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平均6.5±2.5)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个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窦房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单电极VDD起搏可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2.
1994年3月至1999年9月,我院先后为93例患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临时起搏器、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其中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现将其防治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文93例中,安装永久性起搏器20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心内膜起搏用于儿童者[1],主要仍是心室(按需)抑制型起搏(VVI)而双腔起搏的报告甚少,VDD是一种较VVI/VVIR更先进的具有频率应答特点的生理起搏方式[2,3]。本文4例完全性传导阻滞(CAVB)儿童病例安装VDD起搏器,术后随访效果...  相似文献   

4.
报道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33例的发生时间、人工起搏治疗和转归。2例系一过性CAVB,自行恢复窦性心律;其余31例均经皮穿刺作临时起搏,28例同时应用皮质激素。一周内恢复窦性心律者24例(72.73%)。2例出现CAVB的短暂复发,5例CAVB持续一个月以上而植入永久起搏器(VVI型)。2例(6.01%)死于心源性休克和左心衰竭。  相似文献   

5.
对11例SSS患者安置了生理性起搏器,其中7例应用彩色三维超声心动图比较了心房按需型起搏(AAI)、房室顺序起搏(DVI)与单心室按需起搏(VV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AAI、DVI起搏较VVI起搏每搏量明显增加分别达37%、20%(P<0.01)。通过程控调测、胸壁抑制试验、DCG等定期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变化情况,在平均20多个月的随访中尚未发现新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原有的房性心律失常也得到较好控制。认为SSS患者的生理性起搏与VvI起搏比较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新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对有适应症的SSS患者应尽量选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室房传导(VAC)所致的起搏器综合征(PMS),于植入起搏器术中观察室房顺序起搏(VAP)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及神经体液因子的变化。19例患者中,VAP使26.3%的患者出现典型的PMS。VVI起搏仅使15.8%的患者出现轻度症状。VAP及VVI起搏均引起血浆心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增高(P均<0.01),后者增高的程度VAP(73.1±53.2pg/ml)大于VVI起搏(35.6±46.3pg/ml),P<0.05。研究结果表明VAC是PMS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VVI起搏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VVI起搏后心房颤动(Af)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我院296例VVI起搏患者,并与同期22例生理性起搏(AAI5例,DDD17例)患者比较,发现VVI起搏后Af发生率为257%(76/296),而生理性起搏后Af发生率仅45%(1/22),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分析比较了VVI起搏后Af发生率与7种影响因素的关系,发现Af发生率增加除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外(P>005),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的因素是:年龄较大(≥60岁,P<005),术前有高血压史(P<001),心功能不全(>Ⅱ级,P<001),左房内径较大(≥45mm,P<00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房室传导阻滞,P<005),VVI起搏时间较长(≥3年,P<005)。  相似文献   

8.
两种固定脉冲频率的起搏障碍一例苏海,程晓曙(江西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南昌330006)患者女性,71岁。1988年10月5日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VVI埋藏式起搏器(FDAXB-3X),起搏频率为72ppm,此后感觉良好。近半月来患者自测心率...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单电极VDD起搏呆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10.
右心室起搏前后QTc、JTc间期变化的对比分析(摘要)朱键,韩晓萍,杨惠,顾统元本文观察病窦综合症(SSS)和冠心病共46例VVI起搏术前后QTc,JTc间期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对象特发性SSS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41-71(平...  相似文献   

11.
磁铁频率起搏终止起搏器埋藏后室上性心动过速一例王世襄(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苏226001)患者男性,63岁,因慢-快综合征伴晕厥于1993年7月埋藏SuprimaIII型VVI心脏起搏器。术后仍有心动过速发作。但未再晕厥。同年10月4日因右侧偏瘫...  相似文献   

12.
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A波平均振幅为2.4±1.4mV;随访期间(平均11±4.9个月)A波感知阈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房室同步起搏率保持在100%,无心房感知不良、肌电干扰和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表明单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具有植入简便和房室同步功能稳定的特点,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40例心房起搏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腔心房起搏(AAI)较单腔心室起搏(VVI)有显著改善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和明显减少的并发症[1],受到临床重视。本文报告我院40例AAI起搏远期随访结果。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1990年4月至1995年6月共为40例病态窦房综合征(SSS)患者植入了...  相似文献   

14.
抗心动过速起搏二例郭涛,任国钧,梁立权,陈兆銮,周兰清,阚瑞媛,刘苓(云南省心脏起搏中心昆明650031)本文报告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ATP)2例,提出术后参数调整是确保疗效的关键。病人资料例1,男性,58岁,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病史8年。例2...  相似文献   

15.
报道临床所遇的几种VVI起搏心电图表现:(1)起搏导线绝缘鞘裂损漏电致膈肌激惹,(2)起搏导线漏电致间断无效起搏,(3)合并心室颤动电除颤;(4)起搏器步率奔放。(5)抗心律失常药致起搏器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着重讨论其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以及正确识别处理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起搏(VVI)、房室顺序型起搏(DVI)、心房按需型起搏(AA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P<0.01)。AAI与VVI比较左室壁节段收缩率弱的面积减少,节段收缩率强的面积增加。认为AAI起搏既保持了房室顺序同步性又维持了心室收缩舒张顺序的同步性,是较理想的起搏方式。3-DE是研究心脏起搏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伤及更为准确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VVI)埋植术后的应用(摘要)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电生理研究室万立礼,冯展斌,尹彦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电生理研究室路黎明,王莉,任自文1临床资料我们对53例埋植VVI型永久起搏器患者进行了66次24h动态心电图(Ho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记忆现象的特征。方法:40例患者,临时、永久性右室起搏25例,临时起搏时间7~14天,有6例进行了前瞻性观察,观察时间7天;永久起搏器安植时间1~18个月(平均(9.28月)。体外程控(非起搏依赖者)暂时恢复自身节律或间歇出现自身心律时分析ST-T变化。阵发性室上速(PSVT)伴室内差传4例,预激综合征(WPW)伴PSVT3例,频繁室早2例,特发性室速(IVT)6例,药物复律12例,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VVI与AA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远期影响。方法分别对41和38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VVI和AAI起搏,术后进行了临床、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39±2.6和24±1.8个月。结果VVI组21例(51.2%)发展成持续性心房颤动,20例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6例(14.1%)出现血栓栓塞,无1例死亡,无电极移位等并发症。AAI组,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例(50%)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作的频度及持续时间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无1例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和死亡,1例(3%)出现电极移位,1例(3%)出现一度房室阻滞。结论AAI起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VVI。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激素释放电极对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长期的影响,检验激素释放电极能否用来长期低能量安全的进行双心腔起搏。方法:81例患者,男45例,女36例,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应用双心腔频率反应起搏器(DDDR)。心房和心室电极分别采用MEDTRONIC5524M及5024M激素释放电极。心房和心室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分别测试双极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结果:心房和心室激素释放电极在随访24个月期间所有测试的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保持低水平,呈稳定的平台型,无以往非激素释放电极植入早期的起搏阈值明显升高现象。另外,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中有98%的心房起搏阈值及94%的心室起搏阈值≤1.3V,因此可安全地以2.5V的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结论:被动固定激素释放电极可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长期的低起搏阈值状态。使绝大多数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可长期安全地以2.5V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从而有效地延长双心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