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对脑卒中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详细记录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夜间下降幅度,统计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病时间明显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减弱或消失是导致脑卒中清晨发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桂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47-1348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以探讨脑卒中的预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03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1~3天内作动态血压检测 ,分别统计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百分率。将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分别称为杓形组与非杓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值分为轻、中、重三组。将其统计值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相应对照 ,分别在轻、中、重三组中进行杓形与非杓形组间的x2比较。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为47例 (45.63 %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为56例(54.36 %)。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轻、中度组 ,血压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 ;重度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进行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尤以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提示夜间收缩压持续升高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容易引发脑卒中。  相似文献   

3.
<正>高血压能显著增加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及肾功能损害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是导致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临床研究发现~([1]):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性,如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等心脑血管事件均好发于清晨,并伴随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一系列生理变化。此外,随着24 h动态血压在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分型计算各型患者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反杓型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血压各参数与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各参数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98例,按发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史进行分组。对在7d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住院监护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结果脑卒中患者的SBP值与P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各参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监护血压的升高与高血压病史有关,随脑卒中发病时间延长,血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动态血压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方法观察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4 h血压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2009年住院患者中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 例,男13 例,女8 例.平均年龄(63±4) 岁.记录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心率、白昼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以及勺型、非勺型.结果:ABPM能更真实地反映血压变化并能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ABPM能发现夜间血压不降低的高危非勺型高血压,以及许多临床高血压类型.结论:ABPM能帮助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脑损害、左室肥厚、心血管事件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不同,昼夜血压曲线消失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TTM)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按照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干预后测评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晨峰与昼夜节律出现频率.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非杓型患者仅有1l例,10例出现晨峰现象,41例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行为转变理论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明显效果,利于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正>高血压患者根据24h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可分为4型:勺型高血压,非勺型高血压,超勺型高血压和反勺型高血压。其中,反勺型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与勺型高血压患者相比明显增加[1]。为更好控制反勺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改变反勺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我们选用坎地沙坦酯分散片,给予不同时间服药,研究其对反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护理的作用与价值。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日本尼士DS.250)监测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以白昼每30min、夜晚每60min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1次,时间从08:00至次日08:00。结果通过对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数据的统计,发现夜间较白天的血压均值下降,提示大多数患者昼夜血压波动明显。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监测,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全面观察患者的血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高血压病进行时间治疗,以提高患者降压达标率和恢复患者正常血压模式.方法 对40例常规降压方案血压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用ABPM了解血压水平、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模式,对其进行时间治疗,6~8周后复查ABPM重新评估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模式.结果 40例患者血压全部达标,36例异常血压模式30例恢复正常模式.结论 应用ABPM指导临床常规降压方案血压未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时间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降压达标率和恢复患者正常血压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原发性高血压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能明显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1]。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临床证实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而且与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的幅度有关。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2]: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好发于清晨醒后的数小时,这与清晨高血压的发生时间显著相关。所以,控制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血压水平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选择7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血压监测仪监测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Ⅲ级和Ⅳ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昼夜节律异常是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意义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NISSEI DS250型无创伤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老年正常血压组(30例)、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40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40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组(38例)的24h动态血压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2级、3级组夜间平均血压接近或超过日间平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更容易损害靶器官,夜间舒张压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负荷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老年女性正常血压组(50例),原发性高血压Ⅰ级(51例)原发性高血压Ⅱ级(52例),原发性高血压Ⅲ级(52例)的24h动态血压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Ⅱ级和原发性高血压Ⅲ级患者夜间平均血压接近或超过日间平均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容易导致靶器官损害,夜间舒张压越高,靶器官(TOD)损害越重。血压负荷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变化对患者的病情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影响〔1〕。笔者对 7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旨在探讨脑卒中后的血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脑血管病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75例。男 50例 ,女 2 5例。年龄 4 3~ 73岁 ,平均 56.5岁。发病前均有明显的高血压病历记录 ,高血压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高血压病史平均 1 3 .5年。本次均在发病后 2 4h内就诊 ,血压均明显升高 (表 1 ) ,头颅CT扫描发现与临床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对靶器官的损害。方法选择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回顾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的损害。结果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仅占28.7%,异常血压节律占71.3%,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简航宇 《北方药学》2018,15(1):25-26
目的:探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给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5mg/d口服,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基线和治疗8周时的昼夜节律和清晨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清晨血压、夜间血压、日间血压以及24h血压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血液昼夜节律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清晨高血压发生率为37.00%,与治疗前的69.00%比较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血压应用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血压,显著减少清晨高血压,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苏焱伦  吴庆莹 《淮海医药》2010,28(5):417-418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57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1.66%(34/157),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8.34%(123/157)。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20.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同降压药物或不同时间用药对血压的昼夜节律产生不同影响。本文根据血压调节的时间生物学特性以及降压药物疗效的新指标,对高血压治疗的时间用药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