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砾漠地带的黑热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新疆天山山麓的一些砾漠地(?)有黑热病散在发生,其流行病学特征为:1.疫灶局限在与山地衔接的砾漠地带;2,患者主要是10岁以内的儿童,成人偶可获得感染;3.发病季节集中在冬春两季;4.媒介为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犬未介入传播,推测当地的黑热病是野生动物源性疾病,但疫源动物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2.
新疆乌尔禾“凤城”,位于克拉玛依市北部,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地带,它位于穆库尔台谷地东部由砂、泥岩互为水平层次的构造台阶上。这是由于砂岩和泥岩胶结的程度不同以及泥岩有疏松的盐化表壳,在强劲的风蚀作用下,使砂岩、特别是泥岩风化剥蚀,形成了状如城堡、塔、柱、怪兽等的各种风蚀地貌。又由于暴雨产生的暴流冲刷地表,故侵蚀沟发达,在有些侵蚀沟的低洼处,有一定厚度的泥砂沉积,土表着生低矮的小灌木,在紧挨着植物的根部可见一些小动物的洞穴。1991年8月6~8日,在“凤城”北坡调查自岭。夜间以人饵诱捕和在洞口装置捕岭器…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消灭黑热病后的白蛉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中北部曾是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据疫情报告,1954年发病率为8.3/10万,经过全面的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此后,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媒介白蛉,多次抽查、考核,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的流行情况,我们于1997~1998年开展了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传播媒介白蛉进行调查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山东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建国初,全省平均发病率为350/10万,当时估计全省患病人数达18万,约占全国黑热病流行省、市、区病人总数的1/3。自1951年开始对黑热病进行全面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58年达到黑热病基本消灭的标准。随后,进一步清除传染源和扑灭白蛉,经多次抽查、考核证实,自1972年后我省未再发现新感染病人。为落实卫生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于2002年6月,在原黑热病高发地区泰安市郊区,开展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的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垂直分布及其与黑热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尼泊尔黑热病流行地区村民对该病及其防治措施的认识,更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本文作者在尼泊尔东部Morang地区的Titaria和Haraincha村庄开展了有关黑热病及其白蛉媒介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s,KAP)调  相似文献   

8.
亚历山大白蛉传播黑热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吐鲁番煤窑沟黑热病疫区内,亚历山大的白蛉数量大,亲人,叮咬杜氏利什曼病鼠后,前鞭毛体在蛉胃内大量繁殖并进入喙部。野外和人房内该种白蛉具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自然感染。传播试验使正常仓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从而首次证实亚历山大白蛉可作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并对煤窑沟疫区的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疆喀什绿洲地区白蛉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8年至1990年,我们在喀什绿洲地区进行了白蛉生态观察,发现中华白蛉长管亚种除大部分仍为家栖性外,有少部分野栖,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的坟地。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绿洲农业区内外均为野栖蛉种,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外的弃耕地、干河床、坟地、半荒漠、低山丘陵地带,但广泛侵人居民点,在靠近上述区域的居民点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占优势。在绿洲农业区内的居民点用药物喷洒防制白蛉,对野栖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用不大,对其在维持绿洲地区黑热病的传播作用及防制方法,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疆吐鲁番盆地海平面以下的白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吐鲁番盆地,位于吐鲁番、鄯善和托克逊三县境内,盆地在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 050km~2,其中艾丁湖的湖面低于海平面154m,仅次于-392m的中东的死海,为我国最低的盆地。盆地内气候极端干旱、高温和多风,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定量研究不同缺碘环境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图册和农村儿童智商常模(CRT-C2)测验判定7~14岁儿童智商(IQ).结果重、中、轻度碘缺乏病区儿童IQ均值分别为73.5,82.0和85.3,与病区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IQ≤69的比率分别为47.0%,20.8%和14.3%,与病区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新疆阿克苏地区不同缺碘环境对儿童智力发育有影响,今后应重点落实对孕妇和0~2岁儿童的补碘措施,预防因缺碘导致的儿童智力落后的出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果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新疆二种白蛉分类地位的校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存放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BMNH)的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地的有关白蛉标本 ,发现丁绍铎和何凯增 (196 2 )报道的“硕大白蛉”(P.major Annandale,1910 sensu Ting & Ho,196 2 )及杨赣源、熊光华(196 5 )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 major wui Yang & Xiong,196 5 )两者皆是斯氏白蛉 (P. smirnovi Perfiliew,194 1)的异名。丁、何的“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Ting & Ho,196 2 )应属于司蛉属 (Genus SergentomyiaFranca & Parrot,192 0 )司蛉亚属触角组 (antennata- group Theodor,195 8) ,兹重新命名为新疆司蛉 Sergentomyia(Sergen-tomyia) sinkiangensis (Ting & Ho,196 2 ) nom. nov.,并确定了选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面临的传播风险,为探讨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地区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疫情报告、哨点监测数据、专题调查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6~2012年阿克苏地区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有5个县(市)为艾滋病流行一类县,4个县是二类县;女性感染者逐年增多,男女比例逐渐缩小至1.2:1;感染者/患者以维吾尔族为主,占93.08%;以20~4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89.50%,5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增多,占7.07%;感染者职业分布广泛,以农牧民最多,占29.10%,其次为无业者,占23.90%;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结论新疆阿克苏地区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静脉吸毒传播尚未控制,配偶间传播、低档暗娼传播依然是本地区预防控制的难点,男男性行为人群同时存在同性和异性间传播的风险,母婴传播防控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6.
1979~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对该区黑热病疫区和非疫区的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黑热病仅在胡杨和红柳生长的荒漠林土(林灌草甸土)地带内流行,只有在这种景观地带才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分布并为优势种,认为荒漠林土地带有黑热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同这种土壤适合本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孳生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17.
1979~1982年在内蒙古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发现仅干旱荒漠地区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以及山丘地区的宁城县和喀喇沁旗有黑热病发生。在额济纳旗,该病连年持续不断,1972~1982年的年发病率波动在5/万~72/万之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冷延家等“新疆二种白蛉分类地位的校订”一文,作了认真的阅读,也查阅并核对了有关文献资料。在此有必要对新疆两种白蛉分类的地位进行商榷,以分清是非。1 关于标本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IPD)从未将白蛉标本送给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BMNH),而在冷氏“校订”一文中,对中国新疆的吴氏白岭和微小司蛉新疆亚种的标本注明存于BMNH源自IPD。冷氏自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观察的标本,是否源自中国,源自IPD?何时何人带至BMNH的?应予澄清,否则标本来源说不清,其它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 (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 (Phlebotomus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 ,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 ,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 ,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 ,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 (S.minutus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 ,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