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拔牙矫正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使用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利用X线头颅片进行测量分析对比。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拔牙间隙均关闭。实验组与对照组上中切牙切缘到Y轴距离(U1-Y)分别平均减少4.78mm与2.63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形成的后下夹角(U1-SN)分别平均减少16.62°与13.75°,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分别平均增大20.86°与13.66°;两组治疗前后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矫治后实验组U1-Y平均增大0.2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增大3.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可避免上颌磨牙的前移,能为上颌前突畸形的矫治提供有效的支抗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面形良好的安氏Ⅱ类错殆矫治中,为了保持良好的面形,可采用远移上颌磨牙矫正Ⅱ类关系的非拔牙矫治。远移上颌磨牙的方法有:①.口外力远移磨牙,需要患者很好配合,在我国多数患者不接受公众场合佩戴口外弓,故效果欠佳。②.口内支抗如Greenfield Molar Distalization(GMD)等方法,缺点是装置复杂,异物感明显,且易发生支抗丧失,前牙唇侧移动,破坏原有良好面形。随着正畸用种植体的迅速发展,我们使用颊侧种植体支抗协助远移磨牙,获得良好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型种植体支抗系统,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1例应用微螺钉种植体加强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在上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支抗应用,同时与口外弓配合Nance弓等传统支抗相比较,总结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上颌严重前突的拔牙矫正患者24人,矫治设计需强支抗,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2人,试验组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对照组用口外弓加Nance弓或者横腭杆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对治疗前后利用X线头颅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未发生明显移动(P>0.05),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前移3.7 mm,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有效治疗上颌前突畸形,可代替口外弓配合Nance弓等传统强支抗,具有舒适、操作简便灵活,可即刻受力,不依赖于患者合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徐建平  沈佩明 《口腔医学》2011,31(11):692-693
目的 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的有效性。 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12例,在上颌使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对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12例患者共计植入27颗微螺钉种植钉,其中3例患者因单侧种植钉在使用过程中松动,另行选择位置再植入后稳固。 结果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后,SNA、ANB减小,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U6-Ptm增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1-L1、MP-FH角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I-SN、L1-MP、覆盖、覆牙合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上前牙整体内收,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明显减小, 患者颜面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操作简便灵活、可靠性好。  相似文献   

7.
正畸摇椅弓打开咬合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畸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和安氏Ⅱ类2分类错合畸形的过程中,经常要遇到纠正深覆合,即打开咬合的问题,其目的是要改正下颌过陡的Spee氏曲线和上颌的反补偿曲线,最终达到上下颌牙列的补偿曲线和Spee氏曲线正常,使前牙覆合覆盖关系协调,而摇椅弓是临床矫治中经常应用的打开咬合的方法之一,效果较好,现介绍一下摇椅弓打开咬合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摆式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耠的效果。方法:选取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耠病例32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评分,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时都达到个别正常耠标准,PAR指数得分平均减少31分。结论: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治疗部分安氏Ⅱ^1类错耠,同时避免了拔牙,对轻、中度患者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与传统口内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强支抗的上颌前突患者30例,随机分为种植体支抗组15例,传统口内支抗组15例.分别于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制取寄存模型、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三维模型测量对比牙的移动效果,通过头影测量比较颌骨及软组织的改变.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661±1.328) mm,压低(0.129±1.815) mm;传统口内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788±2.009) mm,伸长(2.623±1.776) mm.矢状向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垂直向位移有显著差异(P<0.05).②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0.608±1.045) mm,压低(0.720±0.805) mm,腭向移动(0.477±0.904) mm;传统口内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1.503±0.945) mm,伸长(0.072±0.690) mm,腭向移动(0.883±0.752) mm.矢状向及垂直向位移均有显著差异(P<0.05),横向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③2组之间颌骨及软组织指标的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上颌前突患者,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切牙的垂直向控制及支抗磨牙的矢状向、垂直向控制上优于传统口内支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以微种植体作支抗及以Nanee弓作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实验组40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照组40例采用Nance弓支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两组病例在上颌前突矫治中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上前牙后移4.93mm,磨牙近中移动0.48mm,上前牙后移的平均速度1.38mm/月,矫治疗程平均16.6个月,对照组上前牙后移3.69mm,磨牙近中移动1.02mm,上前牙后移速度平均1.05mm/月,矫治疗程平均20.5个月。结论:微种植体和Nance弓支抗均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但微种植体支抗可使上前牙更多内收,且可有效地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上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1年在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Ⅱ类错袷上颌前突患者13例,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观察疗效。结果13例患者经过矫治后上前牙内收,下前牙轻度唇倾,牙齿排列整齐,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猞、覆盖关系正常,与治疗前比较患者面型改善明显,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可见,治疗前、后U1-NA距和U1-NA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上颌前突畸形疗效好且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肌功能增强器与直丝弓矫正技术联合矫正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0例上颌前突患者,分为A、B 2组。A组采用肌功能增强器与直丝弓矫正技术联合矫正,B组单独采用直丝弓矫正。拔牙矫正6个月后拍摄X线片,评估矫正效果,测量上颌骨各项指标: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U6的前移量。2组的测量值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A组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矫治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矫治前、后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A组矫治后的SNA、U1-SN、A-Nv、U1NP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显著优于B组(P<0.05),即A组比B组切牙内收更多,且U6的近中移动更少。结论: 上颌前突病例多数有口呼吸的不良习惯,肌功能增强器为夜间使用,可解除患者口呼吸,加快牙移动,减少支抗丧失,提高矫正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安氏Ⅱ’错袷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前后咀嚼效率的变化。方法选择2006-2009年在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错矜患者30例为试验组,采用过筛称重法测量治疗过程中咀嚼效率变化,同时以30名个别正常学生袷作为对照组,比较咀嚼效率差异。结果矫治后即刻拆除矫治器时的咀嚼效率与矫治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持6个月后咀嚼效率明显提高,仅略低于对照组(P〉0.05),其与矫治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错袷能改善咀嚼肌功能,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咀嚼效率接近正常袷。  相似文献   

14.
This case report demonstrates the treatment of a skeletal Class II high-angle adult patient with bimaxillary protrusion, angle Class I occlusion, and crowded anterior teeth. A ribbon-wise arch wire and a customized lingual appliance with anterior vertical slots were used to achieve proper torque control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An orthodontic anchor screw and a palatal bar were used for vertical control to avoid increasing the Frankfort-mandibular plane angle (FMA) by maxillary molar extrusion. Through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ribbon-wise customized lingual appliance, palatal bar, and orthodontic anchor screw, vertical control and an excellent treatment result were achieved without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owing effects peculiar to conventional lingu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a 14-year-old male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prognathic maxilla, severe dentoalveolar proclination, deepbite and retained deciduous tooth. We selected headgear and fixed appliance to correct malocclusion but cooperation towards headgear was found less during treatment. So we chose orthodontic camouflage treatment to correct dentoalveolar problems without altering the skeletal base relation. The final treatment results were good and patient had improvement in esthetic and 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三维模型测量的手段对比不同支抗控制下上颌前突的矫治结果。方法 选择上颌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要强支抗的上颌前突患者46名,随机分为种植体支抗组、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于正畸治疗前和上颌间隙关闭后制取上颌记存模型,通过三维模型测量手段,测量并对比不同支抗组上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位置改变。结果 种植体支抗组、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患者上颌中切牙矢状向内收移动,位移分别为(-6.661±1.328)、(-5.939±1.806)、(-5.788±2.009) 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上颌中切牙的垂直向移动,种植体支抗组平均压低(0.129±1.815) mm,而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分别伸长了(-2.162±2.026)、(-2.623±1.776) mm。种植体支抗组和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支抗组、口外弓组和Nance弓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矢状向移动位移分别为(0.608±1.045)、(1.445±1.462)、(1.503±0.945) mm;上颌第一磨牙的垂直向移动,种植体支抗组平均压低(0.720±0.805) mm,口外弓组轻度压低(0.076±0.986) mm,Nance弓组轻度伸长(-0.072±0.690) mm。种植体支抗组和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发生舌向移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矫治中对于上颌切牙的垂直向控制以及对上颌磨牙的矢状向、垂直向控制优于传统支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Ⅱ类错青少年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不同截面的最小根间距及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为临床上微种植体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44例骨性Ⅱ类错青少年患者的CBCT资料,其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14.07岁。取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的9个水平截面,每个截面相距1 mm,分别测量每个截面的最小根间距及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每个截面最小根间距和颊侧皮质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的距离,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根尖部的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与SNA角呈正相关关系;最小根间距离由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至根尖逐渐增大,各截面的颊侧皮质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的均值均大于5 mm。结论: 经CBCT获取了骨性Ⅱ类错青少年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各截面最小根间距和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了解了其分布规律,为临床上微种植体的安全植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型种植体支抗在严重上颌前突病例内收上颌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严重上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在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微型种植体。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U1-NA距,U1-NA角,U1-Apog距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通过上颌前牙内收量,来评判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临床应用的稳定性。结果:20例平均6-8个月牙列排齐整平,10—12个月前突的前牙成功内收,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治疗过程有2枚种植体脱落,4枚种植体感染,34枚种植体整个过程保持稳定。结论:微型种植体可以提供足够稳定的强支抗内收前突前牙,矫治效果好,矫治疗程相对短。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硬组织的变化情况 ,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方法 :对 14名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的 9项硬组织指标进行对比 ,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 :9项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 ,SN距增加 1.41mm ,有效上颌骨长度增加 2 .92mm ,有效下颌骨长度增加 4.3 1mm ,上颌突距减小 1.5 8mm ,下颌突距减小 1.94mm ,上切牙突距减小 4.3 4mm ,下切牙突距减小 3 .3 2mm ,上前面高增加 2 .5 1mm ,下前面高增加 3 .94mm。结论 :矫治前后硬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不同 ,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是正畸治疗和生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