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就738例切除子宫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子宫体子宫内膜异位症91例。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率较其它子宫疾病为低。发病年龄为40~50岁(占57.14%)育龄期妇女,平均年龄45岁。5.49%为绝经后妇女。根据Bird分级法将子宫内膜腺体浸润深度分为Ⅰ、Ⅱ、Ⅲ级,将浸润广度分为轻、中、重三度。研究证实浸润深度和广度与临床痛经,月经量增多呈正相关。关于腺肌病的发病机理不清,多数认为持续的高水平雌激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因子宫病变行子宫全切的45岁及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组织标本66例,其中子宫内膜腺癌4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6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PTEN及hMSH2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PT EN的表达率逐渐降低,缺失率分别为16.67%、66.67%、85.71%,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01);hMSH2的表达率分别为44.44%、33.33%、73.81%,各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②PTEN及hMSH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转移无关(rs 值=0.271, P >0.05)。③在子宫内膜癌中,hMSH2蛋白表达与PTEN 蛋白表达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P <0.05);hMSH2蛋白与 PTEN蛋白表达呈不一致(χ2=23.04,P=0.000)。【结论】同时检测PTEN及hMSH2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表达有助于早期诊断,并能推测预后。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症1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11例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平均年龄为43.2岁,30~50岁占81.9%,经产妇占91.0%,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痛经(70.2%)、月经异常(63.0%)、子宫增大(95.5%),术前诊断符合率55.9%,B超诊断符合率53.2%,血清CA125检测阳性率70.4%,MRI检测阳性率90.9%。结论:子宫腺肌症的发病与分娩、宫腔操作等造成子宫内膜侵入子宫基层生长有关,其临床表现以痛经、月经异常为主,单靠临床表现诊断该症准确率低,综合临床表现、B超及血清CA125的联合检测能提高子宫腺肌症的术前诊断率,MRI诊断子宫腺肌症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4.
肖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42-114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的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将本院2000~2009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278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各占96.7%和90.5%,两组T期和Ⅱ期患者各占85%和83.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纽比较,绝经前患者组织分级高,G1~2分别为78.3%和61.4%,深肌层浸润分别为1.3%和41.1%,宫颈受累分别为23.4%和11.4%,特殊病理类型分别为3.3%和9.5%。上述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5)。【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及其相关的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绝经前患者病理类型以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肿瘤分化好、肌层浸润的发生率较低,浸润深度较浅,若早期诊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P16、PR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P16、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PR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状况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2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P16、PRB的表达,10例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为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标本中P16的核阳性表达率为16%,PRB核阳性表达率为32%.子宫腺肌病标本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6%;PRB不表达.在10例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标本中P16不表达,PRB的核阳性表达率为80%.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肿瘤形成过程,具有恶性转化的潜力;(2)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年来子宫腺肌痛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7例子宫腺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子宫腺肌痛患者占我院同期妇科住院人数的9.6%、妇科子宫切除手术的21.3%。术前痛经者58例(66.7%),月经过多者35例(40.2%),人流后急性腹疼3例(3.4%)。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51例,诊断符合率为58.6%,B超诊断符合率为49.4%,血CA125测定阳性率为69.2%。除3例行腺肌瘤剔除术外,其余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32例术前曾使用内美通、丹那唑、米非司酮、避孕1号等治疗达3个月以上,76.0%痛经明显缓解,但73.7%患者停药后第1个月经周期痛经即复发。结论:子宫腺肌病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对子宫腺肌病痛经均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经阴道超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术前应用经阴道超声(TVS)对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检查,测量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显示:21例可见内膜回声,其平均厚度为14.5±5.4mm(4.8~25mm)。TVS准确判断出85.2%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22例患者(81.5%)的超声分期正确。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或周围有血流,深肌层浸润者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无肌层浸润者。认为TVS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成都市妇女妇科常见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年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1月自愿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妇女的妇科体检报告,就其各年龄段宫颈糜烂、宫颈/阴道细胞学异常、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肿瘤患病情况予以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3389例,年龄20~96岁,宫颈糜烂总体检出率为20.98%,20~30岁年龄段妇女宫颈糜烂检出率最高,约为44.81%。宫颈细胞学总体的异常检出率为0.93%,41~50岁的妇女宫颈细胞学异常检出率最高,约为1.20%。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肿瘤的总体检出率为11.12%、1.33%、3.60%,其中,41~50岁的妇女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肿瘤检出的高峰年龄,检出率分别为19.95%,2.46%,4.76%,各年龄段间同种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期妇女妇科常见病的检出率较高。41~50岁的妇女是妇科常见病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腺鳞癌占同期全部宫内膜癌的4.78%(51/1066),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14.0%(6/43)。⑦肌层浸润〈1/2与〉1/2的官外转移率分别为26%(6/26)和62.5%(10/16),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腺癌分化程度与浸润肌层深度有关(P=0.035)。④Ⅰ和Ⅱ期5年生存率86.7%(26/30),Ⅲ期5年生存率63.6%(7/11),而Ⅳ期2年生存率为28.6%(2/7)。【结论】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特征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陶春梅  李仲瑞 《新医学》2011,42(7):452-45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原因。方法:总结5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观察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原因,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子宫内膜癌及其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发生情况以及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562例患者中,检出子宫内膜病变430例(76.5%),其中单纯性增生221例,复杂性增生6例,不典型性增生4例,增殖型子宫内膜104例,萎缩型子宫内膜70例,子宫内膜息肉12例,子宫内膜腺癌13例。50~59岁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40~49岁患者(P〈0.01)。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其他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1、46、45岁,平均出血时间分别为207、246、96d。有高危因素的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患者(P〈0.01)。结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可能是围绝经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绝经延迟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中立群  刘义 《新医学》1998,29(2):64-65
目的:探讨月经状况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对该院20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的月经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中月经初潮年龄12岁以下,月经周期少于27天,行经时间8天以上及原发性痛经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月经异常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209例的月经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月经状况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对该院20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的月经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中月经初潮年龄12岁以下,月经周期少于27天,行经时间8天以上及原发性痛经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月经异常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和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62例子宫内膜癌ER、PR、HER-2、p53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162例子宫内膜癌中ER阳性率53.7%,PR阳性率61.1%,HER-2阳性率18.5%,p53阳性率33.3%;ER、PR的表达与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分级相关,与内膜样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HER-2、p53的表达与内膜癌浸润深度相关,HER-2的表达与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检测ER、PR、HER-2、p53的表达,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子宫腺肌病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995-2005年间我院妇产科268例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B型超声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35—44岁的,占62.69%;经腹部B超确诊170例,占64.43%;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84例,占31.34%;单纯子宫腺肌病184例中,痛经176例,占95.65%。月经紊乱104例,占56.62%。结论:临床症状、体征、B型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借助于组织病理诊断(全部病例均为常规石腊包埋HE染色),考察阴道流血的各种疾病分布状态。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占57%(566例),发病率偏高;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过长的年龄高峰为35岁。16例葡萄胎,发病年龄介于20~29岁之间.3例老年性子宫内膜炎,临床上均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6.
张信美  石一复 《新医学》2001,32(8):500-500
收集2000年2月至8月住院行子宫切除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症的标本100例,患者年龄32岁至64岁,中位年龄40岁。其中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子宫肌瘤21例,卵巢肿瘤8例,子宫内膜增殖病11例,宫颈癌1例。病程3个月至32年,中位病程5年。对次全切除术标本的子宫体下切缘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子宫体下切缘有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缘阳性的发生率为12%。切缘阳性的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肌层最大厚度、临床症状以及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切缘阴性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  相似文献   

17.
宫腔镜对绝经后出血妇女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绝经后出血妇女的诊治意义。方法:通过80例绝经后出血妇女应用宫腔镜检查并结合病理学作出病因诊断,进行相应治疗。结果:80例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12例(15%),增殖期宫内膜及分泌期癌内膜分别为20例(25%)和12例(15%),腺瘤样增生2例(2.5%)及不典型增生1例(1.25%),子宫内膜炎14例(17.5%),宫颈管炎及宫颈内膜息肉共15例(18.75%),节育环嵌顿2例(2.5%),子宫内膜癌2例(2.5%),结论:宫腔镜检查在绝经后出血的妇女诊治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正常的不孕妇女再行腹腔镜检查的必要性及时机。方法回顾分析63例HSG正常的不孕妇女腹腔镜及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的检查情况,分析镜下检查结果及与AEMAb的相关性。结果腹腔镜下正常盆腔29例,异常盆腔34例。主要病变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占异常盆腔的70.6%;其次为盆腔粘连,占异常盆腔的23.5%。正常盆腔的AEMAb阳性率为6.9%,异常盆腔的AEMAb阳性率为35.3%,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AEMAb阳性率为45.8%,两者与正常盆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SG正常的不孕妇女仍有行腹腔镜检查的必要性,当AEMAb阳性时应尽早行腹腔镜检查,以发现不典型内异症患者及早针对性治疗,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年轻妇女子宫切除病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切除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我院109例年龄35岁以下的子宫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年龄超过35岁的2 767例子宫切除病例为对照组,手术指征及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子宫切除病例中,年龄35岁以下者占3.76%;良性病变手术指征占63.3%;35岁以下组子宫腺肌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产科因素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恶性病变中,35岁以下组绒毛膜癌、子宫颈癌及卵巢恶性肿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①子宫腺肌症及内膜异位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年轻妇女生活质量的疾患之一;②子宫切除术是年轻妇女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许向明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098-1100
【目的】分析引起绝经后子宫内膜出血的原因,探讨多种子宫内膜病理改变与其内膜超声厚度间的关系。【方法】对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236例行宫颈防癌刮片,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分段诊刮分别取颈管内膜、宫腔内膜送病理检查。【结果】非器质性疾病144例占61.02%,其中增生期子宫内膜93例,分泌期子宫内11例,萎缩性子宫内膜30例,破碎及血块10例。良性疾病68例占28.81%,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1例,单纯性增生过长25例,复杂性增生过长22例,不典型增生过长10例。子宫内膜癌24例占10.17%。良性疾病68例占28.81%,子宫内膜癌占24例10.17%。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为:增生期子宫内膜93例,单纯性增生过长25例,复杂型增生过长22例,分泌期子宫内膜11例,萎缩型子宫内膜30例,内膜息肉11例.不典型增生过长10例,破碎及血块10例,子宫内膜癌24例。B超检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癌患者内膜厚度≥0.5cm者占85.19%,绝经后单纯型及复杂型增生致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13.64%和8.0%。【结论】非器质性因素厦炎症是引起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患者绝经年龄越大,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出血持续时间越长及宫腔越深,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就越高。因此,对绝经期妇女应半年至1年做1次B超普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0.5cm以上者行诊刮+病检,阴道出血者应常规分段诊刮+活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