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92-95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ICU 收治的心脏停搏患者,其中心肺复苏失败的患者60 例为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60 例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合并脑血管病变、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创伤性疾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血管病变、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创伤性疾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导致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停搏患者受到合并脑血管病变、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创伤性疾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心肺复苏易失败,临床应根据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制订针对性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心肺复苏的10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成功组55例、失败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心脏停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因素主要有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等。其中危险因素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OR=1.342,95%CI 1.124~1.741)和气管插管时间(>2 min)(OR=1.998,95%CI 1.342~2.685);保护因素为: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OR=1.532,95%CI 1.357~1.699)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标准量)(OR=2.142,95%CI 2.012~3.969)。结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院前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海生 《当代医学》2013,(20):100-101
目的通过对ICU心脏停搏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探讨影响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在ICU就诊的92例心脏停搏患者,根据复苏情况分为成功组(48例)和失败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原发疾病、心脏停搏的原因、使用肾上腺素的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促使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中毒患者的心脏复苏失败率较高,P<0.05;成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比例为87.5%,失败组患者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素的比例为63.6%,P<0.05;成功组由于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搏的比例为81.3%,失败组由于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搏的比例为68.2%,P<0.05。结论患有原发疾病、使用肾上腺素的剂量、心脏停搏原因等都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治疗上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对于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急诊复苏患者心脏停搏前的高危临床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复苏患者心脏停搏前的高危征象,为可能发生心脏停搏患者的急救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急诊科194例急诊复苏患者心脏停搏前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是基础疾病、心脏停搏前主诉、症状、体征等资料。结果急诊心脏停搏复苏患者以内科基础疾病占绝大多数(89.18%),所有复苏患者复苏成功率为6.70%;内科基础疾病中,心脏停搏者以突然发生且无可采集主诉者最多,约占40.46%;有可采集主诉患者中以呼吸困难、胸闷者最多,其次为胸痛、心慌。呼吸困难、胸闷主诉者基础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胸痛、心慌主诉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结论心脏停搏患者以突然发病、无明显可采集主诉最常见;有可采集主诉者中,呼吸困难、胸闷加重是发生心脏停搏前的最高危征象,其次为胸痛、心慌、头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心脏性猝死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应对措施。方法分析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原发疾病类型、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心肺复苏实施场所等,记录相关数据并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 10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仅28例心肺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26.42%);院外实施、实施心肺复苏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心脏性猝死发生至实施心肺复苏间隔时间较长、未使用急救药物、年龄较大、女性、存在除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及未使用除颤器等因素降低了心肺复苏成功率(P0.05)。结论抢救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后尽快给予心肺复苏处理,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45例患者心脏复苏困难的成功处理经验,寻求心脏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多次除颤不能复苏的心脏手术患者,采用重新阻断升主动脉,行4∶1半钾或全钾温血停搏液诱停加纯温血持续灌注,待心脏完全静止后再开放升主动脉的方法。结果 45例心脏手术患者心脏复苏困难经过再次停跳温血灌注的处理后均复苏成功。结论再次阻断升主动脉,行4∶1半钾或全钾温血停搏液诱停加纯温血持续灌注的处理,对于复苏困难的心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高质量心肺复苏术(CPR)可改善心脏停搏后心脏与大脑的复苏效果。与人工胸部按压相比,自动负荷分布带(LDB)胸部按压装置能够向重要器官提供更多血流,可能改善复苏效果。目的:比较增加使用自动化LDB-CPR装置的标准医疗急救服务(EM S)与人工CPR的院外心脏停搏复苏效果。设计、地点和参与者:本研究为在美国与加拿大经历过院外心脏停搏复苏的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化试验。主要研究人群为可能由于心脏原因所致且在EM S人员到达前已发生心脏停搏的患者。各地开始研究纳入的时间不同,从2004年7月末到11月中旬不等;所有参与机构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的102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复苏成功11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突然意识丧失有许多原因,包括心律失常的发作、脑血管意外、外伤、癔病、显著的迷走神经反应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时不管是什么原因,应迅速地进行急救,直至病人意识恢复为止。心脏停搏让病人仰卧,伸展头部,迅速用食指探查咽部,除去异物使气道通畅,否则易影响心肺复苏而致突然死亡;如异物不能从口除去,则应进行气管切开。无颈动脉搏动时,肯定是心缩无力,应迅速使心肺复苏,首先用拳击胸骨中央部,可终止心脏停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如心脏停搏复发时可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成功的25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25例患者复苏成功25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后l小时死亡者为猝死,也有人规定为6小时或24小时.也有把原发性心跳骤停者不进行复苏或复苏后未成活者也归类为猝死.现将我院1999年~2004年间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2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钙剂是心脏停搏时的常用药物,1985年,国际心肺复苏协会和心脏病急救中心提出,心脏停搏时不能使用氯化钙,可试用钙拮抗剂。本文介绍心脏停搏时钙代谢的情况,及用钙剂的危险性,钙拮抗剂在心脏停搏时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瞻性评价用于培训急救医疗技术人员(EM T)在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进行院外心脏停搏复苏时终止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临床预测规则的可行性。该规则推荐在无法恢复自主循环、不能给予电击除颤和急诊医疗人员未目睹心脏停搏时可终止复苏。此外,与常规处理相一致,该规则推荐将患者转送到医院。  相似文献   

15.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用智 《西部医学》2006,18(4):406-407
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危害。方法收集国内外部份主要医学文献中提出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直接、间接影响,并列示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现状及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大量资料分析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危险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及早干预、治疗,对减少心脏性猝死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内术后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Utstein院内复苏模式中的要求选择性回顾分析术后心脏停搏6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病因并对可能影响ROSC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2例院内术后心脏停搏病例中ROSC率与存活出院率分别为53.2%(33/62)和25.8%(16/62)。窒息和脓毒症是两个主要病因,分别占总病因的21.0%(13/62)和14.5%(9/62)。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目击、可除颤心律、除颤、CPR开始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和首次肾上腺素注射时间是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年龄、可除颤心律、CPR开始时间、除颤、首次除颤时间和首次肾上腺素注射时间是影响存活出院相关因素。结论:术后气道窒息是院内术后心脏停搏的重要病因,应加强术后的呼吸道管理和护理。院内术后心脏停搏后出现可除颤心律应该尽快除颤,有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例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患者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h内(亦有规定为24h内)发生心跳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性猝死占全部死因的比例正在增加,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由此可见,提高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科医务人员在心肺脑复苏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本文将18例心脏性猝死患者在急诊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脏性猝死的救护及护士的相应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性停搏或无脉搏性电活动(PEA)等心脏原因 所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 率的50%以上,而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中青年比例有所增长,心脏 性猝死的救护成功对于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并涉及大量的监护工作,从而对于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谢文卓  谢映琴  温宇明  李朝阳  袁莺 《广西医学》2009,31(12):1828-182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呼吸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规律以及经过心肺复苏术抢救后的效果。方法对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呼吸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抢救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以男性、青壮年患者多见,而出现呼吸心脏停搏的时间、地点及临床表现轻重均未显示明显规律性。经过心肺复苏术抢救后大部分患者心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均能够逐步稳定,转入病房进一步诊治。结论对于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心脏停搏患者,需考虑SAH的可能,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可以行头部CT或者腰椎穿刺予以确诊;对于已确诊的SAH患者,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随时作好心肺复苏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对家兔两次缺氧性心脏停搏缺氧时间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16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参考气管夹闭窒息法制作心跳骤停模型,夹闭前实验组静脉输注普罗帕酮3mg/kg预处理,对照组静注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第1次心脏停搏时间T1.(夹闭气管导管至心脏停搏)和第2次心脏停搏时间T2(第1次心脏停搏复苏成功后15min再次夹闭气管导管至心脏停搏),并在第1次气管导管夹闭后3、6min和复苏后10min时行动脉血气检测.每组各抽取两只家兔分别于第1次夹闭10min以及复苏后第2次夹闭4min时取心脏做心肌超微结构电镜检查.结果 实验组第1次缺氧性心脏停搏时间为(744.8±78.1)s,较对照组的停搏时间[(629.6±41.5)s]延长(P<0.05),但两组在复苏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第2次缺氧性心脏停搏时间为(439.8±74.7)s,长于对照组的(310.4±26.4)8,P<0.01.实验组心肌细胞内超微结构损害较对照组轻微.结论 应用普罗帕酮预处理能够延长在体家兔缺氧性心脏停搏时间,可提高心肌缺氧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