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24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纷呈不同浓度的动态变化,溶栓未通组,GMP-140升高;溶栓再通组,则GMP-140降低,两组溶栓后6h、12h、24h血浆GMP-140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AMI后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浆GMP-140与AMI的血栓形成、溶解及再通密切相关,其在溶栓后的迅速下降可望作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方法:对61例AMI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予溶栓前及溶栓2h后同步记录18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成功组及失败组的QTd,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溶栓后再通41例,溶栓后未通20例。血管未通组其QTd较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再通组其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Td可作为评价AMI患者溶栓后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一项临床早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LPO和SOD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  祝金明 《急诊医学》1999,8(4):241-24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2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后氧自由基(OFR)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6、12、24h分别取血因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过氧化物睦化酶(SOD)、依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中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相似文献   

4.
周小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09-1711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27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再灌注治疗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 h、2~7d测量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再灌注治疗组QTd差异有显著性(P<0.01),PCI组与静脉溶检再通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静脉溶栓未通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动态变化评价其意义,方法:对发病6h内AMI患者48例进行溶栓治疗。测定患者溶栓前、溶栓后0.5、1、2、4、12、48h及1周血浆TNF-α、IL-6浓度。结果:36例再通,12例未通。溶栓前TNF-α、IL-6浓度都升高。溶栓后未通组TNF-α、IL-6均于48h达高峰。峰值都大于再通组。再通组TNF-α高峰不明显。IL-6于12h达峰后回落。结论:AMI患者血浆TNF-α、IL-6动态变化反映AMI炎性反应。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足以抵消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血管再通和未通者与未溶栓者血清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定量测定 93例 AMI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 ,以 >10 0 ng/ L作为阳性判定值。结果溶栓再通者 c Tn I峰值较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显著增高 (P<0 .0 5 ) ,且峰值增大 ,峰值时间提前 8小时 ,再通组 c Tn I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 (13 0± 3 8)小时 ,较未通者提前 60小时。结论溶栓后动态测定血清c Tn I浓度、峰值时间 ,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溶栓后血浆IL—8水平在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溶栓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杨平  柳林 《急诊医学》1998,7(6):379-38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影结构,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AM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0.
床旁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心动图动态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左室舒张功能 (LVDF)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 6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系列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指标包括 :舒张早晚期最大充盈速率比值 (VE/VA)及其时间流速积分比值 (ETVI/ATVI)和等容舒张时间 (IVRT )。结果 AMI患者IVRT均延长 ,前壁心肌梗死溶栓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VE/VA下降 ,前壁心肌梗死未溶栓组VE/VA正常。溶栓再通组第 3dIVRT、ETVI/ATVI明显改善 ,第 7d、3周末持续改善。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前壁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同期比较IVRT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患者急性期LVDF减退 ,溶栓再通后LVDF明显改善 ,但存在舒张顿抑。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价AMI后LVDF的变化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0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在冠心病监护病房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60%,4周住院病死率6.67%。结论:再通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早期溶栓治疗对合并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也有效,除2例发生轻微出血外,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护理的作用。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和观察。结果 35例患者中,27例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77%。结论在溶栓治疗中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35例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5例CPR后AMI患者(CPR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42例无CPRAMI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PR组发病至心脏停搏时间平均为(84.0±33.6)分钟,CPR时间(7.7±3.0)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93.6±48.8)分钟〔与对照组(163.1±69.2)分钟比较,P<0.001〕;冠脉再通率为74.3%(与对照组66.7%比较,P>0.05),CPR组无一例发生胸内出血,但有8例(2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1%比较,P<0.05)。结论:对CRP成功后无创AMI患者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适当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CPR后需注意预防机体应激性反应,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清肌红蛋白 (Mb)的变化 ,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早期、非侵入性判断冠脉再灌流的指标。方法 对 2 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和2 2例保守治疗的AMI患者治疗前后的 1h、2h、4h、8h、12h、14h、15h、18h和 2 4h的血清Mb进行测定 ,同时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比较再灌流组和未再灌流组血清Mb的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并同CK MB进行比较。结果 再灌流组血清Mb和CK MB的峰浓度分别为 6 19 5 9±198 5 5ng/ml和 15 7 10± 36 19u/L ,均显著高于未再灌流组 (487 31± 6 0 87ng/ml和 141 80± 2 2 18u/L) ;再灌流组较未再灌流组血清Mb达峰时间明显提前 (192min对 480min ,P <0 0 1) ,再灌流组血清Mb达峰时间显著早于血清CK MB达峰时间 (192min对 72 0min ,P <0 0 1) ,而且Mb的 2h出现率 (Mb2 /Mb0 )较未再灌流组也显著增高 (4 2 4对 2 12 ,P <0 0 1)。结论 血清Mb值早期上升、快速达峰是一种可靠、简便的非侵入性判断AMI再灌流治疗成功与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冠心病患者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变化以探讨建立新的PTCA专业护理模式。方法:将研究对象设置为健康人组45例、非手术组46例和手术组50例。血清皮质醇(Cor)、垂体泌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采用RIA法;过氧化脂质(LP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测定分别采用自动生化分析法。结果:(1)应激性激素变化,非手术组患者Cor和TSH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PRL水平略有升高,但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手术组术前三项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非手术组(P<0.01);手术组术后三项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组、非手术组及手术组术前(P<0.01)。(2)氧化应激指标变化,非手术组及手术组术前SOD和GPX两项抗氧化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LP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手术组术后SOD和GPX水平明显回升均高于非手术组和手术组术前(P<0.01),但仍明显低于健康人组(P<0.01),LPO水平也明显恢复几近健康人组水平(P<0.01),但低于非手术组及手术组术前(P<0.01)。结论:本文指标的测定为患者应激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对于建立新的PTCA专业护理模式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方法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 12 6例 ,配对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 6 3例 ) ,两组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尿激酶前 10~ 30 min或同时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5 0 m l,每日 1次 ,连用 7d。对照组仅用尿激酶及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再通分别为 4 8例 (76 .19% )和 4 0例 (6 3.4 9% ) ;住院期间死亡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12 .6 9% ) ;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 (12 .6 9% )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别为 16例(2 5 .39% )和 33例 (5 2 .38% )。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0 .0 5或 P<0 .0 1)。同时 ,治疗组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提高左室射血功能及减轻疼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抗 AM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可减少心肌耗氧量 ,减少心肌酶的释放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射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AMI患随机分为rt-PA组和UK组,分别应用rt-PA和UK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分别rt-PA组80.65%和UK组为51.85%,患在发病后6h内治疗,冠脉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91.18%和UK组67.86%,前明显高于后,两组比较均有显差异(P<0.01),5wk住院病死率分别为rt-PA组6.5%和UK组11.1%,结论:小剂量(50mg)rt-PA用于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h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并发症少,可降低闰 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变化规律,探讨cTnT对判断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37例,将其分为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于溶栓前和发病后间隔一定时间分别采血。同时检测CK、CK-MB、cTnT,并绘制曲线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再灌注组CK、CK-MB、cTnT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与未再灌注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AMI发病12小时(h)以内再灌注组的CK、CK-MB、cTnT浓度分别大于未再灌注组,尤以发病后10h,12h为著。cTnT峰值浓度的升高明显高于CK、CK-MB者。结论动态观察cTnT浓度曲线变化显示与CK、CK-MB浓度曲线变化相似,且更特异、更灵敏,可作为判断溶栓再灌注的又一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