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能谱CT碘基图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 采用离体猪小肠制作出血模型,利用微注射器模拟0.5、0.4、0.3、0.2、0.1、0.05、0.025 ml/min七种流率活动性出血,分别行能谱GSI模式及常规MSCT扫描,分别延迟15 s及40 s采集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利用GSI重建平台获得能谱碘基图。观察记录并比较采用常规MSCT平扫+动脉期、平扫+门静脉期图像及能谱GSI模式平扫+动脉期、平扫+门静脉期碘基图发现对比剂渗出的阳性率;测量碘基图内含碘区的碘含量(IC)及CT衰减曲线斜率(K),比较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出血流率的相关性。结果 平扫+动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65.71%(23/35)、88.57%(31/35,χ2=5.185,P=0.023)。平扫+门静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88.57%(31/35)及100%(35/35,χ2=2.386,P=0.122)。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P=0.003)和K(P=0.006)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期值均明显高于动脉期。动脉期及门脉期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K均与出血流率呈正相关(动脉期r=0.968,P<0.001,r=0.965,P<0.001;门静脉期r=0.964,P<0.001,r=0.956,P=0.001)。结论 应用动脉期能谱CT碘基图可以提高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模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CT值不均匀度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值不均匀度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患者的CT图像,纳入169个肿瘤,分为透明细胞癌组(n=152)和乏血供肾细胞癌组(n=17)。测量CT值的标准差,同时测量皮髓质期和实质期肿瘤的CT值,及同层面正常肾脏皮质和腹主动脉的CT值并获得CT值比值参数: 皮髓质期肿瘤CT值/正常肾脏皮质CT值(TCOCM),皮髓质期肿瘤CT值/腹主动脉CT值(TAOCM),以及实质期肿瘤CT值/正常肾脏皮质CT值(TCON)、实质期肿瘤CT值/腹主动脉CT值(TAON)。对两组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髓质期透明细胞癌组的CT值标准差(29.60±9.57)高于乏血供肾细胞癌组(18.85±8.10;t=-4.46,P<0.001)。平扫和实质期两组肿瘤CT值标准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髓质期的CT值标准差与透明细胞癌的Fuhrman分级存在弱相关(r=-0.16,P=0.049)。透明细胞癌组的TCOCM、TAOCM、TCON、TAON均高于乏血供肾细胞癌(P均<0.05)。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皮髓质期的CT值标准差高,且CT值标准差可能与Fuhrman分级相关。CT值标准差可作为反映透明细胞癌皮髓质期不均匀强化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keV成像技术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 前瞻性选取体质量指数为25.15~34.91 kg/m2的90例患者,按照扫描方式和对比剂浓度分为能谱扫描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和常规扫描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对两组分别测量胆囊动脉、相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及竖脊肌CT值的标准差,计算胆囊动脉与竖脊肌间的CNR和SNR。对胆囊动脉行VR、MIP及CPR。由2名观察者分别独立评价两组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 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显示胆囊动脉的平均最佳keV值为(60.62±5.85)keV。A组胆囊动脉CT值、竖脊肌CT值均高于B组(P均<0.05),但两组CNR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804、0.773),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08)。结论 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可提供良好的胆囊动脉的图像质量,并可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6例f-AIP患者进行MSCT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的CT表现,并比较CT值。结果 f-AIP特征性CT表现包括均匀稍低密度灶(n=26)、门静脉期均匀强化(n=26)、鞘膜征(n=19)、胆总管下段狭窄及胰管狭窄(n=9)。f-AIP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60.21±6.03)HU、(87.13±6.06)HU,门静脉期的CT值高于动脉期(t=22.65,P<0.05)。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f-AIP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小型猪腹部大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3头健康小型猪行3种方案交叉重复CT扫描,每组方案扫描6次,碘总量均为600 mgI/kg体质量,A组:碘浓度2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918 mgI/s;B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2.5 ml/s,IDR 925 mgI/s;C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3.4 ml/s,IDR 1258 mgI/s。比较不同注射方案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及肝实质的强化峰值及达峰时间,对图像强化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达峰时间腹主动脉C组小于B组,下腔静脉C组小于A和B组(P均<0.05),门静脉主干、肝中静脉和肝实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峰值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主干和肝中静脉C组均大于A组和B组(P均<0.05),肝实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图像强化质量优于A组(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比剂IDR可影响猪腹部大血管强化峰值,碘总量一定时,肝实质强化模式不受对比剂碘浓度、注射流率及IDR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 门静脉期在肝硬化患者是否伴发肝癌的检查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门静脉期可以更好地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侵犯,为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因而,获取高质量的门静脉期图像并得到较高的肝实质-血管浓度差是门脉期检查的主要目标。然而,针对肝硬化患者扫描方法的探讨却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剂剂量和门脉期扫描时间的对比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期的合适检查方法。目的 探讨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对肝硬化患者门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A组)、大剂量常规扫描组(B组)和大剂量延迟扫描组(C组),每组20例;另选20名年龄相匹配的非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为1.5ml/kg体质量,B组、C组剂量为2.5ml/kg体质量,注射速度均为3.5ml/s,A、B组及对照组门脉期扫描时间为60s,C组70s。测量门静脉、肝实质及肝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42.16±15.25)HU、(168.29±14.63)HU、(151.42±11.96)HU 和(187.73±9.45)HU;肝实质CT值分别为(87.91±11.16)HU、(98.75 ± 10.86)HU、(93.43 ± 11.48)HU 和(109.20 ± 5.79)HU;肝静脉CT 值分别为(121.09±16.78)HU、(130.54±15.31)HU、(136.92±17.53)HU 和(160.55±14.27)HU。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静脉与肝实质之间的CT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B组门静脉密度高于A 组和C组(P均<0.05),B组肝实质密度高于A、C组,但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于A 组肝静脉CT 值显著增加,同时肝实质密度轻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 组及B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多期增强扫描应增大对比剂剂量,门脉期扫描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能谱CT不同能量成像条件下实验小型猪肝血管影像图像质量,以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和单能图像。方法 对9头小型猪均行常规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而后注入对比剂,应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对肝脏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5、50、70 s分别釆集能谱CT增强图像。测量各延迟时间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计算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获得上述差值的峰值,比较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及其差值,确定小型猪门静脉期及静脉期最佳延迟时间。以5 keV为间距,选取40~140 keV的21个单能图像,测量三期图像的SNR、CNR和噪声,确定三期实验小型猪的最佳单能量图像。2名医师在盲法下对重建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 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CT值、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延迟时间肝实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50 s,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70 s。在65 keV水平,三期图像SNR和CNR均较高,噪声较低。2名医师对三期重建图像的各项评分均≥3分,且均具有中等以上的一致性(Kappa=0.769、0.609、0.727)。结论 动脉期扫描后延迟50 s是能谱CT观察实验小型猪门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延迟70 s是观察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65 keV图像是观察实验小型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静脉期的最佳单能图像。  相似文献   

8.
双能量成像测量胃癌胃周脂肪组织碘含量判断浆膜受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双能量成像测量胃癌患者胃周脂肪组织碘含量判断浆膜受侵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胃癌患者的术前双源CT双能量扫描图像,测量并比较双能量动脉期、静脉期浆膜受侵(n=32)与未受侵(n=16)胃周脂肪组织碘含量,采用ROC曲线法评价其判断胃癌浆膜受侵的能力。结果 动脉期、静脉期浆膜受侵胃癌浆膜面脂肪组织碘含量均高于浆膜未受侵(动脉期:0.6 mg/ml vs 0,Z=-4.24,P<0.001;静脉期:0.70 mg/ml vs 0.30 mg/ml,Z=-4.29,P<0.001)。动脉期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7,碘含量界值为0.25 mg/ml时,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81.2%;静脉期AUC值为0.88,碘含量界值为0.45 mg/ml时,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1.2%。结论 应用双能量成像测量胃癌胃周脂肪组织碘含量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胃浆膜有无受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多模型迭代重建(ASIR-V)对"三低"(低对比剂用量、低辐射剂量、低管电压)CT门静脉成像(CTPV)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80例接受CT腹部增强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常规扫描,前置ASIR-V为0,管电压120 kV,对比剂用量450 mgI/kg体质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采用"三低"扫描,前置ASIR-V比例40%,管电压100 kV,对比剂用量350 mgI/kg体质量,分别采用FBP重建和10%~100% ASIR-V(间隔10%)重建。测量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门静脉右支CT值及SD值,计算SNR和CNR;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不同扫描和重建方法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的差异。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碘摄入量较A组分别减少55.47%和19.30%(P均<0.001)。12种重建图像上,门静脉主干、左支和右支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图像SD值随ASIR-V权重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SNR和CNR逐渐升高(P均<0.05);40%~100% ASIR-V门静脉重建图像SD值低于A组图像(120 kV-FBP),SNR和CNR均高于A组图像(120 kV-FBP,P均<0.05)。B组重建图像中,50%~100% ASIR-V门静脉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图像(120 kV-FBP,P均<0.05),其中80% ASIR-V重建图像主观评分最高。结论 "三低"CTPV中,后置ASIR-V重建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采用80% ASIR-V重建算法可获得最佳门静脉图像。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前门静脉系统栓子超声造影参数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CEUS参数成像在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移植术前门脉系统栓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CEUS检查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41例肝移植术前门脉系统栓子患者,观察造影剂灌注模式,并利用sonoliver CAP定量分析,以门静脉栓子与周围肝实质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成像构建。结果 门静脉瘤栓动脉期呈快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明显消退。门静脉瘤栓的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分别快于周围肝实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门静脉瘤栓的峰值强度高于周围肝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门静脉血栓三期均无造影剂灌注,各参数值均为0。结论 CEUS参数成像能直观反映门脉系统栓子与周围肝实质间灌注差异,鉴别栓子性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门静脉血流灌注量的改变对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所测肝弹性值的影响。方法 对3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空腹和进食标准餐后(可有效增加门静脉灌注量)定量测量门静脉灌注量及肝弹性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进食后门静脉灌注量均显著上升,平均幅度123.5%。进食前、后的平均肝弹性值分别为(2.30±0.28)kPa及(2.32±0.24)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54);门静脉灌注量与肝弹性值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0.15,P=0.42)。结论 正常人餐后肝脏门静脉灌注变化不会引起肝脏弹性值的变化,进食状态不影响MRE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在上腹部增强CT扫描中的价值。方法 将腹围<90 cm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50):管电压100 kV,ATCM,动、静脉期参考管电流250、230 mAs。对照组:管电压120 kV,ATCM,动、静脉期参考管电流为210、190 mAs。测量并对比两组图像噪声、肝脏和胰腺SNR、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CNR、腹主动脉CT值、腹主动脉SNR、腹主动脉-竖脊肌CNR、静脉期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 两组图像噪声、肝脏SNR、胰腺SNR、腹主动脉CT值、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主动脉SNR、腹主动脉-竖脊肌CNR、肝脏-竖脊肌CNR、胰腺-竖脊肌CNR、腹腔干三维分支评分及血管清晰度评分、轴位图像主观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管电压、ATCM上腹部增强CT扫描可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动脉血管显影程度,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CT征象与病理Fuhrman核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肾CCRCC的CT表现,包括肿块皮髓期最大CT值、衰减值(△P1、△P2、△P3)、最大直径、肿瘤假包膜及强化环,并与病理核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级别组(Fuhrman核分级Ⅰ~Ⅱ级)病灶皮髓期最大CT值显著高于高级别组(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t=3.214,P=0.002);低级别组CCRCC的衰减值△P2(皮髓期与排泄期)明显高于高级别组(t=3.363,P=0.001),而高、低级别组间△P1(皮髓期与实质期)、△P3(实质期与排泄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Ⅰ级与Ⅱ级病灶的皮髓期最大CT值、△P1、△P2、△P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高、低级别组的假包膜及强化环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35,P=0.026;χ2=6.727,P=0.009);各核分级病灶间假包膜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6);高级别组肿瘤最大直径明显高于低级别组(t=-2.363,P=0.022);假包膜、强化环不完整/无的病灶最大直径明显高于完整者(P均 <0.05).结论 肾CCRCC核分级越低,皮髓期强化越明显,衰退也越快;CCRCC核分级越高,肿瘤直径越大,假包膜、强化环的完整性也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自动协议选取能谱(ASIS)扫描模式联合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ASiR)技术降低腹部增强及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64例接受腹部增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ASIS扫描模式,应用30% ASiR和50% ASiR重建算法;对照组32例,采用120 kVp管电压,FBP重建。比较两组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比较70 keV+30% ASiR图像与对照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脏及胰腺噪声、竖脊肌噪声(SMN)、肝脏CNR、胰腺CNR;对55 keV+50% ASiR图像与对照组动脉期腹主动脉及各主要分支血管CNR及门静脉期门静脉CNR以及血管图像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CTDIvol、DLP较对照组下降23.68%、23.57%和25.59%、18.45%,对比剂注射总量试验组较对照组减少16.86%。70 keV+30% ASiR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脏、胰腺和竖脊肌的噪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55 keV+50% ASiR动脉期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的CN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静脉期门静脉的CNR和血管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ASIS扫描模式联合ASiR技术,70 keV+30% ASiR及55 keV+50% ASiR图像显示腹部脏器及腹部血管图像质量均优于传统120 kVp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流速对比剂、低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低管电压(80 kV)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3.3 ml/s,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5.0 ml/s,使用滤波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扫描结束后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腹部至小腿8个ROI及周围肌肉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图像噪声),计算CNR及S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碘注射量、血管CT值及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的CTDI和DLP分别为(3.57±0.64) mGy和(429.26±97.60)mGy·cm,对照组分别为(7.23±0.86)mGy、(918.15±173.53)mGy·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平均碘注射量为(22.49±2.03)g,对照组(33.48±2.9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实验组8个ROI的平均血管CT值和图像噪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NR、S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80 kV管电压、3.3 ml/s对比剂注射速率联合迭代算法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MRI征象,探讨MRI对PBC的诊断价值及其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PBC的45例患者(其中33例接受肝穿刺活检)的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例PBC的MRI征象:弥漫性肝大17例(17/45,37.78%);门静脉周围T2WI高信号影35例(35/45,77.78%);T2WI肝脏信号不均匀34例(34/45,75.56%);门静脉周围晕征34例(34/45,75.56%);腹部淋巴结增大39例(39/45,86.67%)。接受肝穿刺活检的33例PBC中,肝脏信号不均匀性分级与组织学分期存在明显正相关(r=0.703,P<0.001);晕征在组织学各期出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晕征分级与组织学分期呈正相关(r=0.687,P<0.001),其中Ⅰ期与Ⅱ期比较,晕征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841),Ⅱ期与Ⅲ期、Ⅲ期和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大淋巴结在组织学各期出现频率、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诊断PBC有重要价值,晕征及肝脏信号不均匀性有助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碘含量对比剂上腹部增强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接受上腹部增强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300 mgI/ml)、B组(管电压120 kVp、碘含量270 mgI/ml)、C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300 mgI/ml)及D组(管电压100 kVp、碘含量270 mgI/ml),各25例;均采用40%ASiR算法和FBP算法混合图像重建。测量并分析各组门静脉期图像相同部位CT值、CNR、图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按4分制对所得图像进行总体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组与A组比较,腹主动脉CT值、肝实质CT值、CNR腹主动脉、CNR肝实质、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D组CTDIvol分别为15.73±5.59、15.34±4.20、12.57±2.55、11.23±2.57,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4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45%、90.00%、90.48%、90.91%(P>0.05)。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100 kVp)结合低碘含量(270 mgI/ml)对比剂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所得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且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家兔正常肝脏CEUS两种大小ROI的定量参数。方法 将15只肝脏正常的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行CEUS检查,选择两种大小的ROI,得出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相应的定量参数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大小ROI所测得的定量参数中,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SIC、DPI、T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门静脉SIC、DPI、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实质区适合应用固定大小的ROI,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适合应用与血管截面积大小相同的ROI。  相似文献   

20.
CT测量儿童正常肾皮质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分析儿童正常肾脏CT图像,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肾皮质厚度的CT测量值的参考范围,为判断儿童肾脏形态异常提供对照标准。方法 连续选取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无肾脏疾病、无服用肾脏损害药物史的儿童204名,按年龄分为5组: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测量每侧肾脏肾门层面皮质、实质的厚度和肾脏径线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肾皮质厚度分别为(0.41±0.09)cm、(0.48±0.09)cm、(0.54±0.12)cm、(0.65±0.13)cm、(0.76±0.18)cm,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皮质厚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右侧:r=0.65,左侧:r=0.65,P均<0.05),肾皮质与肾实质厚度之比与年龄相关性最弱(右侧:r=0.19,左侧: r=0.16,P均<0.05)。结论 肾皮质厚度随年龄增加,肾皮质与肾实质厚度之比则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可作为监测儿童部分肾脏疾病发展、转归的重要CT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