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减毒水痘病毒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减毒水痘病毒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减毒水痘病毒接种鸭乙型肝炎模型和HepG22.2.15细胞,以斑点杂交和EIA方法分别检测鸭血清中DHBVDNA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含量。结果减毒水痘病毒两个剂量组均显示鸭血清病毒量下降,200pfu/kg组在给药后第10天和停药5d时,DHBVDNA吸光度(A)平均值分别由给药前1.17±0.29降至0.59±0.45和0.21±0.2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3.51,P<0.01和t=7.54,P<0.001);400pfu/kg组在给药后第5、10天DHBVDNA无下降,停药5d时DHBVDNAA平均值由给药前0.70±0.25降至0.32±0.17,差异有显著性(t=3.58,P<0.01);减毒水痘病毒对2.2.15细胞分泌HBeAg、HBsAg均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1%和33%,对HBeAg的抑制较HBsAg强。结论减毒水痘病毒在鸭乙型肝炎模型上可以显著降低血清DHBVDNA水平;在体外能够直接抑制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提示该病毒可能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干扰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旨在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病毒载量(HBV-DNA定量),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对HBV进行基因分型,用PCR荧光定量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共318例。检测到HBV B型111例(35%);C型128(40%);混合型(B+C,C+D,B+C+D)45例(14%);D型2例;F型2例;未分型30例(9.4%);没有发现A、E型。结果发现,C型和混合型HBV的血清DNA水平高于B型(1.14×107vs2.2×107vsl.60×106拷贝/ml,P<0.05);而混合型HBV的血清DNA水平与C型无差别(P=0.127)。研究提示,我国HBV以B,C两基因型为主,HBV基因型可能是影响HBV复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最主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多数感染可无临床症状,依赖于血清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可明确诊断,其中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重要依据。而HBsAg的阴转及抗.HBs的出现一直认为是HBV清除和临床痊愈的标志。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  相似文献   

5.
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常可出现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庚型肝炎病毒(HGV)是1995年底Simons等、Linnen等首先报道的一种与人类肝炎相关的RNA病毒,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业已表明,HG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混合感染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然而混合感染时HGV对HBV复制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定量检测上清液中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进一步研究靶向核糖核酸酶对HBV复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体内的持续感染、复制和基因表达是急、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嗜酒明显影响乙型肝炎的预后,使其易于重型化、慢性化,且肝癌发生率升高。嗜酒与HBV感染对肝脏损伤有协同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HBV转基因小鼠的乙醇干预,探讨它对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利于对乙型肝炎及酒精相关性肝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HBx)由一段154aa的多肽组成,由HBV的X基因编码,在肝癌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广泛参与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反式激活和细胞信号传导等 [1].HBx不能直接与DNA结合,但是能活化多种DNA顺式作用元件,如核因子κ B、激活蛋白1、激活蛋白2、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活化转录因子/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 针对HBV核心启动子SP1位点,合成21mer硫代磷酸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及21mer无关对照寡核苷酸。采用LEISA,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了经寡核苷酸处理的HepG2.2.15细胞及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结果 TFO21组2.2.15细胞HBsAg及HBV DNA分泌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F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用丁型肝炎病毒(HDV)作为载体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锤头状核酶所构建的重组体,在细胞体系及转染动物模型中对HBV基因表达和复制的影响。方法:将HDV-核酶重组体和HBV的共表达质粒转染Huh-7细胞以分析HDV-核酶重组体对HBV基因表达的影响;用小鼠尾静脉快速注射法将共表达质粒转染到小鼠体内,检测重组体在动物体内对HBV基因表达和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细胞中,重组体对HBsAg的抑制与HDV重组位点和核酶靶位都有关;水压法注射的质粒在小鼠肝内得到表达,与对照相比重组HDV-核酶可有效抑制在肝和血清中HBV的基因表达以及复制。与细胞中的结果一致。结论:此项体内实验为进一步构建治疗性重组HDV病毒,发现靶向性抗病毒基因治疗手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生期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的长期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期树鼩接种HBV后体内HBV感染标志物的长期动态.方法 6只树鼩于新生期接种人HBV DNA阳性血清,每4-6周抽血1次和每6~12周做肝活体组织检查1次,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South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动态观察血清和肝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的消长,用电镜寻找肝组织内的HBV颗粒和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新生期树鼩接种后48周,3只动物(1、2和6号)血清和肝组织标本经多对引物进行的nPCR,均稳定显示HBV DNA阳性,肝组织HBVcccDNA阳性;FQ-PCR显示血清和肝组织HBV DNA的拷贝数分别为103-104/ml和每微克肝组织总DNA 107~108拷贝;Southern blot检测显示肝组织存在HBV复制中间体HBV cccDNA和HBV单链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显示血清HBsAg持续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数量逐步增多的HBsAg阳性肝细胞.其中的1号动物至接种后2年每微克肝组织总DNA仍可测得107~108拷贝的HBV DNA,电镜下可见疑似HBV颗粒.另3只动物除nPCR显示肝组织HBV DNA阳性条带和FQ-PCR显示低拷贝数(每微克肝组织总DNA103拷贝)HBV DNA外,其余的HBV感染标志物均为阴性或一过性阳性.结论 新生树鼩能够长期感染HBV,并且HBV能够在树鼩体内稳定复制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反基因及反义寡核苷酸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HBV核心启动子Sp1位点(1734n-1754nt)及前C RNA,前基因组RNA5’端起始区(1814nt-1834nt)的21聚硫代修饰反基因寡核苷酸(DNan21)及反义寡核苷酸(ODNas21)。将各寡核苷酸与22.1.5细胞温育。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准种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以已知中国株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自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扩增HBV全S基因片段,克隆人pGEMTeasy质粒,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确定HBV的变异现象,DNA测序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 分别自3例患者血清中克隆出29、28和8个阳性克隆,以EcoRⅠ酶切患者1和2的RFLP结果提示各有5种不同的长度带型,PCR产物XhoI酶切RFLP结果表现为高度保守,测序结果发现HBV体内毒株DNA序列高度一致,同一患者两株全S区序列测序结果表明DNA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有HBV准种共存,且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克隆现象。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合成、DNA复制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CsA(0.6~20.0μg/ml)作用于HepG2.2.15细胞系,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以及细胞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mRNA水平和HBVDNA水平来评价HBV复制情况;通过检测细胞内PyK2激酶402位点酪氨酸(PyK2Y402)磷酸化水平来探讨CsA对HBV复制的作用机制。结果CsA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随着CsA浓度的升高,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逐渐上升,细胞内HBVDNA复制水平下降。10.0μg/ml CsA作用4d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49.7%和34.3%,HBVDNA的表达量仅为对照组的34.9%。在2.0“g/ml CsA作用下PyK2 Y402的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CsA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表达、HBVDNA复制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CsA可能通过降低PyK2 Y402的磷酸化水平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慢性患者中存在状态,以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引物,自2例慢性患者体内扩增HBV全S基因片段,克隆入T载体。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确定HBV的变异现象,DNA测序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质粒EcoRI酶切RFLP结果提示自2例患者血清中克隆出的29和28个阳性克隆中各有5种不同的长度带型,PCR产物XhoI酶切RFLP结果则表现为高度保守,测序结果发现HBV体内毒株碱基序高度一致,同一患者两株全S区序列测序结果表明DNA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本结果提示HBV慢性患者体内有HBV准种共存,且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克隆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对HBV S/C双基因位点反义锁核酸对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5%葡萄糖液对照组、空脂质体对照组、单靶区S组,单靶区C组、双靶区SC组.反义锁核酸片段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血清HBsAg;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HBV C-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HBsAg、HBcAg的表达,自动牛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T、尿素氮、肌酐;小鼠肝,肾脏做常规病理切片,观察反义锁核酸对小鼠脏器的影响.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SNK检验和Kruskal Wallis H检验. 结果注射锁核酸后,对HBsAg的表达均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单靶区S组,单靶区C组和双靶区SC组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36.6%、31.5%和54.9%;对HBV DNA的复制也有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4.0%,21.1%和35.8%.注射后1、3、5 d,HBsAg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4.4%、25.6%和31.3%;HBVDNA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1.0%、19.2%和24.1%;血清中白蛋白、ALT、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各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鼠肝细胞的HBsAg、HBcAg阳性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小鼠肝,肾脏组织学表现未见异常. 结论 HBV S/C基因位点反义锁核酸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冈鼠HBV复制和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双基因靶位优于单基因靶位.  相似文献   

17.
18.
全球有4亿多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HBV感染仍是造成终末期肝病(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最主要的原因[1-2].一旦形成慢性感染,人体便很难有效清除HBV.HBV在肝细胞内不断利用自身和宿主蛋白酶合成稳定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寄生于肝细胞核内,使得现有抗病毒药物难以根治HBV感染[3].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HBV复制与许多非免疫调控机制有关,如HBV利用自噬系统促进自身复制[4-5].表观遗传学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节机制也受到关注,其中的cccDNA甲基化、miRNA、组蛋白修饰均参与了HBV基因表达的调控[6-13].通过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学对HBV调控的机制,可能为揭示HBV感染慢性化原因、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靶点提供思路.以下,我们分别就miRNA、ccc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对HBV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