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一家系4例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情况。先证者为左侧颈静脉球体瘤伴左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亲妹妹为右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堂妹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右侧颈静脉球体瘤,先证者堂哥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左侧颈静脉球体瘤。4例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行颈部超声、CT或CT血管造影(CTA)、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例术前行血管栓塞。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均无肢体偏瘫或死亡病例。随访24~29个月,无复发。术后半年堂哥声嘶消失,堂妹声嘶无明显好转。术后1年堂妹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颞骨CT示右侧颈静脉球体瘤。结论:颈部超声、CT、CTA、MRI及DSA是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指导治疗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进行血管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术中使用显微镜可提高术野清晰度,避免大血管及神经损伤,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球体瘤属于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组。1941年Guild首先报告在人类的颞骨切片中于颈静脉球壁内或其附近有一细小结构,其组织学类似颈动脉体,由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或前毛细血管间以上皮细胞所组成,特名之为颈静脉球体(glomus jugularis)或颈静脉体(jugular body)。Guild氏曾检查44人双耳的颞骨切片,发现球体248个,其中1/2位于颈静脉球顶部外膜上,沿着Jacobson神经及Arnold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性,手术要点。方法:单纯颈动脉体瘤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颈静脉球体瘤及同侧同时患有颈动脉体瘤者,一律采用大“S”形切口,显露颈静脉孔和岩尖的颞下进路。结果: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瘤体均彻底切除且完好保留了颈内动脉。5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3例肿瘤切除彻底,2例有意姑息切除瘤体,经1~3年随访,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化学感受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手术进路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18例患者术前均行神经耳科、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部位、扩展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即耳内入路6例;耳后入路4例;侧颅底入路、颞下窝入路5例;经颞枕颈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4例。结果:18例中,14例肿瘤全切除均满意,其中2例术后3年复发;4例部分切除术后残留瘤体放疗后1年复查无变化。随访2~6年,复查纯音测听:6例听力恢复平均24dB,12例听力与术前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CT、MRI复查结果:12例患者的术腔为软组织填塞,未见肿瘤复发;2例术后3年出现患耳耳鸣,经CT和MRI检查见乳突腔有瘤组织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2年随访未见复发;4例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的患者,经术后放疗后2年复查CT、MRI,结果与放疗前瘤体的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术治疗是颈静脉球体治疗的有效手段,根据肿瘤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可以确保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前肿瘤局部选择性血管栓塞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对于残留组织可用放疗控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迷走神经嗜铬细胞瘤是少见的肿瘤,它在球体瘤的发病率中排第三位,次于颈动脉体瘤及颈静脉球体瘤。约占头颈部嗜铬细胞瘤的5%,该肿瘤难以与颈动脉体瘤和迷走神经鞘瘤鉴别。它起源于迷走神经内的或紧邻迷走神经的散在的嗜铬体,位于颈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它有明显的女性倾向,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颈部肿块。当有迷走神经麻痹如出现声带.麻痹或吞咽困难时,诊断该病比较容易,然而当缺乏这些症状时,术前诊断往往困难,特别是由于肿瘤血管丰富,经血管造影易误诊为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生长于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并将此二动脉…  相似文献   

6.
球体瘤术前选择性血管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增加了肿瘤完全切除的可能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风险。为探讨单独应用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对治疗球体瘤的意义,1992—2000年间对17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其中11例为颈鼓室球体瘤,4例为颈动脉球体瘤,1例为迷走球体瘤,他们大多因为全身情况差而不能接受手术或放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74例颞骨球瘤外科手术经验。指出近年来由于CT的采用和改进,以及面神经移位手术的开展促使球体瘤的手术有所进展。认为要使手术取得预期的疗效,必须对肿瘤进行精确的定位。作者将球体瘤分为以下四型:A型:肿瘤限于中耳腔。B型:限于鼓室、乳突区,但未破坏骨壁。C型:C_1肿瘤破坏颈静脉孔及颈静脉球,并累及颈动脉垂直部骨管;C_2肿瘤破坏颞骨迷路下部,并侵犯颈动脉垂直部骨管;C_3肿瘤累及迷路下和岩尖部以及颈动脉骨管的水平部。D型:D_1肿瘤侵及颅内,直径小于2cm,可经颞下窝一期手术切除;D_2肿瘤在颅内,直径大于2cm,需要耳科及神经外科二期手术;D_3肿瘤侵入颅内,已不能手术。作者对A、B型肿瘤采用鼓室  相似文献   

8.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约占头颈肿瘤的0.6%,主要包含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体瘤和迷走神经副节瘤。临床中迷走神经副节瘤很少见。我科于2014年2月收治1例迷走神经副节瘤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放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和一些良性肿瘤极有价值的辅助治疗手段。由于其应用简便,颞骨的放疗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神经耳科学的一些良性肿瘤。如脑膜瘤、神经鞘膜瘤和颈静脉球体瘤。但迄今为止,对颞骨放疗的远期后遗症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放疗最危险的并发症可能是诱发肿瘤,虽然发生在颞骨的机率很低,但诱发的肿瘤常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致命性。该文报道了5例放疗后导致的颞骨恶性肿瘤。例1男性,42岁。在诊断为左侧听神经瘤后17年发现颞骨肿瘤,初次诊断明确后即行次全切除术,术后给予5Gy6周的放疗量。次年的第二次手术因术中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侵犯颈静脉球的侧颅底肿瘤术中的静脉窦回流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7例侵犯颈静脉球的侧颅底肿瘤,其中颈静脉球体瘤5例;侵犯颈静脉球的颞骨鳞癌1例;后颅窝脑膜瘤1例。手术方式采用颞下窝入路,以填塞法或者结扎法控制乙状窦,于颈部结扎颈内静脉。切开颈静脉球,填塞汇入的静脉窦开口,并连同受累静脉壁一起切除肿瘤。结果颈静脉球内静脉窦汇入关系如下:单口汇入4例;双口汇入者2例;数个小口汇入者1例。颈静脉球体瘤完整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后组颅神经麻痹者1例;中耳癌1例完整切除;脑膜瘤1例完整切除。结论了解颈静脉球及邻近血管腔的静脉窦回流关系,并予以填塞,对于侵犯颈静脉球的侧颅底肿瘤手术切除和出血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的原发肿瘤是非常罕见的,其中绝大多数是面神经鞘膜瘤,可以出现在有鞘膜包绕的面神经任何部位。临床上,颞骨内的面神经瘤容易误诊为颈静脉球体瘤。较报告1例颞骨内外面神经瘤,临床上和颈静脉球体瘤很相似。  相似文献   

12.
颈静脉球体瘤(附1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手术效果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复习1985~1995年10例颈静脉球体瘤手术病历,其中6例肿瘤直径〉5cm。结果:肿瘤均能满意地予以完整的切除,平均手术时间6h,平均失血量800ml,随访1~5年无复发,其中7例术后3年复查均正常。结论:现代影像学及显微手术的进步,使得完整切除大型颈静脉球体瘤成为可能,手术成功的着急在于认真的术前检查及准备,术中细致的止血措施及精心的术扣护理  相似文献   

13.
球体瘤又名非嗜铬细胞瘤,病理特点之一是成串的肿瘤细胞散布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中,有家族遗传性,遗传性球体瘤的特征是多中心发病,占30%以上。头颈部球体瘤包括颈动脉体瘤、鼓室或颈静脉球体瘤及迷走神经体瘤。肿瘤生长缓慢,死亡率低,但可包绕邻近的血管、神经及向颅内侵犯。手术难度较大,易损伤血管和神经。早在75年以前就有人认为外科治疗的后果比它的自然病程更差,因此,  相似文献   

14.
联合进路手术切除巨大颈静脉球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颈静脉球体瘤手术进路及治疗经验。方法:6例巨大颈静脉球体瘤,4例经三种不同联合进路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前行DSA检查及选择性血管栓塞术,1例术后残灶接受了辅助性放射治疗。结果:4例手术患者中,1例于术后4年因脑溢血死亡,但MRI及CT复查肿瘤未见复发;1例于术后4个复发;1例部分切除术后残灶于放疗后6个月复查无变化。结论:巨大颈静脉球体瘤联合进路术式有利完全切除肿瘤,而术前配合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报告鼓室球体瘤2例,均以乳突术后流脓、出血性肿块和耳鸣、耳聋就诊。鼓室球体瘤常首先出现耳部症状,而颈静脉球体瘤常首先出现脑神经病征。x线检查最有诊断价值,除常规照片外,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鉴别诊断上有定性定位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肿瘤广泛者用放疗和手术的联合疗法,高电压放疗是有前途的。术中出血和残留是治疗难点。鼓室球体瘤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球体瘤术前选择性血管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增加了肿瘤完全切除的可能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风险。为探讨单独应用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对治疗球体瘤的意义,1992~2000年间对17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其中11例为颈鼓室球体瘤,4例为颈动脉球体瘤,1例为迷走球体瘤,他们大多因为全身情况差而不能接受手术或放疗。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并进行了详细的耳鼻咽喉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显示选择性血管栓塞只能作为术前的辅助治疗,而单独应用并无治疗作用。选择性血管栓塞对球体瘤的治疗作用@许为青…  相似文献   

17.
1952年 Capp 考虑到颈静脉体瘤的手术死亡率高,曾断言放疗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1967年 Rosenwasser 指出早期颈静脉体瘤应首选外科手术,但病变范围过份广泛者,则放疗为最佳治疗方案。尽管颈静脉体瘤对放射线并不敏感,但它能使血管硬化,瘤体缩小。组织切片显示结缔基质变性,小血管呈现明显血管内膜炎,从而管腔随之阻塞。作者自1964~1985年共治疗颈静脉体瘤25例,分成二组;第1组1964至1975计16例,其中11例行放射治疗,随访五年预后良好,有3例随访已20年之久,仅1例复发;第2组1975至1985年9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外科治疗及人造血管在颈动脉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年10月-2006年3月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颈动脉造影证实。其中6例表现为无症状性颈部包块,1例还合并有声嘶、饮水呛咳。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并行动脉分流人造血管颈动脉血管重建术,1例行单纯放射治疗。结果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术后无死亡和偏瘫发生。1例ShamblinⅢ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伸舌偏斜,对侧上肢肌力下降为四级,该例病变范围广,术中对肿瘤周围神经剥离、牵拉明显,随访1年后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其余5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伤。全部手术病例颈部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2年未见复发。1例单纯放疗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进一步生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无创检查和颈动脉造影术是颈动脉体瘤早期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外科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肿瘤与动脉的密切关系来决定,颈动脉切除后根据术中情况可利用人造血管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9.
咽旁间隙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常与颈部大血管、脑神经、颅底有密切连系,手术死亡率为13~66%,即使在手术成功者中,尚有30%患者可因结扎颈动脉而有严重脑血管紊乱、可致残废。作者们通过对62例(女35,男27;16~67岁)患者的手术经验,探讨了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与颈动脉、脑神经的关系,及手术范围等。42例(67%)于术前曾获确诊。术后病理诊断如下:化学感受器瘤29,神经鞘瘤23,神经纤维瘤7,交感神经胚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神经节瘤各1根据临床、血管造影、术中发现和组织学检查等,发现21例肿瘤源起自颈动脉体,16例起自迷走神经节或干,10例累及交感神经颈上节及支,  相似文献   

20.
颞骨肿瘤     
作者分析梅氏医疗中心1952年1月至1971年12月209例外耳道、中耳恶性肿瘤与化学感受器瘤。化学感受器瘤99例,占47%;是病人总数的0.0086%。女性66例;男性33例。左侧52例;右侧47例。平均随访9.5年。病人年龄50—59岁为多。确诊时平均年龄50.4岁。颞骨化学感受器瘤可分为颈静脉球体瘤(81例)及鼓室球体瘤(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