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阴阳燥湿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阴阳各具潮湿、干燥之性,燥邪当属阳邪之列,进而言阴阳偏盛偏衰,可致燥湿之病,阳盛则热而生燥,阴盛则湿多兼寒,阳虚则湿,甚则寒,阴虚则燥,甚则热。其治阳盛则清热为先,润燥即在其中,阴虚则润燥为先,其甚则滋阴盛火并行;阴盛则祛寒兼燥湿,阳虚则视其在脾在肾,在脾宜温燥,在肾宜温润。药性的刚柔燥润,与四气五味结合,对药物性能、功效的认识就更全面了。阴阳燥湿论宜与阴阳寒热论相结合,以构成中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通报》2014,(4):59-59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自开辟以至混沌,一大升降也。小儿一岁有一岁之升降,一日有一日之升降,人身之道亦然。以一岁言之,自冬至一阳生,以至芒种而此阳之升极也。自夏至一阴生,以至大雪此阴之降而极也。所谓一寒一暑,岁序行焉一岁之升降也,一日之内,子半而阳生,寅卯而日出于天阳之升也。  相似文献   

3.
阴阳交并论     
<正>阴阳交并,二者乃热病表里俱实者之诊法也。其表里俱实,而复相连互曰交,续自厘清曰并。阴交者,里实较盛,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并阳则初似阴交,而复得汗,脉渐静,以里散表解也。阳交者,表实较盛,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阴  相似文献   

4.
性的阴阳论     
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根本力量,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到两性、则认为男为阳,女为阴。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男女相交而生子女,万象皆由此生。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文化,以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现象,其中,乾和坤最为基本,《易经》认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并指出:"生生之谓易",即生生不已的生殖运动是宇宙万物以及人类发展的根本规律。阴阳论这种崇尚生命延续的思想对后来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在道家思想中得到了最根本的继  相似文献   

5.
性的阴阳论     
《东方养生》2006,(9):155-155
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根本力量,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到两性,则认为男为阳,女为阴。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男女相交而生子女.万象皆由此生。  相似文献   

6.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轴心,是中医用来解释和说明脏腑、经络、病因与病理、诊法、辨证、防治的一种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在抵制上古鬼神巫祝迷信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是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坤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0):591-591
张山雷<疡科纲要·论阴证阳证>曰:"疡科辨证,首重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论阴阳法>中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这说明了诊断疮疡如能辨清它的阴阳属性,在治疗上就不会发生或少发生原则性的错误[1].然疮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理发展千变万化,同病异病有真有假,如何辨证正确,治疗无误,笔者根据临床体会认为,一要抓本质辨阴阳;二要看变化辨阴阳;三要认疾病辨阴阳.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以“五脏皆有气血”,“脏腑同有阴阳”,“气分阴阳”,“肝肾同源”等理论为依据,阐释肝、肾在气、血、阴、阳四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肝肾之气血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9.
九脏阴阳论     
人类用太极发生阴阳2进制原理发明成功巨型计算机,把科学推进了数字化的时代里;数码电视机原理是0和1;生物遗传密码正好吻合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易之象数变易之法理太极方法也,史中医学鼻祖《内经》源于易一阴阳学说。于是太极科学方法论认为《内经》九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张介宾提倡阳非有余与真阴不足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所创制的左归丸、左归饮与右归丸、饮,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张介宾提倡阳非有余与真阴不足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所创制的左归丸、左归饮与右归丸、饮,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脏腑的气血津液及脏腑阴阳这两个不同角度对脏腑气血阴阳的概念进行了分类论述。认为脏腑气血津液是对脏腑中具有生理活性的精微物质按其存在的状态进行的分类;而脏腑阳阴则是按阴阳属性对脏腑中的精微物质和脏腑功能进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医传统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医学中的阴阳的量化,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的数理量化,"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1]".当然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2].教材中关于三阴三阳的量化不是很客观,依据也不充分.再<黄帝内经>并没有言明,历代医家即使有论,也仅仅是泛泛而谈,不能解释其转化关系以及各自所占的数理权重.本人根据阴阳的化生机理,理顺三阴三阳关系,推导其数理量化权衡.  相似文献   

14.
论基因的阴阳属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微观的基因是十分复杂的 ,但也可见基因的阴阳属性 ,本文从基因及其运动、正调控基因与负调控基因、增强子与衰减子基因座、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判定 ,同时以在线孟德尔遗传 (OMIM )网络资源列举相关基因 ,并初步探讨基因阴阳属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阴阳的两极反复是阴阳说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涵盖了寒热之互化,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反复,有部分与整体之异,是处于“极”期还是“甚(重)”期,是阴阳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后综合性结果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朝医体质学的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朝医学把周易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朝医的阴阳学说。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阴阳学说的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对称”是相对于“一分为二”的“对称”而提出来的。自从“一分为二”领哲学学术潮流之首以来,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中医学也不能例外。几乎中医学所有的教课书,都将“一分为二”列为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之一。明人张景岳《类经图翼医易》中的“...  相似文献   

18.
精气神学说的提出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中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了二个内容:一是脏腑学说,一是精气神学说。脏腑学说,以五脏六腑为主把人体器官分成五大相互有关的系统,这样把人体组成统一的整体。但是在脏象学说中,为  相似文献   

19.
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运用五味来辨识药物的性能是中药具体应用的一大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在五味之中,作用之广,囊括药物之多,皆以苦味为首。可见,苦味的重要地位。笔者试从中药的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苦味作用的阴阳属性。苦味的作用,渊薮于《内经》之中尚简,理论之整理、深化于唐后。如王冰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皆自然之气也。然辛味苦味,匪唯坚散而已。辛亦能润能散,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对阴阳辨证娴熟的清代医家郑寿全、黄宫绣、石芾南之论,对其论述进行梳理分析。结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太史医案初编》《医原》所载医论、医案中处处体现着辨识阴阳在临床中的纲领性作用。结论:中医治病只有法于阴阳,才能高屋建瓴,洞察病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