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医名词术语1中医、西医共有,但有不同含义、容易混淆的医学名词,应分析其词义加以区别使用。如"淤血"和"瘀血"。"瘀血"用于中医,"淤血"用于西医。"瘀血"内涵大,外延广泛;而"淤血"内涵小,外延局限;"淤血"包括在"瘀血"之中,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2.
"瘀血"为病,十分常见。各种原因皆可形成"瘀血"而为病,诸如外伤,内患等因素。根据"瘀血"为病的不同症状,临床上采用活血、行气、祛瘀、止血、攻破、扶正、清热、温通等方法治疗,往往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西部中医药》2016,(9):14-14
正中医、西医共有,但有不同含义、容易混淆的医学名词,应分析其词义加以区别使用。如"淤血"和"瘀血"。"瘀血"用于中医,"淤血"用于西医。"瘀血"内涵大,外延广泛;而"淤血"内涵小,外延局限;"淤血"包括在"瘀血"之中,两者关系密切而有所交叉。又如病、症、证,应根据其具体含  相似文献   

4.
从发展渊源探讨"瘀""淤"与"瘀血""淤血"同音词词义,指出"瘀血"与"淤血"是内涵和外延完全不同的两个同音词,中医学中"瘀血"与西医学中"淤血"含义不同,因此在中医学文献中应该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5.
王翠霞教授认为"寒、热、虚、实"均可致瘀,滥用固涩止血药也可致瘀,故瘀血是崩漏的重要病理产物,同时又成为发病的重要因素。瘀血既是崩漏本质,又是继发病因,治疗应从"血瘀"并分期论治,瘀血崩漏补涩剂效果不佳,必须活血化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得归经。出血期"通因通用""化瘀止血",止血后"补肾健脾,调经促排卵",王师主张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恢复两个周期以上停止用药。附崩漏(瘀血阻滞)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污秽之血为瘀血"的概念,至今在国内外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血液的留滞,也有人认为是恶血、污血、血毒之意。弄清这一概念,对瘀血的成因、性质及辨证论治都将有重要意义。现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窥管之见,以便引起进一步讨论。一,"污秽之血为瘀血"的渊流确切地提出"污秽之血为瘀血"的观点,首见于王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血虚证的临床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血虚证易见"瘀血出血"的生理病理基础。方法: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微循环与血管内皮理论,研究血虚证易见"瘀血出血"的发生机制。结果:微循环具有的"循环系统"和"脏腑组织"双重属性特征,以及血管内皮的易感性及其多重因子平衡失调,是血虚证易发生"瘀血出血"的内在因素。结论:重视血虚与瘀血、出血关系研究,对于提高临床血虚证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水平和疗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本活血化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关活血化瘀这一专题的研究,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汉方医学界十分重视,近年来召开过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在对瘀血证及活血化瘀的认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一、对瘀血概念的认识1.从文献学考证议论对瘀血的经典认识:早在1941年矢数有道就对瘀血的历史,包括出典、类名、字义以及围绕瘀血的有关问题作过系统详细的考察。认为"瘀血"二字始见于我国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门下。有关瘀血的论述在《内  相似文献   

9.
刘宝山 《北京中医药》2008,27(2):141-142
中医学将瘀血发黄称为"蓄血发黄"、"瘀血黄",是指血瘀造成的黄疸.此病证最早见于<伤寒论>"太阳病身黄……血证也,抵当汤主之"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0.
房铭  王树高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838-838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头痛"、"脑风"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性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偏头痛可有外感风邪、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气血不足等多种证型,而以瘀血阻络型为多见。笔者采用腕踝针配合刺络放血的方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将燥证分为内燥和外燥两个方面。"瘀血致燥"有很深的理论渊源,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不布津亦可形成燥证。在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中,也提示了瘀血对于燥证形成的主导作用。文章阐述了瘀血和燥证之间的病理相互影响,对临床治疗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什么是血瘀体质呢?它的定义我们很容易理解: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以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什么是瘀血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瘀。《说文解字》里讲"瘀,积血也"。血液凝滞就叫瘀血。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词——"活血化瘀"。这个瘀指的就是瘀血。瘀就是凝滞、不流通的意思。瘀血就是指身体内某个部位血液凝滞不流通了。  相似文献   

13.
李妍怡教授认为脑病的中医辨证应提倡瘀血理论,"瘀血"是脑病发生的关键病因,辨证多样化的"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脑病的大法,应贯穿脑病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中的运用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 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瘀血导致消渴(糖尿病)论 瘀血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玉变》云:"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臆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中指出:"病者如热状,烦渴,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血证论》云:"瘀血在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医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出发,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瘀血之间的关系,得出瘀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关键病机。并提出从"瘀"论DPN的针灸治疗应分两步,首先应对产生瘀血的病机进行分析,从病机着手,阻断疾病的发展,从而消除症状;其次遵循"宛陈则除之"原则,应采用针刺的手段祛除"瘀血"等病理产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消法,临床上用于血瘀证.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个致病因素,其含义较广泛,如<说文解字>指出:"瘀,积血也";<黄帝内经>说:"寒独留,则血凝,凝则脉不通";<血证论>说:"离经之血为瘀血";<证治准绳>说:"污秽之血为瘀血";<医林改错>还有"久病入络即瘀血"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运瘀法三类.  相似文献   

18.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王新志教授在诊治瘀血舌过程中,总结既往文献及临床经验,认为瘀血舌的"瘀血"为结果,而并非病因。对于瘀血舌的治疗不能只是见瘀治瘀,而要抓准造成瘀血舌的因素,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同时兼顾舌面部位、经络,分属论治;最终究其本源,恪守病机,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水瘀"形成的机理,包括"因水而致瘀"和"因瘀而致水",认为水停血瘀是瘀血的一个特殊病证,即"水瘀证"。并应用水瘀理论分析老年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病因病机和活血利水治疗老年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体会。"水瘀证"有助于深入研究瘀血与水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瘀血及水肿证的辨证治疗,有助于临床进一步应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20.
《内经》在论述痹病时虽未使用"瘀血"的术语,但通过有关论述表明《内经》已认识到了瘀血在痹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古代医家对痹证的有关论治来看,瘀血与痹证发病的关系已经受到了重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正式提出了外伤瘀血致痹说。总之,瘀血既可作为病理产物贯串痹证发病始终,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痹证的发生。这一点从现代医学对痹证范畴疾病的有关研究也可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