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海省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早期发现新病例的有效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防治工作重点及思路。方法:对1990年10月—2010年12月新发现的32例麻风病个案登记表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新发现麻风病患者32例,前10年中发现20例(62.5%)近10年发现12例(37.5%),男26例(81.25%),女6例(18.75%),男女之比为4.331,平均发病年龄41.5岁,多菌型25例(78.1%),少菌型7例(21.9%),多菌型明显高于少菌型;病期在3年内21例(65.63%),家庭内接触传染18例(56.25%),传染源不明者9例(28.13%);以皮肤专科门诊被动发现病例19例(59.38%),Ⅱ级以上畸残率为(18.75%);儿童发病率近10年为零。结论:青海省麻风病新发病例明显减少,发病平均年龄增高,延迟期明显缩短,多菌型比例上升,传染源不明者比例增高,被动发现病例增加。  相似文献   

2.
唐慧文 《热带医学杂志》2013,(12):1527-1529
目的分析亳州市1993-012年新发现的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亳州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麻风病的流行状况,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3-012年亳州市新发现的27例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以及型比、发现方式等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3-2012年20年间共新发现麻风病例2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13/10万。男女性别比为3.50:1。平均发现年龄37.29岁,平均延迟期40.52个月,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之比为12.50:1。结论1993-2012年亳州市麻风病基本控制后疫情没有明显下降,一直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发现病人的延迟期较长,今后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早发现、早治疗麻风病人,清除传染源,以期能尽早彻底消灭麻风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18年云南省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为可疑症状监测方案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云南省麻风病发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运用GIS分析云南省麻风病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 2018年全省共发现麻风病例183例,其中新发174例,较2017年增加了15例,增加了9.4%(15/159);儿童麻风病例3例,占1.7%(3/174);新发病人查菌阳性125例,占71.8 (125/174);2级畸残比为10.3%(18/174),较2017年减少2例,减少10%(2/20);新发现病例确诊延迟时间平均为17.1个月[(17.1±8.9),与2017年相比(29.6±13.1)个月[,平均延迟时间减少了42.2%;2018年新发现病例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占45.9%,与2017年发现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34,P=0.029);2018年云南省麻风病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稀疏和集中相间分布的特点,东部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文山州和红河州,西部地区分布稀疏。结论麻风病可... 更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南宁市邕宁区基本消灭麻风病后2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疫情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消除麻风病的目标。方法对1995~2014年邕宁区新发现的27例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型、传染来源、发现方式、家属发病情况、患者畸残情况及就诊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年间共新发现麻风病27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5.75∶1。平均发病年龄(47.93±17.29)岁,平均病期(41.59±37.81)个月,有14岁以下儿童1例;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之比为0.8∶1,总畸残率44.44%,发现方式以门诊被动发现为主。结论邕宁区麻风病基本消灭后,新病人没有得到早发现、早治疗,传染与流行未得到更好的控制。说明既往的一些防治措施在现阶段的效果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提示了麻风防治力度的减弱,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目前控制麻风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至1998年止,南京市累计发现麻风病人2807人,男2195人、女612人(男∶女为3.58∶1);少菌型2070人、多菌型737人(少菌型∶多菌型为2.81∶1);平均发病年龄为32.12岁(8~84岁);通过专科门诊发现的占75.4%,其它方式发现的占24.6%;Ⅱ级以上畸残率为63.15%。通过4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我市麻风病防治取得可喜成果:患病率由最高的1973年的29.4/10万下降到1998年的0.19/10万;患病人数由1973年的1121人减少到1998年的10人;平均发病率和发现率分别由56~60年段的4.69/10万和5.46/10万下降到91年~95年段的0.1/10万和0.12/10万。此外,型率的下降、儿童发病减少、麻风流行疫点减少、病人发现方式改变和畸残率下降等各项指标均有下降。患病率和近五年平均发病率、发现率的下降达到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努力,流行病学各项指标将继续下降,最终达到完全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青海省(1954年—2008年)麻风防治成果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青海同仁、玉树两院麻风病防治各种统计表、疫情监测系统登记表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果: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 638例,其中多菌型1 003例(61.23%),少菌型635例(38.77%),累计治愈患者1 483例,治愈率达90.53%,目前尚有活动性病人16例(其中多菌型10例,少菌型6例),麻风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及流行趋势呈现持续稳定下降,流行区范围明显缩小。结论:麻风病人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黄河两岸以及隆务河谷地区,青海的西北部病人分布较少,东南部较多,形成了以东多西少,南高北低的流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1996年麻风病基本消灭后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麻风病预防控制措施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人口平均数计算发现率、患病率,结合新发现病例的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途径、菌型比、传染来源和畸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6~2008宝安区新发现麻风病人41例,年平均发现率0.15/10万;病人发现途径以皮肤科门诊接诊为主,发现38例,占92.68%。新发现病人87.8%是暂住,流动人口;新发现病人中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2.73:1;2年以内早期病例25例,占60.98%;Ⅱ级畸残率24.39%;工人患者31例,占75.61%。结论宝安区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应重点加强暂住人口的麻风病防治,尤其是工厂工人的麻风病防治。皮肤科门诊和工厂用工体检发现麻风病人,是目前人口结构特殊条件下最为经济可行的发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8年深圳市发现并登记的87例麻风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08深圳市新发现麻风病人87例,年平均发现率0.096/10万;病人发现途径以皮肤科门诊为主,发现75例(86.21%)。在87例新发现病人中,83.91%是暂住人口,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7.7:1,2年以内早期病例56例(64.37%),Ⅱ级畸残率26.44%;工人患者35例(40.23%)。结论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应重点对外来暂住人口的麻风病防治,尤其是工厂工人的麻风病防治。皮肤科门诊和工厂用工体检发现麻风病人,是低流行状态下经济可行的发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海省1954年-2008年底麻风病流行程度及防治动态趋势,为今后制订麻风病防治工作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青海省1954年-2008年累计发现登记麻风患者1 635例发现情况和防治基础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患病率、发病率、发现率呈现上升后下降的动态状况,(50~60)年代为高峰期,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流行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至2008年底发现率为0.28/10万,发病率为0.030/10万,近5年平均患病率为0.003 4/10万.结论:经过54年的综合性积极防治,全省麻风病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建立麻风防治网络,有效控制麻风病,提高早期发现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甘肃省71个县(区)麻风病达标验收后出现新、复发患者情况及目前面临形势及对策。方法对71个县(区)达标验收后出现新复发麻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71个县(区)有新发麻风患者64例,其中MB49例,PB15例;男性42例,女性22例;家庭内发病29例(45.31%);Ⅱ级畸残22例(34.38%);皮肤涂片阳性49例(76.56%);复发13例,其中MB10例,PB3例,男性8例,女性5例。;主动发现12例(含复发,占15.58%),被动发现65例(含复发,占84.42%);病期在2年内26例(占40.63%)治愈距复发20年以上11例(84.62%);患病率超过0.1/万的有3个县,近5年平均发现率超过0.5/10万的有5个县。结论甘肃省麻风病达标县(区)疫情并未出现反弹。但由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目前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麻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1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010年全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度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0年度共发现新麻风病例1 324例,发现率为0.099/10万,其中儿童占2.9%?多菌型占84.9%?Ⅱ级畸残占22.5%?2010年度共发现复发病例96例,其中35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至2010年底全国尚有现症病例6 032例,患病率为0.450/10万,其中2 886例尚在接受联合化疗?结论:全国麻风病总体仍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地区分布不均衡,重点流行地区为西南省份,如云南?四川?贵州等?麻风病是公众卫生和社会问题,为减轻疾病负担和消除麻风危害,仍需要持续多年的投入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1~12月共新发现患者230例,发现率为0.50/10万,其中儿童占4.35%,多菌型占64.35%,2级畸残占19.57%.2012年1~12共发现复发患者17例,其中6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至2012年底,云南尚有现症病例1 084例,患病率为0.24/万,其中485例尚需接受联合化疗.结论云南麻风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地区分布不均衡,重点流行地区仍为文山、红河等.麻风病在云南省仍然是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减轻麻风病负担和消除麻风病危害,仍需要持续多年的经费投入和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无锡市近30年来麻风流行特征,探讨目前麻风防治工作存在的挑战,以及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好麻风病防治管理工作。方法 对无锡市1989—2018年麻风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9—2018年无锡市报告麻风病病例63例,其中新发病例48例,复发15例。30年来麻风发现率和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43.81±14.52)岁。80.95%的患者职业为农民,近年来发病人群以外地来锡务工人员为主,其中来自高流行省份的病例占71.43%。患者延迟期中位数为8个月,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中位数为 13个月和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B型别比(多菌型少菌型)为5.31。新发病例Ⅱ级畸残率25%,22.92%新发患者为家庭内传播。73.02%的患者由皮肤科就诊发现。结论 根据无锡市近30年来的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发现率、MB型比、Ⅱ级畸残率等主要指标的分析结果,无锡市仍处于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但仍面临人口流动造成的输入性病例、因病例少造成防治意识松懈等问题带来的挑战。必须保持麻风病防治体系的健全和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加强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以麻风病症状监测为主要手段,从而尽早发现病人、治疗病人。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麻风病人因神经损害或畸残造成的疾病负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6年~2015年福建龙岩地区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风病控制和消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报告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006年~2015年龙岩共发现确诊报告麻风病病例15例,年平均发现率为5.8/10万,各年发病率整体呈平稳波动;Ⅱ级以上畸残率为0%~6.67%;男女发病数比例为2.75∶1;病例身份主要为农民;86.67%的病例是成年人,10~18岁病例占13.33%,其中两例患者为母女关系,两名女性患者均为云南保山地区嫁入龙岩地区;各地区之间的发现报告率有明显差异。结论: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发现报告的麻风病病例集中在个别县(市),平均发病率较低,但有输入病例可能,仍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供麻风防控力度,使麻风病患者得到尽早的诊断及治疗,防治畸残的发生,降低传染机率,达到有效控制麻风病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麻风病在一个民族内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特点。方法 利用广西和贵州两省三县 195 2~ 2 0 0 1年白裤瑶族麻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白裤瑶族总人口 2 .9万人中 ,累计发现麻风病 36 4例 ,积累患病率 13 .2 5‰ ,最高年段 ( 195 2~ 195 6年 )麻风发病率为 12 9.15 /10万 ;②患者分布于 130个屯 ,屯患率为 48.5 1% ;③有麻风病的家庭 2 73户 ,户患率为 5 .77% ,有 2例以上的多发麻风家庭 6 1户 ,占 2 2 .34% ;④发现病人病期平均 6 .2 4年 ,病人男女比值为 1.10。结论 白裤瑶族有较高的麻风发病率和患病率 ,分布广 ,家庭内发病较高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 ,也比其他民族女性高 ,发现病人病期较长 ,具有明显的民族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0~2006年新发现麻风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我州麻风病防治的新策略。方法对全州2000~2006年新发现麻风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全州累计共发现确诊麻风病321例,其中多菌型患者占221例,此部分患者多居住于较贫困的偏僻地区,而基层医务人员对麻风病认识不足,延误诊断占大部分,Ⅱ级以上畸残者占89例,加上市场经济下,人口流动大,给麻风病的诊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结论红河州属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其防治策略必须根据我州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连云港市1997-2014年近18年麻风病流行现状进行分析,为制定现阶段麻风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发现率、患病率,结合新发现病例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方式、型比、传染源和畸残率,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连云港市麻风病病例分布于全市4区3县,其中灌云最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3.29∶1;发病职业主要为农民,占95.56%(86/90);最大年龄84岁、最小17岁,平均45.83岁,以30~44岁组发病较多,占41.11%(37/90);家内传染是较常见的传染来源,占28.89%(26/90);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为10.13∶1;皮肤科门诊发现的占60.00%(54/90)。结论连云港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提倡主动、被动发现方式相结合,以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在低流行状态下新发现麻风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订麻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县1999。2008年上报的年报疫情资料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9~2008年新发现麻风病患者108例。以多菌型为主,共81例(75.O%),家庭内发病36例(33.33%),平均病期4.05年,Ⅱ级畸残24例,平均畸残率为22.22%,15岁以下儿童仅3例(2.78%),15岁以上105例(97.22%),被动发现是主要方式,共78例(72.22%)。结论:铜仁地区麻风病符合低流行特征,疫情呈下降趋势,但防治工作仍不可放松,应采取以被动发现为主与主动发现相结合的方式,早发现。早治疗,消除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郴州市历年来麻风病流行状况,摸清其流行趋势的规律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疫情,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郴州市1954~2009年麻风病患者的原始资料及年报表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全市累积发生麻风病1153例,其中治愈983例,愈前死亡103例,其他减少8例,有现症麻风病人62例;5年平均发现率、发病率以1955~1959年1.94/10万、2.38/10万最高,患病率1960~1964年段1.14/万最高。型比58.37%,II级畸残率44.06%,平均延迟期为4.42年。地理分布以汝城、资兴、桂东三县市最多占全市70.34%,人群年龄分布15~59岁占87.95%。男女性别比为4.46:1。结论郴州市麻风病疫情明显下降,流行趋势减弱,呈低流行水平。发病年龄多为青中年,地区分布不均匀,早期发现率较低,加强麻风防治机构建设,加大麻风病防治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开展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仍然是今后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梁炯明  庞洪义  卢耀娟 《广西医学》2008,30(10):1532-1533
玉林市原属麻风病高发区,1956年开始查治麻风病,20世纪50年代麻风年平均发病率为3.07/10万,经过不断防治,麻风发病率不断下降,1992年发病率降至0.39/10万,达到部颁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1],此后进入净化监测阶段.近10年来,麻风病防治受到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皮防机构经费短缺,技术队伍不稳定,麻防工作靠皮防机构孤军作战,难以完成麻风净化监测的繁重任务,是影响麻风防治工作突出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巩固和发展麻风病防治成果,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玉林市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麻风病防治长效机制,使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持续运转,解决了技术措施难以落实的实际问题,巩固和发展了麻风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