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72例共80个颅内动脉瘤采用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47个(58.8%)动脉瘤致密栓塞,24个(30.0%)瘤颈残留,9个(11.3%)瘤体残留。手术发生相关并发症7例(9.7%),死亡2例。64例随访6~48个月,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功能缺损。38例42个动脉瘤术后6~24个月接受血管造影随访,稳定26个(61.9%),进一步栓塞5个(11.9%),再生长11个(26.2%),2个(4.8%)瘤体残留者复发需再次治疗。结论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可靠、有效手段,定期随访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探讨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巧、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34例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栓塞34例,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结果 36个动脉瘤致密栓塞29个动脉瘤,近致密栓塞4个动脉瘤,不全栓塞1个动脉瘤。术中破裂1例。随访3-9个月,26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达到日常生活部分自理。无死亡病例。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等优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对提高栓塞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杰明  陈建民  李子坚 《广东医学》2000,21(11):985-986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以往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夹闭为主,直接手术不能到达的部位或病情不允许手术者方采用栓塞治疗。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改进,操作者经验的提高,适应证日益广泛。现总结我科治疗的5例动脉瘤病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例,女3例。年龄41~54岁。均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Hunt和Hess分级为2~4级。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确诊。动脉瘤部位: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M1段)1例,多发性动脉瘤1例,分别位于同侧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认识,改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颅内动脉瘤。结果: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在进行弹簧圈填塞过程中破裂出血、死亡;另1例术前Hunts分级V级的患者,术后因严重脑血管痉挛死亡,其余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颅内动脉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成功栓塞183例188个动脉瘤,痊愈182例,死亡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电解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的数字减影造影(DSA)图片及随访中DSA的图片,并比较前后图像中动脉瘤填塞情况是否有变化,从而去评估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结果初次治疗结果:所有动脉瘤完全栓塞61个(68.6%),次完全栓塞26个(29.2%),不完全栓塞1个(1.1%),栓塞失败1个(1.1%),术后死亡3例;复查结果:完全栓塞69个(81.1%),近完全栓塞12个(14.2%),不全栓塞4个(4.7%),其中再通3个(3.5%),3个再通动脉瘤接受2次治疗。结论应用可电解铂金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的闭塞具有较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电解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6例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的数字减影造影(DSA)图片及随访中DSA的图片,并比较前后图像中动脉瘤填塞情况是否有变化,从而去评估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结果初次治疗结果:所有动脉瘤完全栓塞61个(68.6%),次完全栓塞26个(29.2%),不完全栓塞1个(1.1%),栓塞失败1个(1.1%),术后死亡3例;复查结果:完全栓塞69个(81.1%),近完全栓塞12个(14.2%),不全栓塞4个(4.7%),其中再通3个(3.5%),3个再通动脉瘤接受2次治疗。结论应用可电解铂金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的闭塞具有较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360)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11例,95%栓塞10例,90%栓塞2例,其中1例再出血死亡。术后随访未再出现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愈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在局麻或全麻及全身抗凝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随访1-16个月。结果22例共23个动脉瘤栓塞21例,其中16个100%栓塞(762%),4个90%栓塞(19.0%),1个50%栓塞(4.8%);1个伴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栓塞失败。死亡1例,余术后随访无SAH发生  相似文献   

10.
自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们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囊性动脉瘤 12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3 0~ 62岁 ,平均年龄 4 5 .5岁。急性期栓塞治疗 3例 ,其余 9例均在动脉瘤出血 7天后栓塞治疗。1.2 影像学资料  12例经DSA检查 ,均为囊性动脉瘤 ,均在前循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7个 ,前交通动脉瘤 3个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3个 ,其中 1例为 2个多发动脉瘤。动脉瘤腔最小 3× 5mm ,最大 8× 15mm ,动脉瘤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0个动脉瘤分别采用电解及水解可脱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20个动脉瘤中14个被100%闭塞,4个90%闭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3例在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痉挛。术后DSA随访11例,1例复发,1例弹簧圈轻度移位。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电解脱弹簧栓塞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经血管电解脱弹簧(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GDC分别采用“蚕茧”填塞技术和“蚕食”填塞技术,对81例84枚颅内动脉瘤腔栓塞,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63例,未破裂者18例。45例在术后3个月或6个月作随访脑血管造影。结果 74例77枚动脉瘤GDC栓塞成功,7例手术失败。77枚动脉瘤中,42例获完全闭塞,22例获大部闭塞,13例获部分闭塞。闭塞程度与动脉瘤腔大小、动  相似文献   

13.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93例颅内动脉瘤(共118个)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29例,Ⅲ级25例,Ⅳ级10例,Ⅴ级2例。80例行急诊栓塞,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04个(88.14%),闭塞达90%以上11个(9.32%),闭塞在90%以下3个(2.54%)。全组手术死亡3例(3.23%)。随访2~22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1例术后1.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经再次填塞后痊愈;1例(1.07%)重残,7例(7.53%)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余恢复良好。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可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破裂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应用新型的机械可脱弹簧圈(detachablecoilsystem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方法用DCS栓塞5例动脉瘤,其中2例巨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使用J型圈编织网篮,再以其他型号的弹簧圈填充动脉瘤腔,较小的动脉瘤使用相应型号的螺旋型弹簧圈。调整位置满意后,逆时针旋转推送导丝解脱弹簧圈。结果5例中2例完全栓塞,2例近全栓塞,DCS弹簧圈的推送和调整均安全有效,解脱速度快。一例巨大宽颈动脉瘤,因弹簧圈不能停留,而放弃DSC栓塞,改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DCS是一种新型动脉瘤栓塞材料,使动脉瘤栓塞的手术时间缩短。J型弹簧圈的盘绕方式独特,适用于巨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胜利  丁毅  贾德群  曹刘  唐超 《安徽医学》2009,30(5):530-532
目的探讨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16例动脉瘤破裂者,共17个脑动脉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技术,采用水解脱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了双导管技术、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结果17个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3个动脉瘤,近致密栓塞3个动脉瘤,不全栓塞1个动脉瘤。平均随访了3~9个月,平均5.5个月,无再发脑出血病例。14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达到Et常生活部分自理。结论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高,球囊及支架辅助是保证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行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对不同形式的颅内动脉瘤及不同病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1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起病3d内)采用显微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HHS)病情分级结合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其治疗结果,其中显微手术128例(HHS Ⅳ~Ⅴ级占30例),经血管内栓塞86例(HHS Ⅳ~Ⅴ级占17例).结果 98例HHS Ⅰ~Ⅲ级显微手术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76例,4分(轻度残疾)13例,3分(严重残疾)6例.2分(植物生存)2例,1分(死亡)1例;69例HHS Ⅰ~Ⅲ级血管内介入治疗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54例,4分9例,3分4例,2分1例,1分1例,两组HHS Ⅰ~Ⅲ级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HHS Ⅳ~Ⅴ级显微手术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8例,4分6例,3分8例,2分4例,1分4例;17例HHS Ⅳ~Ⅴ级血管内栓塞治疗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2例,4分2例,3分2例,2分4例,1分7例,两组HHS Ⅳ~Ⅴ级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HS Ⅰ~Ⅲ级动脉瘤患者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而Ⅳ~Ⅴ级动脉瘤患者倾向于显微手术治疗,部分患者联合应用两种方法效果更好,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