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脏化学(无水酒精)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长期疗效(3.5年).方法1998年8月至2001年10月收治HOCOM119例行PTSMA.入选标准(1)有明显的监床症状(明确的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病史);(2)超声诊断左室流出道(LVOT)宽度<10mm,室间隔(IVS)厚度≥15mm,室间隔/左室后壁≥1.3,SAM征阳性;(3)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愿意接受该治疗患者;(4)经导管压力测定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50mm Hg(1mm Hg=0.133 kPa),或应激后LVOTG≥70mm Hg.(5)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除外标准(1)非梗阻性心肌病;(2)合并严重二尖瓣病变;(3)间隔心肌较薄(<15mm)和间隔心肌中部梗阻者;(4)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的疾患;(5)不能确定靶间隔支及球囊在间隔支固定不确切.其中34例随访近3.5(3.5±0.5)年.在消融术前及术后半年(5~7)个月至3.5年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IVS)厚度及左室流出道(LVOT)宽度.化学消融情况每例患者平均使用无水酒精量为3.0~9(4.2±1.8)ml,无水酒精最大用量9ml(该例消融3支间隔支),消融间隔支平均1~3(1.4±0.4)支,34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5.4±4.5)天.术中、术后LVOTPG术前平均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为(74.6±23.7)mmHg,术中球囊加压后平均压力阶差为(28.8±16.76)mmHg,室间隔消融术后为(20.4±6.24)mmHg,与消融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中及术后并发症34例术中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Ⅰ°AVB18例(52.9%),Ⅱ°AVB13例(38.2%),Ⅲ°AVB5例(14.7%).术后永久性传导阻滞,Ⅰ°AVB2例(8.8%),Ⅲ°AVB1例(2.9%)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中发生一过性完全右束支阻滞25例(73.5%),一过性完全左束支阻滞5例(14.7%).术后永久性右束支阻滞10例(29.4%),永久性左束支阻阻滞2例(5.88%),术中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20例(58.8%),一过性交界性心律8例(23.5%),室性过早搏动13例(38.2%),室性心动过速2例(5.8%).结果34例术后3.5年随访平均室间隔厚度(15.3±4.6)mm,[术前(23.9±6.0)mm,术后半年(18.4±4.1)mm],平均LOVT宽度(15.8±3.6)mm,[术前(6.6±2.3)mm,术后半年(12.1±3.3)mm].使用NYHA心动能评估,从术前3.2±0.6提高到术后2周1.8+0.8,术后半年1.4±0.5,术后3.5年1.1±0.9.术后3.5年随访,经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观察,34例患者均无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及其它恶性心律失常.结论PTSMA能显著降低室间隔厚度,增加左室流出道的宽度,改善心功能,随着时间延长疗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改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疗效。方法  5例患者在常规PTSMA治疗HOCM方法基础上 ,改良如下操作 :1.简化测压方法 :采用大一号动脉鞘与小一号猪尾管同步测股动脉与左室流入道压。 2 .酒精用量指导 :采用球囊闭塞靶间隔支后造影能充分显示间隔支血管供血范围 (即造影剂呈云雾状渗入心肌 )所需的造影剂量 ,指导消融酒精用量。3.尽量避开靶间隔支高位靠右分支 (右前斜位 30°观察 )消融。结果  5例患者均获成功 ,术后即刻心导管测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术前的 ( 78 4± 2 5 2 )mmHg降至 ( 11 6± 4 7)mmHg。酒精用量为 3~ 9( 4 8± 2 3)ml,2例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半年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由术前的 ( 19 2± 2 3)mm减至 ( 16 1± 2 4 )mm。结论 适当改良的PTSMA方法简便 ,指导消融酒精用量充分 ,消融疗效肯定 ,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对39例HOCM患者行心肌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超声定位及矫正与肥厚梗阻靶区域相匹配的拟消融靶血管,测量心脏PTSMA术前及术后各参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2例(5%)HOCM患者未找到匹配的间隔支血管,37例(95%)找到与梗阻区域相匹配的靶血管支,成功行PTSMA。术前舒张期室间隔厚度2.12±0.32mm,术后2.05±0.31mm;术前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内径1.19±0.39 mm,术后1.41±0.38mm;术前超声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70.01±40.30mmHg,术后29.00±16.9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VOTPG超声及导管测量术前及术后均有较好相关性,术前r=0.505,术后r=0.501,P<0.01。术前37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SAM运动,术后SAM运动均消失。二尖瓣反流程度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未发现室间隔穿孔,心包填塞,室间隔及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术中监测对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靶血管的选择具有重大作用,并可实时动态观察消融术中心脏各参数变化,使患者获得治疗上的最大收益又能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8月~1999年11月收治HOCM34例,入选行PTSMA26例。利用Sigwart法行PTSMA,注入96%~99%无水酒精消融间隔支前后记录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心电图变化。在消融前及术后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IVS)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宽度。结果术前平均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72.8±24.6)mmHg(1mmHg=0.133kPa),术中球囊加压后为(30.6±18.5)mmHg,术后为(24.3±17.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前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3.00±6.03)mm,术后2周为(20.55±5.38)mm。术前左室流出道宽度为(6.54±2.36)mm,术后2周为(11.36±3.37)mm(P<0.01)。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为3.4±0.6,术后2周为1.6±0.8。术后CPK与CPK-Mb峰值分别为(1050±514)U/L与(131±78)U/L。术中及术后可见短阵室速、结性逸搏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1例发生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双腔起搏器。出现下壁及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者各1例。结论PTSMA能显著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治疗HOCM的近期疗效可靠,但尚需进一步完善方法,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并需继续随访其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中期疗效。方法  1 998年 8月~ 2 0 0 1年 1 0月 1 1 9名HOCM患者入选行PTSMA ,其中 34例随访近 2(2± 0 5)年。在消融术前及术后半年 (5~ 7个月 )至 2年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宽度。结果  34例术后 2年随访平均室间隔厚度 (1 6 1± 4 8)mm ,[术前 (2 3 9± 6 0 )mm ,术后半年(1 8 8± 4 1 )mm] ,平均左室流出道宽度 (1 5 1± 5 3)mm ,术前 [(6 6± 2 3)mm ,术后半年 (1 2 1± 3 3)mm]。结论 PTSMA能显著降低室间隔厚度 ,增加左室流出道的宽度 ,随着时间延长疗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HOCM)行经皮腔内室间隔无水乙醇消融术 (PTSMA) ,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PTSMA治疗前后系列监测 ,初步探讨PTSMA治疗HOCM的安全性及急性期效果。方法 :对8例伴症状性HOCM患者实行PTSMA。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监测。术中给予第 1或第 2间隔支注射无水乙醇 1.5~ 5 .0ml,同时行左心导管及心电图系列监测。术后急性期连续观察心肌酶谱、心电图 ,测血压 ,检测左室流出道 (LVOT)压差。结果 :①术后并发症 :在PTSMA后 ,5例 (6 2 .5 % )患者发生了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4例 (5 0 % ) ,均为暂时性阻滞 ;所有患者在出院时束支传导阻滞均已消失 ,无一例安装起搏器。且无一例发生窦性停搏。术后有 2例 (2 5 % )患者出现了低血压 ;8例 (10 0 % )患者均出现了胸痛 ;有 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②LVOT梗阻情况 (压力差的变化 ) :PTSMA后 ,静息时LVOT压力阶差从术前 (4 1.5 8± 13.37)mmHg(1mmHg =0 .133kPa)下降到 (2 4 .0 5± 12 .98)mmHg(P <0 .0 5 )。术前有 6例患者存在收缩期前向运动 (SAM )现象 ,术后有 2例患者SAM现象消失。③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和左室肥厚 :术前、后患者在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房直径、  相似文献   

7.
蒋晖  熊峰  唐炯  王淑珍  冯坤  张梅 《心脏杂志》2015,27(6):676-679
目的 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引导乙醇化学消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 22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术前根据超声确定梗阻相关心肌(靶域)。术中行冠脉造影,根据间隔支发出部位拟定消融血管,进一步行MCE确定消融血管(靶血管),然后注入无水乙醇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监测患者超声指标、脑钠尿肽( BNP)及临床症状。结果 22例患者中,19例(86%)MCE术中心肌显影部位与术前靶域相吻合,直接行PTSMA治疗;2例(9%)MCE显示心肌显影区域小于靶域,更换靶血管后行PTSMA治疗;1例(5%)MCE显示非靶域显影而放弃消融治疗。21例(95%)患者术后即刻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PG)下降达50%以上。随访发现室间隔厚度(IVST)、LVOTPG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分级、二尖瓣反流(MR)分级也较术前明显减轻(P<0.05)。BNP由术前的(586±127) ng/L降至(202±113) ng/L(P<0.05)。患者术后1年心功能分级为1.8±0.6,较术前3.5±0.5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MCE引导下实施PTSMA,可精确选择靶血管并对靶域进行定位、定量消融,显著降低IVST和LVOTPG,改善患者症状,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室间隔(IVS)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利用 Sigwart法行 PTSMA治疗 HOCM25 例,术前后记录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电图变化;消融前及术后1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 IVS 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结果:术后即刻,静息时LVOTG由(72.6±25.9)mmHg(1 mmHg=0.133 kPa)降至(21.8±7.4)mmHg,主动脉收缩压由(120.5±7.1)mmHg升至(140.8±8.2)mmHg,主动脉舒张压由(68.5±6.8)mmHg升至(79.3±7.5)mmHg,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压由(44.1±6.0)mmHg升至(55.7±7.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术前IVS平均厚度为(23.2±3.7)mm,术后1 个月为(21.6±3.8)mm;术前 LVOTG为 (74.6±28.8)mmHg, 术后 1个月为(18.0±6.2)mmHg(均P<0.05)。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3.1±0.4)级,术后 1 个月提高到(1.8±0.5)级。术后有永久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5 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 例。结论:PTSMA能显著降低LVOTG,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改善症状,治疗HOCM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中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1月~2004年8月共11例HOCM的患者,成功地接受了PTSMA治疗,术后超声随访12~48个月以上,随访观察患者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流出道宽度(LVOT)、无创性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心功能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PTSMA,术后IVS、LVOTPG和NYHA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00 1,术后随访示IVS术后12个月、48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改善,P<0.05。结论PTSMA能显著降低室间隔厚度,改善心功能且稳定,中长期疗效肯定,随术后观察时间的延长疗效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11例HOCM患者,经心脏超声及导管测压证实存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选择靶间隔支注入无水乙醇消融后记录LVOTG变化,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1例患者中消融第1间隔支者9例,消融第2间隔支者1例,同时消融第1、第2间隔支者1例;术后即刻导管测量LVOTG较术前明显下降[(90.40±41.95)∶(52.90±34.12)mmHg(1 mmHg=0.133 kPa),P<0.01]。11例中1例术后4 h死亡,1例术后第5天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其余9例度过围术期并出院随访。10例存活者出院时与术前相比,LVOTG和二尖瓣收缩期前移(SAM)幅度较术前明显改善[(44.56±28.87)∶(82.98±36.46)mmHg,(2.3±1.06)∶(4.1±1.37)mm,P<0.01)];术后1个月超声测量LVOTG、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和SAM幅度分别为:(40.43±19.27)mmHg、(18.6.1±1.17)mm、(15.5±1.08)mm和(0.5±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腔内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药物难治的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中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心律失常、心肌酶谱的变化和机制。方法15例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诊断为HOCM的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拟行PTSMA治疗,13例病人(男7例,女6例)接受了PTSMA治疗。无水酒精消融前后导管测量LVOTG,术后心电监护72小时,6-8小时检查一次心肌酶谱,术后一周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结果13例病人中,3例(23.1%)术后即刻LVOTG消失,6例(46.2%)术后即刻LVOTG<30mmHg,2例(15.4%)术后即刻LVOTG下降>50%,1例(7.7%)LVOTG下降<50%。手术前后平均静息LVOTG77.0±38.8mmHgVS21.4±16.3mmHg,P<0.001。CRBBB发生率为46.2%,消融第一间隔支者CRBBB发生率为57.1%,第二间隔支者为33.3%,前者CRBBB的发生率略高,但无显著差异(P=0.645);心肌酶谱CK-MB峰值与术后即刻LVOTG下降幅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PTSMA治疗HOCM病人近期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6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42例,比较患者术中消融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的LVOTPG、室间隔厚度、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最厚室壁厚度、射血分数。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患者术中消融后LVOTPG与消融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0±30.8)mmHg vs.(111.4±37.5)mmHg,P0.05;1 mm Hg=0.133kPa]。(2)术后1周LVOTPG与术前相比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8±40.9)mmHg vs.(105.6±42.7)mmHg,P0.05];术后半年LVOTPG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40.3)mmHg vs.(58.8±40.9)mmHg,P0.05]。(3)术后1周室间隔厚度、最厚室壁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室间隔厚度:(18.5±5.4)mmHg vs(.19.5±4.4)mmHg vs.(18.9±4.2)mmHg,P0.05;最厚室壁厚度:(19.2±4.1)mmHg vs(.20.9±4.9)mmHg vs(.20.4±4.3)mmHg,P0.05]。(4)术前、术后1周、术后半年射血分数、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半年内,患者呼吸困难、黑朦、乏力等症状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结论在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中,化学消融能在短期内显著降低跨LVOTPG,长期能减少室间隔及最厚室壁厚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在急性期的效果。方法对52例确诊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急性期进行超声心动观察。结果41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78.8%。术前超声观察室间隔平均厚度(22.96±5.15)mm,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92.64±38.69)mm Hg(1mm Hg=0.133kPa),术后急性期(4.8±3.2)d,室间隔平均厚度(21.27±4.64)mm,较术前比变薄,P<0.05;LVOTPG(51.79±38.99)mm H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结论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在急性期可使室间隔平均厚度降低,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ventricalarseptalchemicalablation,PTVSC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8年7月~2003年6月期间4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PTVSCA。在消融术前及术后2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宽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结果40例术后两周内室间隔厚度(24±6)mm,术前(24±6)mm;平均左心室流出道宽度术后(12.8±2.6)mm,术前(13.1±2.4)mm;静息时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术后(101±7)mmHg,术前(40±8)mmHg。结论PTSMA术后即刻或短期内主要是通过降低梗阻部位室间隔的收缩力来缓解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室间隔厚度改变需在稍后时间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消融)与室间隔部分切除术(手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 肌病(OHCM)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找到3篇对比消融与手术治疗OHCM的文章进行Meta分析。结 果:共计177例患者,86例消融,91例手术。消融使平均室间隔厚度由22.1mm降至15.1mm(P<0.05),手术 使平均室间隔厚度由22.0mm降至13.9mm(P<0.05),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消融使平均左室流出道(LVOT)压差由10.1kPa降至2.1kPa(P<0.05),手术使平均LVOT压差由9.9kPa降 至1.3kPa(P<0.05),手术优于消融(P<0.05);消融使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由41.8mm增至45.2mm(P <0.05),手术使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由41.8mm增至43.9mm(P<0.05),消融与手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消融使平均NYHA分级由3.17升至1.47(P<0.05),手术使平均HYNA分级由2.97升至 1.36(P<0.05),消融与手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融与手术治疗OHCM的客观指标 与主观指标均较为接近,进行消融与手术治疗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应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的即刻和长期疗效。方法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差、心功能 (NYHA)Ⅲ~Ⅳ级、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30mmHg或异丙肾激发试验LVOTG≥ 5 0mmHg 2 3例HOCM患者 ,施行心肌声学造影指导下的PTSMA术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PTSMA术均获成功 ,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心导管测LVOTG明显下降 ,由术前82 70± 2 5 .91mmHg降至 2 1.2 2± 2 1 95mmHg(P <0 .0 0 1)。术后对 19例病人进行了 3~ 18个月的随访 ,心功能NYHA分级由术前的 3.37± 0 .5 2降到 1.0 7± 0 .2 7(P <0 .0 0 1) ;超声心动图测LVOTG由术前的80 .0 9± 2 6 .5 8降到 2 6 5 5± 2 1 97mmHg(P <0 .0 0 1) ,室间隔厚度由术前的 2 3 86± 3 95mm减到 17 5 4±4 6 3mm(P <0 .0 1)。结论 :PTSMA术治疗HOCM患者的即刻和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创伤小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2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观察手术前后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0例手术成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由术前的77.3±3.2mmHg下降至术后的33.8±7.5mmHg,收缩期二尖瓣前向移动均从术前阳性转为术后的阴性,室间隔厚度由术前的29.0±1.4mm降至术后的25.5±1.3mm,左室后壁厚度术前为12.5±2.4mm术后为12.0±2.2mm。心肌酶均明显升高呈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听诊心脏杂音较术前减轻Ⅰ~Ⅱ级。10例均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失败2例中1例在预阻断时出现心脏骤停;另1例出现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持续室速、间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右心衰,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结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是治疗HOCM的一种新的介入技术,其术中及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对心源性猝死的影响需要长期观察。选择恰当的一支或多支间隔支动脉行化学消融,提高技术熟练性,加强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8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1999年9月至2010年7月采用Sigwart法为84例有症状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PTSMA治疗.在心脏超声的应用、消融操作、压力监测、疗效评价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结果:每例患者共用无水乙醇0.6~9ml,分别消融1~5支前间隔支血管,在心肌声学造影(MCE)指导下大部分病例行室间隔基底部全层心肌的多间隔支消融.术后即刻导管测左室流出道压差84例均较术前下降>50%.随访8周到11年,79例患者超声指标和临床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3例患者随访期间症状复发;2例随访期间开始半年和4年症状和超声指标进行性改善,1例术后1年半后死于扩张型心肌病,1例术后4年死于脑中风.术中2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1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短暂室性心动过速,5例出现前间隔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其中1例伴有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CE指导下经皮腔内室间隔多间隔支心肌消融术治疗HOCM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 )的术后即刻和一年后随访结果。方法 分析 15例HOCM患者行PTSMA手术 ,平均随访时间为(9 9± 6 1)个月 ,随访期间患者均接受左室流出道有创压力阶差测定、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检查。结果 术后即刻 ,静息时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由 (83 2± 17 1)mmHg (1mmHg =0 133kPa)下降至 (16 8± 8 9)mmHg ,早搏后从 (137 2± 2 4 5 )mmHg降至 (4 7 2± 16 6 )mmHg ;术后 1年LVOTG与术后即刻差异无显著性。 11例患者术中或术后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1例需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9例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均为持久性。PTSMA术后即刻体表心电图PR间期、QRS波宽、QT间期、QTc间期和QTd显著延长 ,PR间期和QTd增大在术后 1周内持续存在 ,3个月后恢复正常 ;QT间期和QTc间期在术后 1年恢复正常 ,而QRS波宽延长一直延续到术后 1年。结论 PTSMA手术能有效降低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但术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PTSMA术后 1周心肌复极不一致 ,需监护注意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1年后心电图随访结果表明PTSMA术不增加QT间期、QTd和QTc间期 ,提示PTSMA对中期心电学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早期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导管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早期的心电图变化。方法: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左室一左室流出道测压确诊,在心电图(ECG)、血压监测下,先做冠脉造影,后行PTSMA术,用无水酒精消融第一或第二间隔支,术后第1周连续心电监护并每日记录心电图,观察其演变情况,术后2周和4周复查ECG。结果:3例患者均出现剧烈胸痛,术后几分钟有2例出现一过性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于术后30分钟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伴阿-斯综合症发作,经心脏电复律后转复。心电图表现为下壁Q波心梗1例,前间壁非Q波心梗2例,3例均有室性早搏,另见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结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早期心电图多表现心肌梗死,常见而严重的表现是Ⅲ°AVB和室速。束支阻滞和室性早搏也很常见,但多为一过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