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使用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1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中,9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6例患儿,观察组患儿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较对照组患儿家属更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获得有效围手术期护理后,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患儿护理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还能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138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2年12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VSD1381例,男性835例,女性546例,年龄2天至55岁,平均(4.6±3.2)岁。体重2.5~80(14.5±10.7)kg,<10kg者487例(35.3%)。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823例,补片修补558例。结果术后30d内死亡24例(其中11例年龄<6个月),死亡率1.74%;晚期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9.7%。结论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效果满意。但<6个月龄的低体重婴儿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干下型VSD应早期手术,防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术后应重视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监护与治疗,重视对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50例体重7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4.
徐平 《山东医药》2004,44(6):58-58,61
房室间隔缺损(AVSD)既往又称为房室管缺损、房室共同通道或心内膜垫缺损,是一较少见的复杂心脏畸形。目前则特指房室瓣结构和功能异常伴房室瓣上下相邻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畸形。Castaneda等提出,AVSD无论畸形变异如何,应当同时具有下列共同形态学特点:①房室间隔缺损;②房室瓣膜异常;③室间隔呈勺形异常使流人道与心尖距离缩短;④非镶嵌状的主动脉瓣同时伴有左室流出道呈鹅颈样形态,使心尖与左室流出道的距离变远;⑤冠状窦、房室结与室间隔近端传导系统均向下异位。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 43 7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43 7例患者中 ,男 2 3 2例 ,女2 0 5例。年龄 3~ 2 9岁。体重 11~76kg。 10 5例有活动后心悸 ,气短。 3 8例有运动后发绀。 6例有心律失常。 40例有鼻衄 ,2例浮肿。查体 :胸骨左缘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P2亢进者 175例。X线胸片示有不同程度的肺血管增多。心胸比率 :0 40~ 0 5 0者 94例 ,0 5 0~0 60者 2 2 7例 ,0 60以上者 116例。心电图示左室肥厚者 88例 ,右心室肥厚者5 2例 ,双心室肥厚者 5 5例。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先天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外科诊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本组21患者存活,1例合并多种并发症者死亡(病死率4.5%)。除3例发生残余漏,2例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行手术矫治疗效满意。术前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术中仔细探查,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预防术后残余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2002年6月至2005年2月我科共收容并介入治疗膜周部室缺患者350(男236,女114)例,年龄3~56岁,体质量5~83kg,单纯室缺315例,室缺同时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24例,外科术后残余分流11例,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11例。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查体发现患有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多数患者有活动后心慌、气短症状,听诊患者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室缺大小为2.63~14.36 mm。分别应用国产室缺封堵器和进口Amp latzers伞进行封堵。12岁以下患儿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进行,12岁以上患者在局麻下进行介入治疗。手术顺利,患者全…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8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 82 1例 ,其中补片修复 2 92例 ,缝合修补 5 2 9例。合并畸形 14种 (142例 ) ,需行矫正者 134例均给予手术矫正。结果 :早期死亡 16例 (1 9% ) ,死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结论 :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强调合理掌握手术指证及围手术期心肺支持与保护 ;对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右室双腔心等畸形者强调术前明确诊断 ,术中详细探查及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50例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3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在完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室间隔缺损的修复,手术时间3.0~5.8(3.5± 1.3)h,体外循环时间60~152(110±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5~98(55±1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0~6.5(3.0±1.6)h,监护室停留时间14~36(15.0±8.5)h,术后胸液引流量58~230(65± 19)ml,术后自行下床时间15~30(20.0±7.5)h,术后住院4~10(5.0± 1.5)d.术后1周和3个月复查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无传导阻滞出现;心脏彩超示室间隔未见残余分流,心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示右侧肺部、胸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706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2年12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婴幼儿VSD706例,男417例,女289例,月龄0.067~36个月,平均(14.6±8.7)月。体重3~22.5kg,平均(10.8±8.3)kg,小于10kg者476例(67.4%)。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436例,补片修补270例。干下型VSD应早期手术,防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术后应重视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监护与治疗,重视对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结果术后30d内死亡18例(其中11例年龄小于6个月),死亡率2.55%,晚期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2%。结论婴幼儿VSD修补术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小于6个月龄以内的低体重婴儿手术适应症应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1.
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附1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5月 ,我院对 1 1 6例低体重( <1 0 kg)婴幼儿施行室间隔缺损 ( VSD)修复术 ,死亡 2例。现报告如下 ,并就其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1 6例中 ,男 72例 ,女 44例 ;年龄 4个月至 2 6个月 ,平均 ( 1 0 .± 1 .0 8)个月 ;体重 4.5~ 1 0 kg,平均 ( 8.5± 1 .0 3) kg。临床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62例 ,难治性心衰 2 9例 ,多汗、喂养困难 2 5例。本组 1 1 6例均依据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确诊。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 PDA) 1 5例、肺动脉高压 ( PH) 43例 (…  相似文献   

12.
游庆军  丁卫军 《山东医药》2006,46(33):20-20
2000年以来,我们对34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婴幼儿施行外科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术期出现的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82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围术期出现心律失常的31例患儿根据病情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本组患儿无死亡,3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安装了临时起搏器,2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转外科手术,外科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转心外科手术.左束支传导阻滞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均行内科治疗并恢复,其他非严重心律失常病例给予内科对症治疗.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围术期的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术后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3月至1990年8月,手术治疗单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所有病例的肺动脉收缩压≥12kPa(90mmHg),主肺动脉与体动脉收缩压比值(P_p/P_(?))≥1.00。手术死亡率6.25%。本文就术前状况和手术危险性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估法。认力右下肺动脉直径同胸廓横径比率(RIPA/T)、肺、体循环阻力比(R_p/R_s)、肺、体循环血量比(Q_p/Q_s)、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血氧饱合度(SaO_2)是估计手术危险性的主要参数。同时简单介绍了一种新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5 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 ,在手术时放置Swan ganz导管 ,术后进行肺动脉压监测 ;2 0例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 ,术后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分流情况 ;用镇静 ,肌松 ,过度通气 ,血管扩张剂等治疗肺动脉高压危象。结果 :发现 7例持续肺动脉高压 ,死亡 2例 ;2 7例有肺动脉高压危象 ,死亡 2例 ;在严重肺动脉高压时 ,单向活瓣补片有右向左分流 ,肺动脉压下降后分流停止 ,未发现左向右分流。结论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把握好手术适应症 ,有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禁止手术 ;Swan ganz导管在术后肺动脉高压处理上有重要作用 ;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能在术后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发挥良好的右向左单向分流作用 ,肺动脉压下降后又能自动关闭。  相似文献   

16.
低体质量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逐渐广泛开展,低体质量患儿手术风险较高。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我们对26例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1对象和方法1.1对象VSD患儿26(男16,女10)例;年龄为6~36(21±14)月,其中1周岁以下4例(15%);体质量为5.5~10.0kg,其中≤8 kg者5例(20%);术前反复呼吸道感染16例(61%),有心衰史6例(23%),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综合确诊。心胸比率为0.54~0.73,其中≥0.65者9例(35%)。术前6例(23%)行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合术前心导管检查资料和超声心动图估测…  相似文献   

17.
孙金辉  刘景 《山东医药》2002,42(23):41-41
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出现危重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 ,如不及时手术治疗 ,将危及患儿生命。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对 8例婴儿室间隔缺损 (VSD)进行了急症手术 ,均痊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8例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1~ 12个月 ,平均 (6 .5± 3.2 )个月 ;体重 4~ 10 kg。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4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1例。均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本组术前均存在肺炎、心力衰竭 ,经儿科治疗 3~ 7天无效。 8例均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 ,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动脉压与主…  相似文献   

18.
低肺功能老年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肺功能老年肺癌患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2例70岁以上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肺功能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呼吸功能障碍三组,比较术后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重点观察重度肺功能障碍组。结果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术后死亡1例,其呼吸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轻度、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结论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应用,对低肺功能老年肺癌患者可相对扩大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体重10kg以下VSD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者7例,其中低心排综合征2例,术后残余漏2例,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1例,均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低体重婴幼儿VSD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效果良好;对合并复杂畸形的婴幼儿患者手术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