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壶腹周围癌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癌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TIC)分析软件对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获取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增强度、峰值强度各定量参数.同时测得术后肿瘤病理组织的MVD,分析其与造影各定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4例壶腹周围癌动脉相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以低增强为主.病灶始增时间平均为(12.6±2.5)s,峰值时间平均为(22.5±7.6) s,始增强度平均为 (2.4±1.8) dB,峰值强度平均为(13.6±3.4) dB;微血管密度平均为(14.4±8.0)条/高倍视野.壶腹周围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肿瘤组织的MVD呈显著的正相关(r=0.58,P<0.01).结论 壶腹周围癌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与肿瘤内的MVD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术前评价壶腹周围癌的血管生成情况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肾细胞癌CT表现特征及其与时间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CT表现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随时间推移变化过程.方法 18例肾细胞癌患者行病灶靶平面同层动态CT扫描.由二位副高职称以上腹部影像专业医师共同评价肾细胞癌出现的征象及其与时间窗的相关性.结果肾细胞癌CT征象包括:瘤区异常血管、肿瘤实质显著性强化、RCC与肾实质交界区形态.肿瘤CT征象显示与时间窗的相关性:①异常肿瘤血管出现,显示最佳及消退时间平均分别为23.9 s,38.2 s, 46.3 s;②肿瘤实质强化出现最早时间为28.9 s, 最佳时间为显示征象最丰富层面的时间,即70.2 s;③低密度包膜的演变与肿瘤实质一致.结论靶平面充分显示了肿瘤的关键的CT征象,这些征象随时间窗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肾脏肿瘤以动脉供血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全肝灌注扫描,探讨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最佳成像时间.材料与方法:对25例上腹部CT检查,肝功能正常者,行256层CT全肝灌注扫描.选取第一肝门层面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及肝静脉二级分支层面的肝右静脉作感兴趣区(ROI),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腹主动脉、门脉主干、肝实质、肝静脉的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结果: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静脉、肝实质的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分别为499.6±80.58Hu,21.0 ±53.83s; 283.28±41.97Hu,33.32 ±4.95s; 220.62 ±41.24Hu,53.70±8.03s; 220.62±41.24Hu,46.20±6.14s.结论:256层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法可用于确定肝脏血管成像的最佳延迟时间,又能兼顾肝脏病灶的检查和诊断,是肝脏CT检查较完备的方法.该法显示正常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成像最佳扫描延迟时间95%的参考值范围分别是19.47-22.63s,33.28-37.36s,50.39-57.01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绘制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的新方法。材料和方法对50名进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注射总量90mL,注射速率3mL/s,注射持续时间30s。根据所测随时间而演变的主动脉强化CT值数据绘制出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并计算主动脉开始强化时间,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和主动脉强化峰值。结果50例中,主动脉开始强化时间平均(10±3.0)s,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平均(23.5±3.4)s,主动脉强化峰值平均(264.38±46.8)HU。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主要有三种类刑:(1)平台山峰刑,23例,占46%;(2)山峰型16例,占32%;(3)平台型8例,占16%:其他3例,占6%。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绘制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峰值时间与肝癌动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8例应用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声像图,确定肝癌结节的造影增强峰值时间,然后对该肿瘤结节术后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算肿瘤内动脉血管密度(根/高倍视野),对两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例患者共观察18个肿瘤结节,造影剂平均峰值时间为(18.9±2.8)s,肿瘤血管密度平均为(0.17±0.06)根/高倍视野,本组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造影峰值时间与肝癌瘤内动脉血管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0.72,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的峰值时间与瘤内动脉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提示通过造影峰值时间可估计肿瘤结节内的血供状况,由此可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动态增强MR成像技术(DCE-MR)检测血液病患者骨髓强化特征变化,研究其与骨髓肿瘤细胞浸润状态的相关性。方法25例血液病经DCE-MR成像及髂嵴穿刺活检,测定骨髓灌注的最大强化率(PER),最大强化斜率值(Slopemax),峰值时间(TTP),平均时间(MT),以及骨髓活检分析肿瘤分数(TF)。结果肿瘤浸润组较缓解期组PER高(临床缓解期为0.252±0.156,肿瘤组为0.592±0.433),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浸润组较缓解期组的Slopemax高肿瘤组:(0.561±0.634)/s;缓解期组:(0.204±0.105)/s、TTP缩短肿瘤组:(68.12±42.18)s;缓解期组:(81.52±38.49)s,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MT值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动态增强MR成像能够监测血液病骨髓肿瘤细胞浸润状态,为恶性血液病治疗随访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肾癌15例,肾盂癌9例,肾错构瘤12例.以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肾区CT平描后选择经肾门层面或肿瘤的最大层面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获得正常肾皮质、肾肿瘤组织和腹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正常肾皮质和肾肿瘤组织的灌注值.结果正常肾皮质的灌注值为(2.68±0.40) ml/(min·ml),肾癌灌注值为(1.51±0.68) ml/(min·ml),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肾盂癌和肾错构瘤的灌注值.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灰阶实时超声造影(CEUS)和多排螺旋CT(MDCT)增强扫描兔肝VX2肿瘤的增强显像特征及兔肝超声造影时相的划分标准.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33只荷肝VX2瘤兔行CEUS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团注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增强作为动脉期的起始时间,以VX2肿瘤增强达峰时间作为门脉期的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强度时间作为实质期的起始时间,观察其增强特征,比较CEUS中肿瘤和瘤周同水平肝实质的时间强度曲线和MDCT中腹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和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特征,制定划分各期时相的标准.结果 CEUS和MDCT对VX2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起始时间的划定分别为(6.82±1.36)s、(11.64±2.03)s、(20.24±4.17)s和(9.43±2.23)s、(13.77±2.01)s、(22.71±4.58)s,CEUS较MDCT各相起始时间均提早(P<0.01),二者对兔肝VX2肿瘤增强显像特征一致,均表现为"快进快退".结论 CEUS可以对兔肝VX2肿瘤的灌注情况进行实时高分辨率显像,CEUS和MDCT时相标准可为相关的影像学评估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与初发性肝细胞肝癌实时超声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比较复发性与初发性肝细胞肝癌实时超声造影时相特征.方法 对初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83例(93个肿瘤)和复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56例(70个肿瘤)进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比较初发性肿瘤与复发性肿瘤的造影增强时相变化.结果 从注射造影剂开始到肿块回声较肝实质低的时间,复发性与初发性肝细胞肝癌组分别为(104.0±51.8)s和(85.5±43.0)s,两组间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复发性和初发性肝癌在门脉期中表现为等回声的比例分别为34.3%(24/70),17.2%(16/9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2).结论 复发性肝细胞肝癌与初发性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差异,认识这一规律将有助于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模式和定量参数变化,探讨CEUS在PVTT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76例,术前均行CEUS和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CECT)扫描。分析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的CEUS灌注模式;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EUS和CECT对PVTT诊断和分型的效能;比较PVTT与周围肝组织CEUS定量参数以及PVTT不同分型的CEUS定量参数差异。结果PVTT呈“快进快出”CEUS灌注模式,其中74例动脉相呈高增强,65例门脉相呈低增强,76例延迟相均呈低增强。CEUS对PVTT诊断及分型的准确率(98.7%、96.1%)与CECT(97.4%、9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T CEUS定量参数中到达时间[(12.13±4.31)s]、达峰时间[(30.23±5.19)s]、上升时间[(22.29±4.15)s]和流出时间[(98.77±5.12)s]均短于周围肝组织[(15.89±4.68)s、(37.43±6.68)s、(25.99±5.15)s、(108.51±4.27)s](P<0.05),峰值强度[(37.12±5.35)dB]、上升支斜率(1.21±0.22)和曲线下面积[(2291±209)dB/s]均大于周围肝组织[(29.82±7.17)dB、0.87±0.18、(1701±187)dB/s](P<0.05),PVTT不同分型患者CEUS定量参数中到达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流出时间和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和CECT对PVTT诊断和分型的准确率均较高,CEUS定量分析参数可用于PVTT治疗前的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EUS增强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原发性HCC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低分化癌16例,高分化癌11例,取其中13例患者的癌周组织作为对照。分析术前CEUS图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计算增强时间、上升斜率、相对峰值强度、峰值增强率、下降斜率。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VEGF进行定位,应用蛋白印迹法对VEGF进行定量,分析CEUS曲线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胞浆中,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中低分化HCC、高分化HCC、对照组织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46.63±9.70)%、(32.36±8.56)%、(8.85±5.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C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呈正相关(r=0.56,P<0.05),而增强时间、上升斜率、峰值增强率及下降斜率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HCC造影增强时间-强度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可反映VEGF蛋白表达,不同分化程度HCC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鉴别富血供转移性肝癌与肝细胞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EUS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富血供转移性肝癌与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富血供转移性肝癌及 82例HCC患者资料,对其CEUS结果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 结果 富血供转移性肝癌的流出时间(WT)为(26.59±9.34)s,增强持续时间(EDT)为(10.60±3.58)s,HCC的WT为(61.99±50.97)s,EDT为(46.42±50.4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3.54,P均<0.01)。以WT为28.5 s及EDT为15.5 s区分转移性肝癌与HCC,约登指数最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36%、75.01%,85.37%、92.03%。富血供转移性肝癌及HCC在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根据定量分析参数WT和EDT,CEUS可以简便、无创地对富血供转移性肝癌和HCC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中不同触发监测点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接受主动脉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佛醇(350 mgI/ml),注射速度为4.0 ml/s。A组监测点在主动脉弓降部,对比剂剂量为70 ml;B组监测点在肺动脉主干,对比剂剂量为55 ml。测定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统计分析两种监测点下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和图像质量。 结果 40例均触发成功;A、B组主动脉增强后平均CT值分别为(267.4±21.6)HU、(257.7±27.0)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22)。A组20例图像质量均为优;B组19例图像质量为优,1例为良;两组满足诊断率均达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以肺动脉主干为触发监测点行256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可降低对比剂剂量,优越性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腹腔内转移S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肠癌腹腔内转移螺旋CT征象与MVD、nm23表达的关系。方法40例大肠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VD和nm23表达。结果SCT判断大肠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7.5%,腹膜转移准确率为90%,肝、肾上腺、卵巢的转移准确率为100%。大肠癌腹腔内转移与无转移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和nm23表达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正相关(r=0.963,P〈0.001),两者均与nm23的表达负相关(r1=-0.971,P〈0.001;r2=0.958,P〈0.001)。结论SCT扫描可准确反映大肠癌腹腔内转移情况。nm23的失活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因素,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大肠癌转移的促进因素。CT强化程度可作为一定量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来帮助我们对大肠癌的转移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最佳320排CT肺三期增强扫描时相,评价其诊断孤立性肺病变(SPL)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0例SPL患者 及40名健康成年人(D组)行320排CT容积灌注扫描,采用体部灌注软件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DC),记录并比较各组肺动脉峰值时间(PA-TTP)、左心房峰值时间(LA-TTP)、胸主动脉峰值时间(AO-TTP)和SPL强化峰值时间(SPL-TTP)。在平扫,肺动脉、左心房、胸主动脉和SPL达强化峰值时以及延迟3 min共6个时相测量病灶CT值,计算CT净增值(NE)。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时相NE对SPL的诊断效能。结果 A、B、C、D组PA-TTP、LA-TTP及AO-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SPL-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63,P<0.001),C组SPL-TTP为(17.36±2.52)s,明显早于A、B组。A组中,应用SPL达强化峰值时(28 s)NE诊断周围型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72,敏感度92.7%,特异度80.0%。C组中,应用SPL达强化峰值时(18 s)NE诊断炎症的AUC最大,为0.985,敏感度100%,特异度88.5%。结论 以18 s、28 s、3 min为扫描时相,320排CT肺三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诊断SPL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在上腹部增强CT扫描中的价值。方法 将腹围<90 cm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50):管电压100 kV,ATCM,动、静脉期参考管电流250、230 mAs。对照组:管电压120 kV,ATCM,动、静脉期参考管电流为210、190 mAs。测量并对比两组图像噪声、肝脏和胰腺SNR、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CNR、腹主动脉CT值、腹主动脉SNR、腹主动脉-竖脊肌CNR、静脉期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 两组图像噪声、肝脏SNR、胰腺SNR、腹主动脉CT值、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主动脉SNR、腹主动脉-竖脊肌CNR、肝脏-竖脊肌CNR、胰腺-竖脊肌CNR、腹腔干三维分支评分及血管清晰度评分、轴位图像主观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管电压、ATCM上腹部增强CT扫描可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动脉血管显影程度,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小型猪腹部大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3头健康小型猪行3种方案交叉重复CT扫描,每组方案扫描6次,碘总量均为600 mgI/kg体质量,A组:碘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918 mgI/s;B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2.5 ml/s,IDR 925 mgI/s;C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1258 mgI/s。比较不同注射方案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及肝实质的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对图像强化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达峰时间腹主动脉C组小于B组,下腔静脉C组小于A和B组(P均<0.05),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实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峰值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和肝中静脉C组均大于A组和B组(P均<0.05),肝实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强化质量优于A组(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比剂IDR可影响猪腹部大血管强化峰值,碘总量一定时,肝实质强化模式不受对比剂碘浓度、注射流率及IDR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肝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常规影像(超声、增强CT和MRI)及PET/CT资料,病灶18F-FDG浓集水平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为诊断恶性标准。结果 108例肝脏肿瘤各种影像检查共检出194个病灶,70个肝细胞癌病灶18F-FDG PET/CT发现34个,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4.95±3.86;23个胆管细胞癌病灶PET/CT发现22个,SUVmax为7.65±3.88;101个肝内转移瘤病灶PET/CT发现97个,SUVmax为9.65±5.34。18F-FDG PET/CT对肝转移瘤和胆管细胞癌的阳性检出率(96.04%和95.65%)均高于肝细胞癌(4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之间SUVma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原发肿瘤来源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7,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病灶检出率不同,病灶的SUVmax值亦存在差异;在肝脏肿瘤诊断与分期时需科学合理应用18F-FDG PET/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能谱CT(GSI)提高腹部增强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因病情需要先后接受腹部双期增强CT扫描的27例患者,于第1次均采用传统120 kV单电压CT进行扫描(对照组),复查时采用GSI扫描(试验组),两次检查对比剂总量均为600 mgI/kg体质量。于增强图像上腹主动脉、肝脏、胰腺、肾脏、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选取ROI进行分析,记录GSI图像上各器官相对于120 kV单电压扫描的等价CT值时的平均单能量值(等价亚组),以及CT值提高50%(150%亚组)、100%(200%亚组)时的MEI,并记录所对应的噪声值,比较各亚组间单能量值、CT值与噪声值的差异,评估2名医师对MEI各亚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结果 等价亚组能量值(71.92±3.54)keV,图像噪声为(23.07±3.99)HU,与对照组比较,各器官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50%亚组能量值(57.39±2.77)keV,图像噪声为(35.30±7.56)HU,较等价亚组增高了53.01%;200%亚组能量值(49.94±2.72)keV,图像噪声为(44.01±8.59)HU,较等价亚组增高了90.77%。与对照组比较,150%亚组、200%亚组间单能量值、CT值与噪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名医师对试验组3个亚组的主观评分一致性均很好(P均<0.01)。结论 采用GSI的单能量技术于72 keV时可以达到常规120 kV的腹部增强CT效果,57 keV、50 keV时增强效果可分别提高50%、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