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家兔小腿三头肌亚部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潜  薛黔 《解剖学杂志》2003,26(4):377-380
目的:探讨家兔小腿三头肌的亚部划分及该肌的功能。方法: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肌构筑法;肌纤维分型法。结果:从肌内神经的走行进一步证实兔腓肠肌外侧头3个亚部的假设。肌构筑研究显示腓肠肌外侧头慢行时以远端的中间亚部活动为主,快行时有近端的内、外侧亚部更多参与。肌球蛋白ATPase分型研究表明腓肠肌外侧头的3个亚部和腓肠肌内侧头均以ⅡB型纤维居多,比目鱼肌以Ⅰ型纤维占绝对优势。结论:Sihler染色法划分骨骼肌亚部更直观、可靠;腓肠肌外侧头外侧亚部以产生力量,内侧亚部以发挥速度为主;腓肠肌内侧头主要是维持膝在静力和动力状态下的稳定性;比目鱼肌的功能在兔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小腿肌的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黔  李名扬 《解剖学杂志》1997,20(6):528-531
对16侧人小腿肌用肌构筑学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小腿前群肌的肌重超于小腿后群深层肌,但由于二者的构筑不同,小腿后群深层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是小腿前群肌的1.75倍,参与维持足弓和内、外翻足心的胫骨前,后肌和腓骨长,短肌的生理横面积达49.1cm^2。小腿肌多是羽肌,其中胫骨前、后肌属于环羽肌。根据肌构筑研究,认为羽肌是静力性功能和力量型设计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人三角肌各亚部的构筑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志义  李名扬 《解剖学报》1994,25(4):337-340
用固定的成年尸体研究了14例人三角肌各亚部的构筑特征。结果表明,人三角肌各亚部的构筑显不同,中亚部的生理横切面积最大(20.52cm^2),是前亚部的3.5倍,后亚部的5.2倍;而其肌纤维长度(5.55cm)及肌纤维长/肌长比率(0.37)均最小。前、后亚部的肌纤维为平行排列,无羽状角,中亚部为多羽状肌,羽状角平均为10.4°。我们认为,肌的构筑特征与肌的功能相适应,相对而言,三角肌中亚部倾向于  相似文献   

4.
人大腿肌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2侧人大腿肌的构筑研究表明,股四头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是臀大肌或腓肠肌的3倍,伸膝肌远较屈膝肌强大是人类骨骼肌的特征之一,Guo绳肌中,股二头肌长头和半膜肌提供主要肌力,股二头肌短头和半腱肌都是速度型肌,分别对前的力度和方向进行调节,内收肌群各肌的肌纤维长度,羽状角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适应于下肢以髋关节为中心的收,展运动,也表现为强化髋和膝的稳定性,本测定了大腿各肌在解剖方位下的肌节长。  相似文献   

5.
人咬肌的肌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侧人咬肌的肌构筑学研究表明,咬肌浅部为多羽肌,内部有3-5个与肌表面平行排列的腱板,肌纤维从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深部为带状肌,肌纤维并行排列几乎垂直下行,咬肌浅部明显重于深部,约为深部的2.5倍,生理横切面积约为深部的2倍,但生理横切面积/肌重比率却明显小于深部,浅,深两部各项构筑指数在左,右侧无显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咬肌浅,深两部均属于力量型肌,咬肌浅部在咀嗳活动及保持下颌位置中起主导作用,深部对下颌姿势位的维持和稳定颞下颌关节的正常位置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咬肌的肌生理和肌运动学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臀大肌的肌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臀大肌的功能并为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取成人尸体5具,用肌构筑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臀大肌的肌质量为(396.10±109.82)g,肌长(12.77±0.79)cm,肌表面积为(267.34±31.61)cm^2,肌纤维长(19.43±1.53)cm,生理横切面积为(19.32±5.26)cm^2。结论臀大肌具有力量型肌的构筑学特征,也具有增加运动幅度的能力或潜能。  相似文献   

7.
人肌腱袖肌群的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的目的是了解肌腱袖肌群的构筑特点,功能及其临床意义,对10侧人肌腱袖诸肌进行了构筑学研究,结果表明,冈上肌是环羽肌,其生理横切面积与肌重的比率显大于其余三肌(P<0.05),作推测冈上肌在人类是一块处于进化状态的上肢带肌,肩胛下肌是由5-7个羽构成的多羽肌,冈下肌与小圆肌为羽肌,以上三肌的生理横切面积之和比冈上肌和三角肌的生理横切面积之和更大,这充分说明人类肩关节运动中协同肌群的重要性,本讨论了肌腿袖肌群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前臂肌群的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甲醛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5具(10侧)前臂肌群的构筑学特性。结果表明:前臂肌均为羽肌和半羽肌,羽状角5.4°~16.3°之间。在腕屈伸肌系统中,腕的屈肌和伸肌的生理横切面积(CSA)分别为13.54cm2和14.82cm2,这表明腕的屈肌和仲肌的肌力配布相当。在指屈伸肌系统中,指的屈肌和伸肌的CSA分别为25.82cm2和7.68cm2,屈肌是伸肌的3倍多,表明手指的屈肌力量明显高于伸肌。根据构筑特性分析,前臂各肌肌纤维的肌节长度明显不同,范围在2.07~2.77um,其中屈肌的肌节长度平均为2.32um,伸肌的肌节长度平均为2.60um.伸肌明显高于屈肌,这提示伸肌的缩短速度和位移幅度明显比屈肌大。本文对肌构筑与肌功能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肘关节运动肌的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侧人肘关节运动肌的构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肱三头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是屈肘肌的1.9倍(41.56与21.69cm2),表明它比屈肘肌具有更大肌力。根据肌纤维长度的差异,肘屈肌的收缩速度应比肱三头肌快60%左右。由于肱三头肌的快缩纤维比例较大(60%),再加肘关节的杠杆装置,肱三头肌的伸肘速度应可与屈肌相匹配。旋前和旋后运动的肌力大致相等、旋前圆肌、旋后肌、肘肌和肱桡肌的生理横切面积合计达22.10cm2,比屈肘肌的肌力还大,我们认为它们对稳定肘关节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人类肘关节运动肌的进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股直肌肌构筑特征,肌梭的分布部位、范围及密度,进一步探讨股直肌的亚部划分,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股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用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股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直肌是由短肌纤维和肌内腱板构成的羽肌,肌质量(158.7±10.5)g,肌长(30.2±2.0)cm,肌纤维长(6.7±1.8)cm,羽状角17.1°±2.3°,肌节长(2.03±0.07)cm,生理横切面积(22.38±3.10)cm2;股直肌肌梭平均密度为19.38个/克.结论:股直肌的上部比其中、下部肌梭密度高;根据股直肌的肌构筑特征结合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一步证实股直肌可分为外上和内下两个亚部,可考虑进行亚部化取材用于肌移植.  相似文献   

11.
人三角肌亚部化,肌纤维型分布及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人三角肌的肌纤维起止、排列和神经支配特征,将该肌分为前、中、后3个亚部。用新鲜男性尸体标本16侧三角肌,按上述3个亚部的浅、深区分别取材,作恒冷箱冰冻横向切片,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检测各区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并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各区两型肌纤维的横切面积和直径。结果发现,肌中部的I型纤维比例明显高于前、后两部,各亚部深区的I型纤维比例均比浅区高,而左、右侧之间无差异。各亚部及浅、深区。Ⅰ、Ⅱ型肌纤维的直径都相似(57~6lμm),仅中部深区Ⅱ型纤维直径(52.9μm)较其他各区肌纤维明显细小;除中部深区外,右侧两型纤维的直径均比左侧稍大,但统计学分析左右侧差异不显著。作者认为,三角肌纤维型分布的肌内差异,与该肌功能的分化密切相关。中部深区的Ⅰ型纤维比例较高,Ⅱ型纤维直径较细,可能提示该区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肩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12.
人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脑内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卉  张为龙 《解剖学报》1993,24(1):12-16
  相似文献   

13.
家兔小腿三头肌肌亚部区分和运动终板分布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薛黔  李名扬 《解剖学杂志》1994,17(3):271-274
用家兔小腿三头肌做肌亚部区分和运动终板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腓肠外侧头可分为三个肌亚部,各肌亚部有一支一级神经支和一条运动终板带;腓肠肌内侧头和比目鱼肌无区分肌亚部的形态特征。作者认为,腓肠肌外侧头区分的肌亚部与运动终板的分具有相关性。用大体解剖法区分的肌亚部可通过肌运动终板的分布验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法和免疫电镜胶体金技术,对人心房肌细胞中的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酶)和心钠素进行了定位和定量研究。心钠素定位于心房特殊颗粒,数量较多,大小均一,直径0.20±0.05μm,分布于整个胞浆中,多聚集成群,尤以肌膜下和核极区较多见。而CMP酶存在于初级溶酶体中,溶酶体大小不一,直径0.30±0.19μm,显著大于心房特殊颗粒(P<0.001),一般在核极区成群分布,也单个散在于肌原纤维之间和肌膜下。常见心房特殊颗粒与初级溶酶体邻近,偶见二者相接触,少数心房特殊颗粒的单位膜上出现CMP酶反应产物。提示初级溶酶体可能参与前心房肽的转化和心钠素释放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虚拟中国人关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虚拟中国人(VCH)高精度建模的关键技术。方法 1.建立中国人体标准的评价体系,对“虚拟中国人”Ⅰ号及Ⅱ(VCHⅠ及VCHⅡ)进行标准化评定;完成尸体获取的法律程序;2.应用CT、MR和发泡包埋技术对VCHⅠ及VCHⅡ进行切削前预处理;3.用动脉灌注的方法对材料的动脉血管进行标记;4.用自行设计的冷冻工作间和切削设备对人体材料进行切削和图像采集。结果人体材料保持了正常形态,预切间距可达到0.1mm,最小切削间距可达到0.02mm,可对人体材料进行一次装夹连续切削。结论研究的结果在多个领域补充提高了现有的切削建模技术。  相似文献   

16.
人丘脑及其邻近结构毛细血管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用4例新生儿脑标本,双色动-静脉连续灌注,硝化棉包埋,制成500μm、100μm和30μm3种厚度交替的连续冠状切片。前者透明封片,后两者Nissl染色,用测微计测量毛细血管内径,图像分析仪测量毛细血管密度,全部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丘脑及其邻近结构的毛细血管密度差异十分显著。壳核、外侧膝状体细胞层、丘脑前核和底丘脑核的密度最高;丘脑背内侧核、腹外侧核、枕核、腹后外侧核、后外侧核、中央中核、内侧膝状体、腹前核和内髓板等居中;内囊和外侧膝状体纤维层的最低。在毛细血管直径方面,腹前核和内囊的最粗,壳核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层的最细。在已测量的同一结构中,毛细血管直径和密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干细胞因子(SCF)在发育中的体外培养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分布,探讨SCF在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经两次传代后,取培养2、4、8、16、24、48、72h的细胞行SC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SCF免疫阳性反应物存在于发育中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中,形成肌管后,细胞核呈强阳性反应。结论 SCF在发育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中有表达,它可能在骨骼肌的生理发育中起某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