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深圳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实施策略的成本投入和产出的效益,为维持无脊灰状态以及控制其他传染病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分析深圳市脊灰发病的历年资料和接种脊灰疫苗资料,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脊灰免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1978~2004年深圳市脊灰免疫投入成本为49240144元(2004年的贴现值),产出效益218671955.7元,净效益为169431811.7元,效益成本比为4.44,避免脊灰发病1349例;避免残疾270例。结论接种脊灰疫苗后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成本投入的降低,其效益仍将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四川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成本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方法采用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结果四川省在控制与消灭脊灰的51年(1956-2006年)中,共获得净效益为26.04亿元。成本效益的比值(BCR)为1:13.77;对成本、效益进行贴现后,BCR为1:13.88.。结论消灭脊髓灰质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许昌市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实施策略的投入和产出效益,为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以及疫苗针在控制、消灭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对许昌市1991年实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策略后所取得效果同之前进行对比。结果 1991-2012年许昌市实施维持无脊灰策略期间,共投入成本2 177.07万元,产出效益10 376.25万元,净利益8 199.17万元。效益成本比为1:4.77。结论维持无脊灰状态所取得的经济效果显著,随着投入成本的逐渐减少,其效益将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正> 新泰在脊髓灰质炎(脊灰)疫情的历史上一直是高发地区。20世纪80年代,脊灰疫苗(OPV)实行计划免疫常规接种,脊灰疫情逐渐下降,但未打破每10年左右发生一次暴发流行的规律。自1991年起在计划免疫常规接种的基础上,每年冬季开展2轮OPV强化免疫。为科学证实消灭脊灰强化免疫以来取得的经济效益,现将新泰市1991年-2002年OPV强化免疫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课题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资助项目研究起至时间:1991年12月~2000年10月成果登记号:200361077项目负责人:卓家同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现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协作单位:广西卫生厅主要完成人员:卓家同,王树声,杨宏徽,杨进业,韦波,董柏青,耿文奎等获奖情况:2003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内容提要: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我国是一个脊灰高流行的国家,广西属全国高发区,呈现5年一高峰的规律。1981年和1986年发生脊灰大流行,分别报告病例1005…  相似文献   

6.
珠海市自1964年开始使用糖丸疫苗接种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脊灰病例已得到有效控制,已连续16年无脊灰病例报告,通过近年来的主动监测表明,我市已接近消灭脊灰的水平。珠海市是1964年开始在儿童中普遍服用糖丸疫苗的,在60和70年代,接种工作主要是由防疫站、医院、卫生院(所)实行地段分片包干,冬春季突击集中接种的方式,当时珠海尚是一个边隆小镇,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但糖丸疫苗免疫接种较高,脊灰病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确认消来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策略的重要性。方法 对易感人群不同免疫状况,高危人群、环境(水)中脊灰病毒动态和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人监测。结果 幼儿首次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后1 ̄Ⅲ型中和抗体GMRT分别为322.52、198.66、176.48,与全程基础免疫后的88.36、92.82、86.78相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t=3.03,P〈0.01)。1994年 ̄1998年对高危人群、环境(  相似文献   

9.
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实现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目标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对山东省 195 6~ 2 0 0 0年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如不考虑无形效益和因口服脊灰疫苗 (OPV)免疫造成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的影响 ,按脊灰发病和控制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推广使用疫苗时期 ( 196 5~ 1978年 )和无特异免疫预防时期 ( 195 6~ 196 4年 )相比 ,计划免疫时期 ( 1979~ 1990年 )和推广使用疫苗时期相比 ,消灭脊灰活动时期 ( 1991~ 2 0 0 0年 )和计划免疫时期相比 ,净效益 (以人民币元计算 ,下同 )分别为 3 6 4亿元、33 6 2亿元、80 83亿元 ,其成本 效益比分别为 1∶7 74、1∶47 6 9、1∶2 5 5 7。在 36年 ( 196 5~ 2 0 0 0年 )消灭脊灰进程中 ,共获得净效益 118 0 9亿元 ,其成本 效益比为 1∶2 6 90。消灭脊灰活动的效益是长久的 ,在全球消灭脊灰之后 ,随着成本投入的停止 ,其效益仍将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地域在1995年和1996年均无脊髓灰质炎(脊灰)野毒病例发生。通过剖析消灭脊灰后期AFP病例监测和免疫接种质量,以地区级为单位已达监测指标,但各县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县监测敏感性不够,服苗工作也存在薄弱环节,不容盲目乐观。务必促成医疗与防疫机构通力协作,维持一个高度灵敏的监测系统和高质量的免疫屏障,为证实消灭脊灰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是我国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高发区之一,自1991年建立了脊灰监测系统,实施了消灭脊灰的各项措施以来,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l992~l995年连续4年脊灰发病率在0.1/10万以下。病例散在发生,无季节性发病高峰,并连续4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临床病例。90%以上的脊灰病例为5岁以下儿童,未服苗及未全程服苗者占60%。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994年、1995年达到了1/10万的要求。今后仍应开展强化免疫,重点是流动人口和超计划生育的儿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江苏省1994~199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共检测358例粪便标本,分离到病毒50株,阳性率为14.0%。其中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7株,阳性率为4.7%。对1994、1995年分离到脊灰病毒的13例病人的传代标本,用PCR法鉴定型内特征均为疫苗株。初步表明,脊灰散在发病,型别已由1989、1990年流行时期Ⅰ型为主转向Ⅱ、Ⅲ型,且分离的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市8年来防治脊灰工作的实践,认为加强基础免疫,提高儿童TOPV的及时接种率,同时每年开展两轮强化免疫活动,可迅速提高并维持人群脊灰抗体水平,阻断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强化免疫策略的落实,使我市脊灰病毒的流行株由1989年爆发时的Ⅰ型野毒株为主转向Ⅱ型疫苗株为主,三型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1993~1994年发现的由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68例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近年我国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流行的优势毒株是Ⅰ型,仅在新疆分离到1株Ⅲ型野病毒;96%的病例是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例为2:1,病例有明显的季节发病高峰,多集中在3~6月,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1993年南方几个省出现了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或流行;在这些病例中未服苗和未完成3次服苗的比例分别为44%和66%。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1995年共检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12例,双份粪便标本14天内采集率为75.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阳性6例,分离率2.8%,其中Ⅰ型Ⅰ例,Ⅱ型3例,Ⅲ型2例,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21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其他肠道病毒19例,分离率9.0%。不同月份、不同年龄组、不同采便时间,其他肠道病毒的分离率虽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全省1995年共确诊临床符合病例3例,2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仅1例为合格标本,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1991年建立起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1996年各项监测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要求。1996年共报告AFP病例191例,其中临床诊断脊灰3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以市为单位均已达到1/10万。我省已连续4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标志着我省已进入消灭脊灰后期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10年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南阳市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阳市1992~2001年各县市区上报的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0年共报告AFP病例423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自1994年起达到1/10万以上。按临床分类标准确认临床符合病例12例,按病毒分类标准确认临床符合病例1倒,疫苗相关病例3例。已连续10年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结论:该市消灭脊髓灰质炎还要作长期的努力.继续加强基层人员培训.加强主动监测,进一步提高AFP病例双份合格粪便采集率。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及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全国脊髓灰质炎(脊灰)报告发病数为168例,分布于150个县,发病数分别较l993年和1994年下降了74%和45%。l995年仅在云南省发现1例缅甸籍脊灰Ⅰ型野病毒病例,全国木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消灭脊灰的后期关键阶段,今后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免疫仍然是我国消灭脊灰工作的重点。1993年以来,我国脊灰发病的季节性高峰逐年消失,脊灰发病的聚集性缩小。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发病却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5~10月的发病数约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7%。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逐年提高,报告范围逐年扩大,l993~l995年报告AFP病例的县分别占全国总县数的刀%、45%和的%,全国共有2226个县(78%)在3年内至少报告1例AFP病例,约覆盖总人口的87%,另有611个县(22%)连续3年未报告AFP病例,表明我国部分地区的监测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1994年和1995年AFP病例口服脊灰疫苗(OPV)≥3次的接种率高峰均集中于2~6岁,且均>80%,但是<1岁儿童始终是历年含未免疫儿童数最多的高危人群,l995年全国约有6l%<l岁的儿童服苗≤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