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红玲 《中国药房》2012,(46):4399-4401
目的:减少细胞毒药品给药差错,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预防、药物配置过程、药品储存等4个方面阐述细胞毒药品静脉给药的药学监护内容。结果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师通过对细胞毒药品静脉给药浓度、剂量、滴注速度、给药时序、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预防、药物的配置过程以及药品的储存等方面进行监护,可对预防给药差错、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基础上 ,从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预防使用方面提出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并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论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抗菌药物给药方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某院2010年300份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分析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进行归类,分析总结。结果:不合理给药方法依然存在。结论: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不应忽视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对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以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通过在门诊处方分析中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详细的用药分析。结果门诊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包括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选药不当、用药方法不当、预防用药不合理等。结论通过药师处方分析,参与药物治疗过程,从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及时发现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提高医师使用抗菌药物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有效监督,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在药学查房,医嘱审查中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进行用药分析。结果医嘱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使用包括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选药不当、用药方法不当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治疗过程,能从抗菌谱、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提高医师使用抗菌药物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我院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所得资料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提高社会获得性肺炎的治愈率,改善医院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增强医院临床医师的合理安全用药意识。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情况、给药途径、药物联用使用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在采用抗菌药物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静脉注射是其主要的给药途径,运用较为广泛的药物种类为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部分患者需采用药物联用的方式进行治疗,12.5%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结论我院社会获得性肺炎患者在进行抗菌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其抗菌药物的运用是基本合理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曾秋明  邱绿琴  李淑女 《抗感染药学》2019,16(4):645-647,65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及其对策,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而引发不良反应患者60例资料,分析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关对策。结果:6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具体原因分别为无明确指征用药、药物配伍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和给药剂量不合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分布较均匀,男-女分布的比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年龄分布主要以<10岁儿童患者为主;不合理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以头孢菌素类为主;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累及系统主要为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以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后30 min内。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实施积极的药学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干预策略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2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占96.60%,为导致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因给药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各占34.47%、33.19%,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需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以及抗真菌类药物等,当前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乱用、滥用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其中以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剂量和方式不合理最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药疗效及安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实际情况,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给药时间和优化给药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72.2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5.92%);以头孢菌素所占比例最高(56.35%);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1.11%)。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通过对其报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表现等)。结果 18岁及以下、5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患者,有既往过敏史,给药类别为头孢类、青霉素类以及氟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不良反应发生位置主要位于皮肤及附件。结论抗菌药物药物使用过程中,年龄、既往过敏史、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都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累及多系统、结构,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药学监护中需要关注的药学信息要点。方法:对静脉给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溶媒选择、配制浓度、静脉给药速度、给药间隔、给药顺序、药物配伍及光敏药物处置等环节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药学监护中应加强对用药中各个环节相关药学信息的关注和监控,以减少抗菌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促进抗菌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各种抗菌药物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比各种抗菌药物的应用方式和临床用药反应。结果抗菌药物的不适当使用会造成多种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医师应根据药物学特性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用法、注意控制给药剂量,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利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汇总2009年至2010年浙江省平湖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和分类统计.结果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283例,引发不良反应药物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41.34%)、喹诺酮类(20.49%)、青霉素类(14.13%).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给药途径以及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应实行个体化给药,注意临床合理用药,同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对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200例患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各类药物给药时间为:氟喹诺酮类药物1-2次/d,大环内酯类药物3-4次/d,β-内酰胺类药物3-4次/d,抗真菌药物2-3次/d,氨基糖苷类药物1次/d。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需选择最佳给药时间,并严格控制给药的合理性,以减少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率,避免产生耐药性,从而提升其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方法抽查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1月使用了抗菌药物的出院病历452份,进行药物医嘱审核,将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进行归纳、整理并分析。结果在抽查的病历中,有184份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缺适应证用药、缺联合用药指征、相互作用致疗效降低、品种选择错误、经验用药欠妥、序贯疗法不当、应该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而未使用、给药时机不当、全身用的抗菌药物局部外用、不良反应可能加重症状、作用机制相同药物之间更换、给药间隔时间按药效学/药动学原理衡量欠妥、换药过频、疗程不足、缺预防用药指证、不符合预防用药原则。结论该院病历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仍较突出,需加大监督和医嘱检查力度,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配伍稳定性及联合用药的给药顺序,合理划分静脉用药集中配置抗菌药物的批次。方法:通过说明书、《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实用指南》及红动数据资源网站检索资料并分析。结果:将静脉用药集中配置抗菌药物批次划分为A批、B批,A批优先配置。结论:静脉药物的集中配置包括配置、运输环节,应规范储存条件、合理划分批次、减少放置时间及规范联合给药次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我院18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琳  金芳芳 《安徽医药》2008,12(11):1102-1103
目的了解本院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2007年收集到的184例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的抗菌药物品种共有35个;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不良反应涉及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46个品种,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103例,占81%;涉及部位以皮肤及附件最多,占71%;结论抗菌药物导致临床不良反应较多,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标准用药,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媛  苏丽丽  陈丽 《首都医药》2008,15(16):43-45
目的 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2007年收集的94例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及ADR发生数量、及前5位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8例,占40.43%);发生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72例,占76.6%);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49例,占52.13%);喹诺酮类引起ADR数量最多(35例,占37.23%).结论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应重视抗菌药物的ADR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