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比肾血管性高血压(RVH)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以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30例RV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同时选择3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测定,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RVH组患者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测定的平均值,均高于EH组(P <0.01);RVH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分别为58.33%和38.41%,而EH组患者则为29.01%和2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组有63.30%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血压曲线以杓型为主;而RVH组只有26.70%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血压曲线以非杓型为主.结论 RVH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和血压负荷增加明显,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4.
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力群 《贵州医药》2004,28(11):976-97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心脏形态及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 2 6 7例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确定为杓型组 ,共计 15 5例 ;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为非杓型者 ,共计 112例。比较两组病例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LA、AO、IVSD、LVEDd、LVPWd、LVMI、LVEF、CO、CI、E/A。结果非杓型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左心室肥厚明显 ,LVMI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E/A比值较杓型组患者低。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在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非杓型高血压 )时将明显增加对心脏的损害程度 ,造成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增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影响。方法连续选择新近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9例,入选对象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仪24h血压监测。结果 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老年高血压组(58例)的收缩压(SBP)夜间下降率、舒张压(DBP)夜间下降率、SBP杓型例数和DBP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中、青年组(51例),而SBP非杓型例数和DBP非杓型例数则明显多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黎  马兰  祝艺虹  韩卫星 《安徽医药》2012,16(12):1818-1821
目的初步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提供临床诊疗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obile-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高组)及42例正常单胎妊娠孕妇(正常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y,ABPM),并于ABPM检查同期测量偶测血压(Causal Blood Pressure,CBP)。结果 (1)妊高组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多异常,出现心率与血压日节律性不同步的特征;(2)正常组昼夜节律以杓型、非杓型为主要表现类型,妊高组则以非杓型、反杓型为主要表现类型;(3)妊高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妊高组夜间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均明显增高,白天舒张压(DBP)血压负荷值高于收缩压(SBP)血压负荷值;(5)妊高组DBP的血压变异性(BPVI)高于正常组,SBP则无此变化。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双期高血压,具有夜间血压不降或增高、舒张压升高较为明显、昼夜血压波动节律呈非杓型和反杓型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昼夜变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ZVS、PW、LVM、LVMI均较杓型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FSESV较杓型组显著降低而LVEF、CO、C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杓型组LAD、APFV、ATVI、AIE均较杓型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13):203-206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对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3年6月~2015年6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3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脑血管并发症将其分为脑血管并发症组与非脑血管并发症组,观察对比两组日间、夜间及24h血压水平,观察对比两组日间、夜间血压的负荷值,观察对比两组24h血压日间、夜间节律的改变情况。结果脑血管并发症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日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水平、夜间收缩压负荷值、24h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与非脑血管并发症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并发症组24h血压日间、夜间节律改变者比例高于非脑血管并发症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日间、夜间、24h收缩压水平升高及日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升高,日间、24h舒张压水平降低及日间舒张压负荷值降低,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均可导致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治疗阶段,应监测患者动态血压,及时调整并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降低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俞玲  陈慧  林慧中  吴小盈  杨柳青 《海峡药学》2009,21(12):112-1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α-内收蛋白((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将23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两组,分析ACE、CYP11B2、α-adducin基因不同基因型在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的分布;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杓型组与非杓型组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杓型组以II型的分布频率为主,而卡方分割表明非杓型组ID+DD基因型的分布高于杓型组(P〈0.01);而CYP11B2、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无关联。结论ACE(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有关,携带D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夜间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2.
李晨曦  郭静  刘长风 《上海医药》2002,23(6):250-251
目的:研究钙拮抗剂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1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连续服用一种钙拮抗剂4周,服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每种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硝苯地平控释剂、非洛地平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到杓型;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昼夜节律均无明显改变;氨氯地平治疗后仅收缩压昼夜节律恢复到杓型。结论:针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不同,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动态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142例年龄大于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81例无左室肥厚,61例有左室肥厚, 对两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及昼夜间比较,并对各参数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昼、夜收缩压水平、脉压与LVMI呈强相关,左室肥厚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②两组之间血压变异无差异;③所有患者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收缩压变异白昼大于夜间,而昼夜间舒张压变异、脉压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相关性较小,主要与收缩压水平与脉压水平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变异与脉压水平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脉压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57-305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别.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8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变异性以24 h ABPM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S)作为长时血压变异(LBPV)的指标.结果: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白昼、夜间及24小时的收缩压的变异性均大于舒张压的变异性,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血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对照组(n=61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为研究组(n=8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以及左心室功能特点。结果研究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E峰值和二尖瓣A峰值的比较(E/A)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正常者,更容易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不同血压模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利用SRI技术获取各组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及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mεs);观察组再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将分为杓型组(n=43)与非杓型组(n=37),根据mSRs、mSRe、mSRa及mεs对各组对象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进行评价,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非杓型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杓型组(P<0.05).结论 SRI技术可以准确而敏感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异常变化,不同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均较正常人明显减低,且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率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减低更为明显,其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受损程度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晨起服药组(n=30)和晚上服药组(n=28)30mg/d,共治疗4周,服药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晚上服药组夜间平均SBP和DBP均较晨起服药组明显下降,对非杓型血压的昼夜节律调节有效率明显高于晨起服药组(SBP:89.29%,DBP92.86%)。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92例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24h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质量变化。结果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夺(nSBP)及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质量较治疗前减轻。结论厄贝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减轻左心室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35例,非杓型组49例,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拢素(IFN-γ),集落刺激因子-1(CSF-1)水平。结果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TNF-α、IL-6、CSF-1明显升高,IFN-γ明显降低;血压夜间下降与IFN-γ正相关,与TNF-α、IL-6、CSF-1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NF-α、IL-6、CSF-1与夜间血压下降直线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干预以恢复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并观察节律改变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杓型和非杓型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缬沙坦160mg/d,观察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监测用药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厍的下降值与杓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了明显的昼夜节律,血浆醛固酮水平出现了统计学差异。结论:缬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恢复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向杓型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