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输尿管再植术后膀胱压力的增加可能会对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及其进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现有的资料显示膀胱逼尿肌顺应性的降低对膀胱输尿管返流有影响,其具体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输尿管再植术手术方式、不同膀胱压力下与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输尿管返流与反复尿路感染、下尿道功能障碍及返流性肾病密切相关。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简单可靠的诊断手段和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在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可以导致尿液逆行进入输尿管。由于返流而引起的尿路感染(UTIs)已经被认为是儿童永久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患有VUR的儿童的治疗的措施包括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手术矫正返流。但是,什么是最理想的治疗儿童原发性VUR的措施依然存在分歧。本文的目的即在于评价各种原发性VUR措施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膀胱输尿管返流与反复尿路感染、下尿道功能障碍及返流性肾病密切相关。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简单可靠的诊断手段和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在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膀胱输尿管返流与肾疤痕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膀胱输尿管返流引起肾脏疤痕的研究 ,包括发病的决定因素、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的某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发育期膀胱输尿管返流 (VUR)与不同鼠龄及膀胱儿茶酚胺含量的关系。 方法 选择 4 5只鼠龄不同的Long Evans鼠分为 3组 ,幼鼠组 15只 ,成年鼠组 15只 ,老年鼠组15只。大鼠仰卧位 ,开腹显露两侧输尿管 ,套管针经膀胱顶穿刺 ,拔出针芯 ,排空膀胱。导管用照明灯加热并连接Haverd泵以 0 .116ml/min的速度注入膀胱亚甲蓝溶液 ,Zess外科显微镜下观察输尿管返流及尿道口尿液溢出情况。测压导管与Bentley生理压力换能器连接 ,测定VUR的发生率以及VUR发生时的膀胱压力 ,容量。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儿茶酚胺含量。 结果 幼鼠组无 1例VUR ,成年鼠组VUR的发生率为 6 0 % (9/ 15 ) ,老年鼠组VUR发生率为 4 7% (7/ 15 ) ,而膀胱儿茶酚胺含量测定显示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含量在幼年时较高而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结论 幼年大鼠膀胱的高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水平可能起到了神经成熟前的代偿功能以防止VUR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带双J管患者膀胱输尿管返流与扩张输尿管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腔内技术结合双J管置入治疗输尿管狭窄近年报道较多 ,但带双J管患者排尿期易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1] 。为了解发生返流后输尿管变化情况 ,我们对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15例带双J管患者进行排尿期膀胱造影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15例。男 12例 ,女 3例。年龄 17~ 5 8岁 ,平均 34岁。肾盂切开取石术 5例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 4例 ,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5例 ,输尿管端端吻合术 1例。术中置入 5~ 7F双J管。双J管放置时间 1.5~ 3.0个月。带管期间出现排尿期腰腹疼痛症状6例 ,拔管后症状消失 ,无发热病例。15例拔除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新西兰雄兔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损伤与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将40只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手术组A8只,手术组B8只,手术组C8只,手术组分别破坏兔膀胱输尿管连接部长度的1/3、2/3、全部,在膀胱内注入造影剂后观察是否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及其程度,并进一步探究各组膀胱容量、同侧肾盂内压力、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A、手术组B均未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手术组C均出现不同程度返流,其中I级1例、II级2例、III级5例,并且此组膀胱容量显著减少、肾盂内压力明显升高,肾脏病理检查肾盂扩张并伴有移行细胞上皮层扁平化,部分肾脏(4/8例)可以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局灶性变薄及肾间质增宽。结论膀胱输尿管连接部与膀胱输尿管返流有直接相关性;破坏膀胱输尿管连接部2/3以内的长度不会造成膀胱输尿管返流;在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后肾盂内压力升高,长时间持续的升高可能造成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报告9例因排尿困难、反复泌尿系感染等症状,经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MCU)检查发现有后尿道瓣膜(PUV)及继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VUR)患儿,共15侧。2例经后尿道切开电灼尿道瓣膜,术后留置尿管分别治疗25和28个月,现排尿通畅;7例经尿道内窥镜电灼尿道瓣膜,术后排尿均明显改善。术后13~28个月(平均18个月),8例经MCU复查,发现只有3侧较轻的返流消失、2侧减轻。认为继发于后尿道瓣膜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在瓣膜切除后返流仍难自愈,建议在瓣膜切除后尽早做抗返流处理。  相似文献   

11.
经尿道治疗小前列腺增生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 探讨小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颈梗阻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6年12月~1999年1月,经尿道治疗小前列腺增生患者66例,其中27例行单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39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膀胱颈内切开术(TURP+TUIBN)。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术前前列腺重量及手术切除重量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从IPSS评分及最大尿流率(Qmax)两个方面比较两组治疗〈15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体外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化学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10月~1998年5月,应用前列腺电解治疗仪对离体前列腺组织行体外实验,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19例。结果体外研究显示,经尿道电解治疗可使尿道周围0.7~0.9cm范围内组织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变性;19例前列腺增生伴尿潴留患者接受了300~400库仑电量的治疗,总有效率74%。结论经尿道电化学治疗前列腺增生操作简单,无需麻醉,耐受性好,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增生症的逼尿肌功能改变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为了研究前列腺增生症(BPH)病人的逼尿肌功能改变,对42例BPH病人进行了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8例逼尿肌代偿(CCD)、9例逼尿肌无力(ACD)、15例逼尿肌不稳定(DI),DI组病人术后出现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及膀胱痉挛,服用异博定、普鲁苯辛、安定和泌尿灵四联药物后症状明显减轻。认为BPH患者除膀胱逼尿肌发生代偿性改变外,还发生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和逼尿肌收缩无力等改变。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对伴有DI者术前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主的四联药物,可以减轻膀胱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14.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6年12月~1997年12月,对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TUVP)。术后随访1~12个月,患者在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剩余尿(RU)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TUVP兼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及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治疗的优点,具有操作简便、去除增生组织量大、出血少、并发症低、恢复快、疗效显著等特点,是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血管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探讨血管形成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中作用及其与bFGF、PCNA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bFGF和PCNA在18例正常前列腺(NP)和62例BPH中的表达及其相关关系。结果BPH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bFGF和PCNA指数均显著高于NP;BPH的MVD与间质的面积百分比、bFGF表达和PCNA指数均呈正相关,而与上皮面积百分比负相关;NP的MVD仅与间质的PCNA指数正相关。结论血管形成增多与BPH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对间质细胞增殖、增生的作用更为显著,而bFGF异常表达可能是血管形成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Madigan手术103例报告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提高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增生部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03例。结果 103例均手术成功,随访1~56个月,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结论 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增生部切除术为较理想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开放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增生症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再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6例BPH术后再入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手术原因为膀胱颈挛缩13例、腺体残留复发10例、前列腺癌3例。结果:对膀胱颈挛缩及腺体残留复发者均施行开放手术或经尿道电切治疗,术后尿路梗阻症状解除。3例前列腺癌就诊已属晚期,施行去势术加氟他胺治疗,术后分别于10~28个月因全身广泛转移导致衰竭而死亡。结论:BPH开放手术后膀胱颈挛缩,TURP  相似文献   

18.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治疗的意义。方法:通过对48例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发现3例无膀胱出口梗阻(BOO),6例可疑BOO,39例有不同程度的BOO,并发逼尿肌不稳定(DI)9例,逼尿肌收缩无力(逼尿肌收缩为W-以下)5例,高顺应性膀胱2例,低顺应性膀胱6例。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分别采用TURP或耻骨后前列腺开放切除术、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加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手术、药物治疗三种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是判定BPH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客观量化指标,引流尿液及使用新斯的明和加兰他敏是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伯泌松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附52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伯泌松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 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全国45 家医院529 例BPH 病人口服伯泌松3 个月,用量为160mg ,每天二次。 结果 口服伯泌松3 个月后,病人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减少37 .5 % ,评分减少≥3 分者占89 .6 % ,最大尿流率从(11 .1 ±7 .8)ml/s 增加到(14 .9±7 .8)ml/s,最大尿流率改善≥3ml/s 的病人占56 .5% ;生活质量评分改善≥1分的病人占78 .4 % ,前列腺体积平均减少9 .1 % ;性生活也有所改善,膀胱剩余尿量减少43 .5 % 。耐受性良好,服药过程中无血压下降。 结论 伯泌松治疗BPH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一氧化氮(NO)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的关系,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15例正常前列腺及25例BPH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并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前列腺及BPH组织中NOS活性水平。结果:BPH组织中NOS活性(96.77±28.02pmol.mg-1.min-1)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者(290.99±130.68pmol.mg-1.min-1),P<0.001。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前列腺组织中NOS活性水平与年龄无相关关系。而在50岁、60岁和≥70岁三个年龄组之间的BPH组织中NOS活性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BPH组织中NOS活性水平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前列腺组织中NOS活性水平与BPH有相关关系,NOS活性降低可能是BPH的年龄依赖性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