眠障碍、情志障碍等,阻滞经络可出现诸多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9.
赵天健 《新中医》1992,24(11):55-56
细辛味辛,性温,功能祛风散寒,通痹散结,发郁火,散水气,为治疗疼痛要药。诸多痛证,除阴虚阳亢者外,即使是正虚,郁火,亦不远之,兹结合临床,谈谈体会。一、祛风邪,治诸种头痛头痛之因诸多,总不离风邪,“巅高之上,唯风可到”,六淫之邪亦以风为先导而伤人,故《内经》  相似文献   

10.
从肝经、肝脏的角度对头痛、胸痹心痛、腰痛等10种痛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肝经、肝脏的病变可引起诸多痛证;针刺足厥阴肝经F的腧穴治疗痛证,验证于临床,有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建立了系统完备的针灸理论体系,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针灸甲乙经》对头痛的论述较为丰富,涵盖了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疾病预后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文对《针灸甲乙经》中论述头痛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借此探究皇甫谧的学术思想,为临床诊治头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近年来,我们运用“多用电子穴位探测治疗仪”(以下简称“穴探仪”)配合针刺治疗各种头痛100例均收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00例。其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2日,最长15年;辨证分型,肝阳头痛48例,风湿头痛29例,瘀血头痛23例。本组100例均接受药物治疗未效而改用穴探仪配合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廿一、头风灼灼痛难已 祛痰化瘀缓肝急头风,即头痛剧烈、反复发作之谓也,可见于多种疾病。因其久久不已,致患者烦乱不宁,甚则饮食几废,痛苦异常。头风之证,因机复杂。目前诸多教材喜直分外感内伤以及肝阳头痛、肾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等,分别单纯采用平肝潜阳、补肾填精、化痰降逆、活血化瘀之法治之。临床之所以难取佳效,关键的问题是没有认识到头风一证,病理因素常常互相转化,多为综合因素致病。一般而言,多有风痰内伏,瘀血阻滞之机。痰瘀交结,阻塞经脉,郁滞气机,不通而痛。又多与肝有关,盖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又易升动…  相似文献   

14.
四关穴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首见于《针灸大成》,为对穴范畴。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主治头痛,齿痛,失音等多种疾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和原位,主治头痛,眩晕、口渴等诸多疾病,四关穴为临床证治之要穴,有行气活血,平肝熄风,镇惊安神,祛风止痛之功,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多在青春期发病.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偏头痛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作的严重程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很大,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偏侧或双侧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间歇性正常,半数以上有家族史.临床上以药物治疗偏头痛多采用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且存在诸多副作用.笔者在1990-2008年间以按摩手法治疗偏头痛患者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后溪穴治疗头痛、落枕、眼睑关闭不全、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麦粒肿等诸多头面部疾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先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胡献国 《养生月刊》2012,33(6):516-517
藿香正气水由藿香、厚朴、法夏、紫苏等组成,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之功,适用于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吐腹泻等,多用于内科疾病.临床观察发现,藿香正气水外治对小儿病亦有诸多疗效,介绍如下,供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  相似文献   

18.
头痛是一种最常见的病症,多数人都有过头痛症状;虽然说都患的是头痛,但是头痛的部位有所不同,有前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和后头痛,引起这些头痛的原因也不同,有感冒引起的头痛,也有神经性头痛等等,在治疗上,按头痛的不同部位进行,笔  相似文献   

19.
妇女在妊娠期,由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上升,约48%的偏头痛患者头痛呈发作减少、程度减轻的趋势,但也有15%的患者偏头痛首发于妊娠期[1]。由于妊娠时期临床用药有诸多禁忌,给偏头痛的治疗造成了困难。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柔肝潜阳汤为主治疗妊娠偏头痛34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玲玲  顾宁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20):1766-1766,1768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其常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故中医文献大多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高血压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高血压病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工作,其中中医药对高血压病有着独特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手段。同时,随着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学者研究发现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本文就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