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二次胆道大出血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男性,5 9岁。因“慢性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于2 0 0 3年3月2 8日入院,既往有12年乙肝病病史。体查: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腹膨隆,肝剑下3cm可及,肝区叩击痛存,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部B超:脾大、腹水,门静脉增宽。腹部CT :肝体积明显缩小、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表面欠光滑、右肝后叶见一低密度区,大小约3cm×2cm呈不规则强化,脾大,中量腹水。胸片:双侧胸腔积液,胸穿抽出血性胸水。肝功能分级:Child pugh为C级、UNOS分级为Ⅱ级。诊断:(1)慢性重型肝炎晚期;(2 )肝功能衰竭;(3)肝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的CT表现及其常见相关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总结门静脉间隙增宽的CT表现、分布特点及相关基础疾病类型。结果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表现为增强扫描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及其分支周围低密度影,肝左叶及有叶门静脉后支周围表现为“轨道征”,右叶门静脉前支周围表现为“晕环征”。16例门静脉间隙增宽中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心功能不全5例,外伤2例,晚期胃癌化疗后1例,骨髓移植术后1例,尿毒症1例。结论肝内门静脉间隙增宽可见于多种疾病,其表现及分布特点具有特征性,是一种重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3.
膈肌血管平滑肌瘤一例报告薛德文于竹成谢印法患者女,41岁。因右上腹部隐痛6个月,于1996年2月29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时有胸闷、憋气,无肝炎、结核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腹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肋下3cm,肝区无叩痛。...  相似文献   

4.
病例 患者,女,32岁,因上腹部疼痛2d住院,无恶心、呕吐、发热、寒战,无肝炎病史,查体:腹部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无异常,腹部B超显示:脾脏中极内可见回声均匀的大小约为8 cm×6 cm实性肿物,  相似文献   

5.
脾-肾上腺静脉分流结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16岁,维吾尔族。以反复呕血、黑便8年余为主诉入院。查体:贫血面容,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左侧腹部膨隆,脾脏增大至脐下3cm。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3×10^9/L,RBC 2.86×10^12/L,Hb 59g/L,PLT51×10^9/L。肝功能正常。CT扫描门静脉血管成像显示脾脏增大,肝外门静脉及其周围呈蜂窝状血管团,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明显增宽,[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24岁,因右膝间歇疼痛13年伴伸直乏力1年多就诊。患者自11岁开始出现右膝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微量元素缺乏,补充钙及维生素后疼痛缓解效果不佳。14岁时因咳嗽伴面部红疹于当地医院就诊,常规血液生化检查示肝功能异常、腹部彩超发现巨脾,疑为血液疾病或肝炎,行骨髓活检排除血液病,行脾切除并取小块肝组织活检排除肝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内血管周围间隙增宽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总结分布特点、发病机制及疾病类型。结果:肝脏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表现为门静脉左右支及其分支周围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呈"轨道征"或"晕环征"。17例血管周围间隙增宽中肝源性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7例,肝硬化4例,外伤1例),胆源性2例,心源性2例,胃癌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MRI可以准确显示肝脏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的影像表现及其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4岁。2002年8月15日入院。1年来进油腻食物后反复发作上腹部感胀痛不适,伴腰背部疼痛,近3个月来患者出现上腹部胀痛、黄疸,全身皮肤瘙痒、大便陶土样改变,无寒战、高热,及肝炎史。曾查B超提示:胆囊萎缩,胆囊结石。体查:皮肤、巩膜黄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未叩及包块。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8岁,因腹痛、腹胀1d,头昏、乏力3h时入院。无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畏寒、发热及外伤史。既往无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及肝炎史。查体:T36℃,P110次/分,R24次/分,BP90/50mmHg(1mmHg=0.133kPa)。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志清醒。腹部膨隆,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肝脾均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肝浊音界存在,移浊( ),肠鸣活跃。  相似文献   

10.
病人女性,40岁。因反复黑便17个月再发半月入院。病程中3次呕血,最大一次量约1000mL。自发病以来精神不振,体重减轻。既往有席-汉综合征病史15年,糖尿病病史2年,否认结核、肝炎病史。体格检查:营养差,贫血貌,轻度向心性肥胖。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腹部稍隆起,脾肋下4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相似文献   

11.
巨大肝尾叶肝细胞腺瘤1例报告凌碧生,刘志苏患者,女,29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上腹部胀痛,呈进行性加重,件恶心、呕吐.食欲逐减,明显消瘦。无畏寒、发热、黄疽。既往无肝炎病史。无口服避孕药史。于L992年10月28日转我科。查体:上腹胀满,稍隆起,可HI...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9岁,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3年,加重6个月人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发现异常,腹部不膨隆,肝脾未扪及,右上腹及剑突下有轻度压痛。腹部B超示左肝管略扩张,内径约0.7cm:左肝外叶有多个1cm结石影,胆囊内充满结石;肝外胆管无扩张,胰头未发现异常。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npancreatography,ERCP)示,左肝管Ⅱ级支以上胆管未显影,胰管显影正常。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49岁,主因体检发现胆囊结石6年余入院。既往无腹胀、腹痛等不适。查体:面色暗沉,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阴性。患者自诉体检发现胆红素升高20余年,因无任何不适症状,未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实验室检查提示总胆红素26.48μmol/L,结合胆红素19.59μmol/L,尿胆红素1+,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肝炎病史,感染八项提示乙肝表面抗体定量、e抗体定量阳性。腹部B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肝右叶钙化灶,  相似文献   

14.
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在中国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几年位居第一。我国现有肝炎病人2800万,重症肝炎年死亡为22600人,其中绝大多数死亡病人是慢性重型肝炎(80%)。慢性重型肝炎这一概念只限于我国使用,与目前国外学者提出的慢性肝病急性肝衰竭一词(acute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on-C)大致相似,但有两点不同:第一,慢性重型肝炎的病人,并不一定出现肝性脑病;第二,国外慢性肝病急性肝衰竭概念更广泛,并非仅指病毒性肝炎,包括某些非病毒因素如药物、毒物、心血管因素、代谢性因素等引起的急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15.
病人女,65岁。2006年6月因上腹肿块并腹胀2年入院。2年前发现上腹部一4cm×4cm肿块。除进食后轻度腹胀外无任何不适。按“胃炎”对症治疗,腹胀缓解。2年来肿块渐增大,进食后腹胀感明显,以腹部肿块入院治疗。查体:上腹部可扪及圆形肿块,约成人手拳大,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大,轻压痛。腹部彩超:肝门部实性占位性病变,提示肝癌。CT检查:肝、胃、胰间占位性病变提示平滑肌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婴儿胆道闭锁与肝炎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38例手术证实为胆道闭锁(biliaryatresia,BA)的术前超声声像图及26例出院诊断为婴儿肝炎(infant hepatitis,IHS)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BA患儿38例,年龄31天至90天,IHS患儿26例,年龄19天至8个月。两组患儿中,BA组患儿胆囊结构多为异常表现,IHS患儿多为正常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哺乳前、后胆囊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收缩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胆囊长径、肝动脉内径、胆总管外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BA患儿中,28例超声影像显示胆总管外径增宽并呈低回声改变,无其他异常,26例IHS患儿中24例胆总管外径未见增宽及低回声改变,CDFI均可见淋巴门彩色血流信号。38例BA患儿中29例可见左右肝管汇合处管腔闭合呈纤维条索状,3例有肝门部囊肿,其余结构正常;26例HIS患儿肝门部均有管状结构。35例BA患儿肝脏汇管区水肿(格林森鞘增宽),其余3例患儿未见水肿;HIS患儿中有5例格林森鞘增宽,其余患儿肝内血管壁回声增强。38例BA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大; HIS患儿中有15例肝稍大。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婴儿BA与IHS鉴别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0岁。因剑突下疼痛10天,加重伴畏寒、发热3天入院。查体:T38.6℃,急性病容;腹部丰满,腹式呼吸稍受限,剑突下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肋下2cm,肝区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腹部X线透视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肝左叶有3c...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4岁。因腹部包块5年、切除术后再发2年入院。4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腹部包块切除术,术后未做病理检查,包块性质不清。2年前发现左下腹部再发肿块,进行性增大,除略感腹部压迫不适外,无其他症状。查体:腹部膨隆,腹围98cm.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偏左可扪及一大小约48cm&#215;32cm包块,上至剑突,下至盆腔,边界清楚,质地坚实,无波动感,表面光滑,有一定活动度,压痛不明显,未闻及血管杂音。肝、脾未扪及,右上腹肝区可闻及肠鸣音,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36岁,主因肝区疼痛不适1周入院。查体: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无肝掌,前胸可见数个蜘蛛痣。腹部饱满,肝脾触诊欠满意,移动性浊音阴性。辅助检查:WBC3.9×100/L,RBC5.41×10^19/L,Hb174g/L, PIT61×10^9/L;HBsAg、HBeAb、HBcAb均阳性;ALT56U/L,胆红素正常。腹部CT:肝硬化、脾大;肝左叶占位。2003年12月3日行肝动脉导管造影及栓塞化疗术,术后给予抑酸、保肝等治疗,恢复顺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肝区叩击痛是指在肝脏体表投影处进行直接或间接叩击引起上腹部疼痛的一种体检方式,常用于诊断肝脓肿、肝炎等疾病[1]。在临床工作中,肝区叩击痛在某些上腹部压痛阴性的胆囊炎、胆管炎等疾病诊断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