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436例ICU病人进行了院内感染原因分析,认为ICU病人院内感染监测与控制颇为重要。由于ICU病人病情重,加上各种侵入性检查及治疗的实施,ICU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高于一般病房。笔者对我院ICU病人的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监测与控制,降低感染率等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ICU院收置的31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置的352例患者为治疗组,两组予加强常规护理,治疗组予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冼手,注意呼吸道的管理,减少有创操作。结果对照组发生院感66例,发生率为21.3%,治疗组发生院感为54例,院感受率为15.2%,χ2=6.25,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ICU的院内感染主要与消毒隔离不严,没有认真的执行冼手的制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有创操作有关,针对以上原因,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ICU的院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张永芝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5):60-61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内手足口病患儿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5月入住手足口病重症监护病房内的80例患儿,对其实施监控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采取相关的消毒措施,对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实时监测。结果8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此外,医护人员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结论采取相关的消毒、检测及隔离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有效地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感染发生率,制定控制感染措施。方法对ICU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感染、血管内治疗、呼吸机管路及湿化液等与护理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控制措施。结果重视ICU的布局与环境、加强呼吸机管路的消毒灭菌,严格地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重视血管内治疗的环节,正确地使用护理程序,并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理想水平。结论各项的护理措施对ICU的医院感染控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ICU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患者来自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较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这使ICU患者感染的机率较高。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是ICU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现就预防及控制ICU病房感染的措施总结如下。1ICU发生感染的原因1.1环境因素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7.
8.
哈斯也提·吾买尔姜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01-20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并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85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感染的致病菌,并针对感染的原因,提高预防性对策。结果 385例早产儿中发生感染100例共118例次,感染率为25.9%。其中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有42例;其次为血液和皮肤黏膜感染,各有13例。100例感染患儿中共分离出139例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有87株,其次为革兰阳性菌有30株。肠外营养、低体质量及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要加强对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控和管理,重视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产科ICU病房是重症孕产妇实施监护的重要场所。因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时间长,使用抗生素量大及时间长,极易造成院内感染,严重威胁危重患者的康复。为了妇婴安全防止院内感染,我科采用标准化管理,加强质量控制,严格规章制度,控制感染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强ICU工作人员手卫生对控制ICU院内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374例定为A组。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各项操作,按照惯例进行洗手、擦手和手消毒。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ICU 3 d以上并且作了院内感染相关检查的患者1591例定为B组。工作人员为患者进行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并监督落实,科室备好消毒擦手巾和床旁快速手消毒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种类和侵入性操作等多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进行院内感染发生数、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B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A组的12.6%;B组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为7种,明显少于A组的15种;B组患者在ICU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两组三者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加强ICU工作人员手卫生,能显著减少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减少病原菌种类,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该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EICU住院患者427例的院内感染情况。结果发生院内感染52例(12.2%),65例次,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66.2%,43/6 5)。院内感染者年龄在6 5岁以上、住院时间大于4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 P AC H EⅡ)≥1 0分、气管插管或切开、留置导尿所占百分比均高于非院内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应提高医务人员防控意识,加强手卫生管理及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12.
李连芝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19):3045-3048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病室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促进医患和谐。方法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国内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的护理改善建议。结果重症监护病室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包括医院原因、患者原因等。结论为了防止重症监护病室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需要规范护理流程,严格操作,并且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形成综合干预的局面,以达到降低院内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控制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达到防止院内感染的目的。结果有效的控制危险因素以及适当地护理可以预防院内感染。结论护理人员应该时刻保持对ICU院内感染的高度警惕,这是保护ICU患者的重要方式,也有利于保护护理人员本身。 相似文献
14.
ICU院内感染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 ,它不仅包括在住院期间出现症状的感染 ,也包括出院后发病的感染。院内感染不仅造成患者住院日延长 ,病情恶化 ,甚至会导致死亡 ,同时还会造成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浪费。ICU集中全院重危患者 ,由于病情危重 ,机体的免疫机能受抑制 ,抵御感染能力降低 ,患者接受较多的治疗和监护措施 ,大量应用抗菌素 ,产生耐药菌的机会也多 ,因此 ,ICU是医院感染高危病区 ,外科系统和ICU内 5 0 %的死亡者与医院内感染有关 [1 ] ,控制和预防 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显得十分重要。1 ICU感染的分类及主要因素根据感染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变ICU病房结构对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查阅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ICU病房收治的1241例病例资料,按照入院时间不同进行分组,其中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仅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ICU病房结构进行布局,研究组对ICU病房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目的在于有效降低ICU病房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记录两组ICU病房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所致死亡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仅为1.69%、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致死率仅为0.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9%、2.89%(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改变ICU病房结构可显著降低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8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同一时期出现的健康儿和感染儿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感染因素进行总结比较。结果 1感染情况:287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36例,男女新生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新生儿体重<1.0 kg的感染率为18.4%,体重1.0~1.5 kg感染率为15.7%,体重>2.5 kg感染率为7.1%,说明体重与感染率存在相关性(P<0.05);3新生儿的胎龄和住院时间与感染率存在相关性(P<0.05);4革兰阳性菌的感染率为55.56%(20/36),革兰阴性菌的感染感染为44.44%(16/36)。5危险因素:出生时的体质指数、肠外营养、胎龄、胎膜早破以及机械通气是感染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日常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着重注意对革兰阴性菌的预防,此外严格注意卫生的清洁工作,尤其是手部、机械通气指征、插管的无菌状态。对于疾病较为严重的患儿,应尽力缩短通气时间和通气频率,加强早期的营养和后期的调理对预防感染的发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院ICU病房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防治策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的。方法:对132例ICU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取深部痰液进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56株,革兰阴性(G-)杆菌占66.7%,革兰阳性(G+)球菌占21.8%,真菌占11.5%。G-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细菌耐药情况严重。结论:监测ICU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的变化,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改善危重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分析与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至2013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并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病例5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另选本院同期收治无并发症早产儿院内感染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例数50例,分析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呼吸道感染占42%;分离出致病菌株中,革兰阴性菌占62.32%,革兰阳性菌占21.74%;两组早产儿进行分析对比,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低体重、胎龄短、机械通气和肠外营养等.结论 引发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并发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强化监控和管理力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院内回访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入院时间分2010年度人住ICU并成功转科,转科当即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的患者共205例设为对照组,2011年度223例实施院内回访后填写调查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了解患者及家属对ICU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为患者提供保健指导及尽快适应新病区的治疗护理.结果 经调查分析,观察组满意216例(9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0例(87.80%)(x2=8.46,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7.12±10.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62±12.05)分(t=3.54,P<0.05).结论 对ICU出科患者进行院内回访对提高ICU护理工作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