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就诊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收治顺序,分为穴位刺激组35例(含脱落3例)、经颅直流电刺激组35例(含脱落5例)及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组35例(含脱落2例)。患者每周进行5次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Brunnstrom分期评定、Fugl-Meyer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及8周后,3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组的改善情况最佳,经颅直流电刺激组次之,穴位刺激组改善情况最差。结论: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效果优于两种治疗方法单独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增加tDC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10.455, Z=-2.793, P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4.152, Z=-2.045, P <0.05)。结论 联合应用tDCS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纳入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运动想象治疗组(31例)和联合治疗组(32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治疗组行常规作业治疗,运动想象治疗组行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行tDCS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和运动想象治疗组的FMA评分分别为(37.81±12.80)和(31.39±15.62)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27.61±14.90)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FMA评分较运动想象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和运动想象治疗组的FTHUE分级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FTHUE分级较运动想象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联合治疗组和运动想象治疗组的MBI评分分别为(57.78±7.73)和(51.87±9.31)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45.19±9.07)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MBI评分较运动想象治疗组亦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 tDCS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且较常规作业治疗及运动想象疗法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双侧训练(B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BIT组及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tDCS组患者增加tDCS治疗,BIT组患者增加BIT治疗,联合组患者增加tDCS联合BI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且联合组患者CL和CMCT分别为(23.58±1.18)ms和(12.00±0.78)ms, 较tDCS组、BIT组均明显缩短(P<0.05);3组患者FMA-UE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患者FMA-UE评分及FTHUE-HK分级分别为(41.45±5.74)分和(3.40±0.50)级,均显著优于tDCS组、BIT组(P<0.05)。 结论 tDCS联合BIT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行t DCS治疗,对照组行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Fugl-Meyer评定(FMA)中上肢运动功能、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ARAT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 DC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粤北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98例脑卒中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常规组33例采用常规康复管理方案,电刺激组32例采用"常规康复+tDCS"方案,联合组33例采用"常规康复+tDCS+抗阻运动"方案。比较3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联合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Motor Scale,FMM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电刺激组,联合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明显低于另外2组,联合组NPY和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结论:抗阻运动联合tDC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神经缺损症状,且均为无创性操作,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法均分90例偏瘫患者为常规组、篮球组和综合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篮球组患者额外增加球面物体篮球训练,综合组患者在篮球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其潜在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即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直流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及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定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情况,采用MoCA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MoCA评分及MBI评分[分别为(42.9±5.4)分、(35.8±4.7)分、(26.4±2.7)分和(78.8±7.4)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的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8例。三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此外,A组接受MT 60min;B组先行atDCS 20 min,再予MT 40 min;C组患者先行MT 40 min,再予atDCS 20 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时间对FMA-UE评分(F=159.811, P <0.001)、 ARAT评分(F=353.227, P <0.001)、 MAS评分(F=513.494, P <0.001)和MBI评分(F=85.982, P <0.001)的主效应非常显著,治疗后3组各项评分均改善;组别对FMA-UE评分(F=12.502, P <0.001)、ARAT评分(F=20.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 2018年7月—2020年1月选取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VR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tDCS组接受2.0 mA的tDCS治疗,VR组接受20 min的VR上肢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同时接受tDCS和VR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limb,FMA-UL)、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每组各15例。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发生不良...  相似文献   

15.
王利凯  萧禹  王立童 《中国康复》2023,38(11):659-663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L、CMCT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aVNS联合tDCS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张海泉  胡川  黄磊  路伟  王欣 《康复学报》2024,(2):110-116
目的 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过程中有4例因中途出院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而脱落,其中对照组3例,HD-tDCS组1例,最终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纳入27、29、30、30例。对照组接受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常规康复治疗,25 min/d,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HD-tDC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HD-tDCS治疗,主要刺激电极置于偏瘫侧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C3/C4),4个接受极分别置于M1区四周约3.5 cm处的C1/C2、C5/C6、FC3/FC4、CP3/CP4区,电流恒定强度2 mA,电流起伏时间30 s,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悬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偏瘫侧下肢分离组合运动、动态闭链稳定运动、骨盆摆动和放松运动等悬吊运动训练,25 min/次,1次/d,...  相似文献   

18.
卢桂洲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7):1476-1478+1482
目的: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龙岩市慈爱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常规康复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比较2组神经功能(CSS评分)、血液循环指标及睡眠结构。结果:干预30 d后,观察组CSS评分比对照组低,血液循环指标、睡眠结构的改善情况均比对照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不仅能调节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还有助于改善睡眠结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名健康受试者。治疗组每天接受20min t DCS结合60min任务导向性训练,5次/周,共4周。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Brotez手功能测试和f MRI进行评估。健康组仅进行首次f MRI检查,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4周康复干预结束后,治疗组患者FMA-UE、Brotez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前ALFF减弱的脑区有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而试验组治疗后ALFF减弱的脑区有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叶;试验组治疗前后比则发现,治疗后患者ALFF增高的脑区为右侧小脑前叶。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静息态脑自发性活动产生显著影响,小脑前叶ALFF的增强可能是这种联合干预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