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与肾功能及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为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并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肾功能、万古霉素剂量与谷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共纳入老年患者38例,共计110例次万古霉素谷浓度检测结果,谷浓度均值(20.41±8.85)mg/L,其中低于10 mg/L者10.0%,10~20 mg/L者40.9%,高于20 mg/L者49.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54.9%老年患者接受万古霉素初始剂量为1.0 g/d,对应谷浓度为(14.33±5.32)mg/L,接受1.5 g/d和2.0 g/d初始剂量的谷浓度相近,分别为(22.83±8.58)和(20.76±9.74)mg/L。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的老年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7.20~20.92 mg/L),GFR 30~59 ml/min的患者谷浓度升至(26.87±11.02)mg/L,GFR 15~29 ml/min者用药量减少,但谷浓度仍超标(24.58±8.69 mg/L)。结论该院多数应用万古霉素治疗的老年患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万古霉素1.0 g/d是比较稳妥的初始给药剂量,GFR60 m L/min的老年患者万古霉素剂量应酌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万古霉素治疗时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原因.方法 5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脓毒症患者,初始使用万古霉素2 g/d,分4次给药,5个半衰期后监测万古霉素谷、峰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万古霉素使用剂量,记录7d内万古霉素使用总剂量.检查记录使用万古霉素前及治疗7d后C反应蛋白(CRP)、最高体温,记录治疗7d中脑钠肽(BNP)、中心静脉压(CVP)、乳酸平均值.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万古霉素每日使用剂量.万古霉素治疗7d中根据48 h SCr增加超过26.4μmol/L确定为AKI,并分组为AKI组(n=28)和非AKI组(n=23),比较两组之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乳酸、CRP、BNP、CVP、当日最高体温的差异.结果 使用万古霉素5个半衰期后所有患者平均谷浓度(9.18 ±6.15) μg/ml,峰浓度(25.73 ±20.30) μg/ml,调整剂量5d后平均谷浓度(10.26±5.10)μg/ml,峰浓度(23.52±6.83) μg/ml.A组与B组之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CRP、BNP、CVP、乳酸、最高与最低体温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使用适当剂量万古霉素治疗脓毒血症时AKI的发生与否可能与感染控制效果及患者血容量是否充足有关.  相似文献   

3.
万古霉素被誉为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推荐的一线用药。因其治疗窗窄,重症患者需监测药物浓度以指导临床安全用药。传统上基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治疗药物监测已被临床广泛接受。2009年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指南建议,对于重症患者目标谷浓度为15~20 mg/L。近十余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该治疗浓度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不一。2020年更新指南提出,肾损伤风险最小、最准确且最佳的给药方法是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指导给药剂量和监测,提倡个体化目标AUC/最低抑菌浓度(MIC)比值为400~600 mg/(h·L)。由此可见目前就万古霉素临床监测指标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就万古霉素治疗重症感染过程中进行治疗浓度监测的手段及策略进行综述,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药物毒性。  相似文献   

4.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血药浓度与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指导万古霉素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 RS )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中的合理用药。方法在有指征应用万古霉素的M RS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中进行该药药物浓度监测。留取血样时间为万古霉素给药至少4个剂量后,在给药前30 min内采血送检谷浓度,给药结束后30 min至1 h内采血送检峰浓度,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同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为3.22-50.79 mg/L ,谷浓度<5 mg/L者3例,5-<10 mg/L者11例,10-15 mg/L者3例,>15 mg/L者8例;峰浓度为13.57-60.47 mg/L ,峰浓度<25 mg/L者14例,25-40 mg/L者7例,>40 mg/L者4例。感染患者临床好转率为80.0%(20/25);细菌清除率为87.5%(21/24)。13例患者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其治疗好转率为92.3%(12/13)。4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制定的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方案用于治疗M RS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提高治愈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我国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血浆谷浓度水平,以及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对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全国6家综合性医院入组的416例CML患者进行伊马替尼治疗后血浆谷浓度检测,评价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患者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的相关性以及与剂量、疗效的关系.结果 ①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患者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均无明显相关性.②中位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为1271( 109 ~4329) μg/L.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伊马替尼服用剂量有关,服用剂量<400 mg/d、400 mg/d和>400 mg/d组在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分别为(969±585)、(1341±595)和(1740±748)μg/L(P <0.01).③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与未获得CCyR患者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分别为(1337±571) μg/L和(1354±689)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5).④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部分患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结论 我国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大;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与其获得CCy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增加伊马替尼剂量能提高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于部分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万古霉素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完善万古霉素谷浓度检查的患者进行筛选,对入组的59例患者按谷浓度水平分为3组:A组,谷浓度水平< 10 mg/L;B组,谷浓度水平在10~15mg/L;C组,谷浓度水平>15 mg/L.回顾性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三组间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在院病死率的差异,同时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分析3组间用药时长、住院时长及显效时间的差异.结果 3组间临床有效率(依次为55.6%、33.3%、51.7%)及细菌清除率(依次为38.9%、25%、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院病死率(依次为44.4%、25%、27.6%)却随谷浓度水平增加而降低(P<0.05).此外,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随着谷浓度水平的增高,用药时长(d)[依次为(14.90±6.44)、(18.75±7.23)、(17.93±9.42)]及住院时长(d)[依次为(33.70±18.17)、(79±45.53)、(66.20±52.48)]增加,显效时间(d)[依次为(4.82±2.62)、(3.75±0.50)、(4.07±3.20)]略有缩短,但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万古霉素不同谷浓度水平时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不变,但提高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能降低在院病死率,同时患者的经济负担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7.
分析1994—2006年13年间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的谷浓度结果,按以下标准判定结果:<10mg/L(未达到满意的治疗浓度);≥10~<20mg/L(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浓度);≥20~<60mg/L(治疗严重金葡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的有效浓度);≥60mg/L(产生毒性的血药浓度)。结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并保证患者安全,2020年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ASHP)、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儿童感染性疾病学会(PIDS)和感染病药师学会(SIDP)更新修订了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共识指南。该共识指南发表于Clin Infect Dis, 2020, 71(6):1361-1364,是对2009版共识指南的修订,基于近期的临床研究数据推荐万古霉素治疗严重MRSA感染时,AUC/MIC应维持400~600(假设肉汤微量稀释法万古霉素MIC=1 mg/L),增加了血液透析、肾脏替代治疗、肥胖患者的推荐项,并首次推荐了儿童患者的万古霉素给药和监测。由于数据均是来源于严重MRSA感染患者,在应用此指南时应结合临床并注意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患者延长美罗培南静脉输注时间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10例CVVH患者给予美罗培南500 mg静脉输注,输注时间3h,6h给药1次.第4次开始给药前即刻(0 h)及给药后0.25、0.5、1、1.5、2、3、4、5、6h(下一次给药前即刻)留取血液标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 CVVH患者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至3h的药物峰浓度(Cmax)达(25.05±5.64)mg/L,至6h达谷浓度(Cmin)为(13.03± 3.01)mg/L,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为(118.42±26.78)mg· h-1· L-1,药物清除半衰期(T1/2)为(3.74±0.55)h,药物平均滞留时间(MRT)为(4.99±0.84)h,药物表观分布容积(Vd)为(22.85±9.85)L,药物清除率(CL)为(4.49±1.32)L/h.10例患者血药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T>MIC)均达到100%(MIC 8 mg/L).结论 CVVH患者应用美罗培南500 mg,6h给药1次,延长输注时间至3h,可达到满意的药效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p-ATG)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方法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纳入接受p-ATG联合环孢素A(CsA)免疫抑制治疗的SAA患者,p-ATG剂量为20 mg·kg^(-1)·d^(-1),持续12 h静脉给药,连续5 d。应用三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p-ATG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拟合,计算相关参数并绘制药物代谢曲线。随访记录不良事件并评估治疗后6个月血液学反应。结果入组16例接受p-ATG治疗的SAA患者,女8例,男8例,中位年龄22(12~49)岁,中位体重62.5(37.5~82.0)kg。其中14例可进行p-ATG药代动力学评价。p-ATG在体内分布为二室模型,平均药物浓度峰值时间(T_(max))为(5.786±2.486)d,平均峰浓度(C_(max))为(616±452)mg/L,平均半衰期(T1/2)为(10.479±8.242)d。平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为(5.807±3.236)mg/L·d。14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8例获得血液学反应,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AUC(0-t)分别为(7.50±3.26)mg/L·d对(4.50±2.18)mg/L·d,C_(max)分别为(627±476)mg/L对(584±382)mg/L。结论连续5 d输注后p-ATG血药浓度达峰值,后缓慢下降,半衰期10.479 d,用药后60 d体内检测到残存药物浓度。尚不能得出药物代谢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郭伟  向进  王莉莉  管桦  张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33-3935
目的:探讨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对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0例颅内葡萄菌感染患者,腰穿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10mL+万古霉素,1次/d;剂量从5、10、15、20、25、30、35mg逐日递增,疗程7d。同时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全身用药,8h1次;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前观察指标升高,治疗2~3d后逐渐下降,第6~7d颅内压降低、体温、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恢复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治疗前、后对比各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无并发症,操作简便,是临床治疗颅内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治疗血药浓度的特点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监测血液病患者(n=101)和非血液病患者(n=203)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JPKD计算万古霉素的清除率(CL)和表观分布容积(V_d),比较两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等药动学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和肾功能亢进(ARC)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血液病组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血液病组[(9.89±5.12)mg/L比(11.79±5.70)mg/L,P=0.001],CL显著高于非血液病组[(6.07±2.16)L/h比(5.14±1.98)L/h,P0.001],两组间V_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血液病患者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或ARC可导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其中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有68.42%血药浓度未达标(10 mg/L),伴发ARC者有74.00%血药浓度未达标。结论伴发中性粒细胞缺乏或ARC可能是导致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推荐实施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以促进此类患者万古霉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探讨肾功能亢进(augmented renal clearance,ARC)对儿童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等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并分析稳态谷浓度与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相关性,旨在优化ARC儿童患者万古霉素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2~18岁静脉应用万古霉素住院患者,根据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ARC组和非ARC组。应用贝叶斯反馈法计算个体谷浓度预测值,运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中国儿童群体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对两组患儿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及给药剂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236例患者236个稳态谷浓度值,ARC发生率为46.6%。ARC组和非ARC组患儿性别、血清肌酐、胱抑素C、eGFR、手术、合并脓毒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初始给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C组患儿药物清除率及消除速率高于非ARC组(P0.05),稳态谷浓度、消除半衰期、AUC低于非ARC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与AUC呈正相关关系:ARC组(r=0.754,P0.001),非ARC组(r=0.867,P0.001)。ARC组AUC400 h·mg/L所对应的谷浓度阈值为6.8 mg/L,非ARC组为8.7 mg/L。结论 ARC显著影响儿童万古霉素药动学过程,与非ARC组患儿相比,ARC组患儿谷浓度降低,清除率增加,消除速率加快,消除半衰期缩短,AUC降低。为促进个体化治疗,建议根据不同的肾功能状态基于AUC指导监测和优化儿童万古霉素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尼洛替尼(NIL)血清谷浓度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服用NIL剂量将其分为A组(44例),600-800 mg/d;B组(10例),400mg/d。通过液相色谱-单联质谱法分析服用不同剂量NIL治疗的CML-CP患者的血清药物谷浓度,探讨其与患者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54例患者中位NIL血清药物谷浓度为1.71(0.52-5.93)μg/ml,其中A组和B组NIL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2.09±1.21μg/ml和0.94±0.27μg/ml,A组非常显著高于B组(P=0.001)。A组中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主要分子学缓解(MMR)者24例,未达MMR者20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70±0.75μg/ml和2.03±0.82μg/ml(P=0.154)。发生Ⅲ-Ⅳ级重度不良反应患者13例,0-Ⅱ级轻度不良反应患者31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3.09±1.76μg/ml和1.76±0.68μg/ml(P=0.018)。B组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MMR者4例,未达MMR者6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15±0.27μg/ml和0.83±0.24μg/ml(P=0.051)。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MMR比率在A组、B组分别为24/44(54.5%)和4/10(40%),(P=0.494);但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在A组、B组分别为13/44(29.5%)、0/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CML患者NIL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与患者服药剂量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低剂量服用NIL治疗可维持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为肺结核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并明确血药浓度监测在结核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涂阳耐药肺结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分别每日接受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400mg、600mg、800mg、1000mg,治疗7天,在服药后2、6小时分别取血浆样本测定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00mg/d左氧氟沙星血药峰浓度(Cmax)的中位数是7.463μg/ml,仅有33%的患者达到治疗浓度范围;600mg/d左氧氟沙星Cmax的中位数是9.463 μg/ml,有65%患者达到治疗浓度范围;800mg/d左氧氟沙星Cmax的中位数是12.463μg/ml,达到治疗浓度范围为97%;1000mg/d左氧氟沙星Cmax的中位数是14.6μg/ml,达到治疗浓度范围为100%.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目前常规应用左氧氟沙星400mg/d剂量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加强抗结核药血药浓度监测对结核病患者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空军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 lat 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20例,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每6h交替封管,同时全身应用万古霉素.结果 20例CRBSI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CRBSI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5% 比19.6%,χ2>2=4.73,P<0.05);经过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20例CRBSI患者中14例有效,有效率为70%,5例拔管,拔管率25%,1例死亡;有效病例的血红蛋白[(96.5±19.2)g/L比(92.2 ±22.1)g/L,t=2.4,P<0.05]、血白蛋白[(35.6±3.8)g/L比(32.7±4.2)g/L,t=2.3,P<0.05]水平高于无效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可以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CRBSI的拔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用伊马替尼(IM)治疗期间的血浆谷浓度、骨髓细胞内浓度、骨髓细胞hOCT1和ABCB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CML慢性期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中位年龄39.5 (6~76)岁.IM中位剂量为400( 200~800) mg/d,中位疗程24(3~90)个月.有28例患者在检测血药浓度的同时检测其骨髓细胞内IM浓度,36例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骨髓细胞hOCT1及ABCB1基因mRNA的表达,IM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检测范围为2~10 000 μg/L,采用免疫比浊法同时检测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GP)水平.按疗效分为主要分子遗传学缓解(MMR)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组、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R)组及耐药组.结果 80例患者IM血浆谷浓度为(1274.1±559.1)(109.0~3400.0)μg/L.其中59例(73.8%)患者IM剂量为400 mg/d,其血浆谷浓度为(1252.0±569.5)(109.0~3400.0)μg/L,包括37例(62.7%)浓度≥1000 μg/L,9例(15.3%)浓度≥800~1000 μg/L.MMR组IM血药谷浓度为(1533.9±634.1)μg/L,高于PCyR组[(812.8±480.3)μg/L]及耐药组[( 875.2±243.1)μg/L](P值均<0.05);CCyR组[(1288.4±498.2)μg/L]高于PCyR组(P=0.027);MMR组与CCy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CCyR组患者骨髓细胞内中位IM浓度[12.6(2.4~90.4)μg/L]高于耐药组[6.6(2.6~111.0)μg/L]和PCyR组[2.7(2.4~4.7)μg/L](P =0.013).CCyR组患者骨髓细胞hOCT1基因mRNA的中位相对表达水平[25.9(0.7~123.9)×10-5]高于耐药组[7.8(2.5~33.5)×10-5]和PCyR组[4.2(1.4~11.9)×10-5](P=0.036).耐药组患者骨髓细胞ABCB1基因mRNA相对中位表达水平[136.7(15.0-604.9)×10-5]高于CCyR组[129.1(12.9 ~783.3) ×10-5]和PCyR组[34.4(2.2~108.2)×10-5](P=0.013).IM血浆谷浓度与剂量及AG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和0.346,P值分别为0.000和0.002);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不同疗程之间IM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检测CML患者IM血浆谷浓度和骨髓细胞内谷浓度水平有助于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同时检测血清AGP和骨髓细胞hOCT1和ABCB1基因mRNA表达水平有助于理解疗效与IM浓度之间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血药浓度他克莫司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服用他克莫司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随访3个月,观察药物疗效,比较患者给药剂量及血药浓度,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完全缓解76例(84.4%),部分缓解9例(10.0%),无效5例(5.6%);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无效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05±0.01)mg/(kg·d)、(0.06±0.01)mg/(kg·d)、(0.07±0.02)mg/(kg·d),血药浓度为(8.44±3.25)ng/m L、(5.92±1.53)ng/m L、(3.34±0.86)ng/m L;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不同血药浓度他克莫司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有影响,临床上应将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控制在5.19~11.69 ng/m L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至少已发现13株携带vanA基因的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该基因被认为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现在,又发现携带vanG基因的B组链球菌。1例82岁女性患者因骨关节感染继发了无乳链球菌(B组链球菌)脓毒血症,万古霉素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 mg/L(青霉素G的MIC为0.06 mg/L),但该患者近期无万古霉素暴露史。在其伤口里还发现了甲氧西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血清地高辛浓度关键因素,为老年人患者提供更安全、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3年12月到2015年4月495例老年患者的血清地高辛浓度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地高辛血药浓度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服用剂量等因素之间关系。结果在495例老年患者中,地高辛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0.5~2.0 mg/ml之间,占68.69%,出现中毒症状仅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2.0 ng/ml时,占20.80%,出现中毒症状46例。地高辛血药浓度越高,中毒比率也明显升高。随着患者年龄增高,地高辛血药浓度也逐渐增高。高地高辛药物浓度在0.5 ng/ml和2.0 ng/ml的年龄分布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女性比男性地高辛血药浓度要高(1.32±0.56 mg/ml比1.21±0.97 mg/ml),但不同性别地高辛血药浓度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剂量方面临床研究发现,高、中、低剂量组地高辛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2.43±1.12 mg/ml、1.54±0.75 mg/ml和0.86±0.43 mg/ml。血药浓度是随着服用的药物剂量而增加的。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对于大多数患者,地高辛药物服用剂量应不大于0.15 mg/d,而女性地高辛服药量应该适当减少。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关键因素,为老年人患者提供更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