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效治疗且发病趋势正逐步上升,这严重影响了部分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AD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临床使用和检验,反复修订,正逐步向简单易行又有较高敏感和特异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就AD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进行复习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寻找并去除诱发加重因素.不要用力搔抓及摩擦皮肤.注意饮食及消化功能情况,不吃患者对之敏感的食物.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劳累等.  相似文献   

3.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湿疹、Besnier痒疹,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本人或家族中有明显异位性特点。异位性一词为Coca及Cooke于1925年所倡议,其含义为:①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的家族性倾向;②对异种蛋白质过敏;⑤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值升高;④血液中酸性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4.
曾凡钦  王晓琳 《广东医学》2003,24(9):905-907
特应性皮炎 (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瘙痒性皮肤病 ,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完全清楚 ,所以仍缺乏根治性的特效疗法。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AD的经典药物 ,无论是系统用药还是局部用药 ,都有易于复发和副作用多等问题存在 ,患者依从性差 ,临床医师也较为困扰 ,所以寻求新的免疫疗法及其他方法联合或替代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现就近年来AD治疗领域的总体现状及新进展作简要论述。1 一般治疗1 1 疾病教育 AD是一种严重困扰患者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慢性疾病 ,临床医生应使患者对本病持有正…  相似文献   

5.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易复发性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表明菌群失调参与该病发病,本文即从肠道及皮肤菌群失调两方面出发,探讨二者变化与其关系,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有显著瘙痒的炎症性皮肤病,往往急慢性混合存在,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成人发病较儿童有一定的区别,其病因构成、发病特征、治疗方式等都值得关注,本文就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特应性皮炎因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复杂,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恰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特异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8例A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用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对照组(23例)用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SCORAD评分[1]、有效X2检验,两组差异 均有显著性.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A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瑞强 《广东医学》2003,24(9):913-914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的皮肤湿疹样改变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把发生在婴幼儿时期者称之为“胎疮”、“奶癣” ;儿童和成人期发病者归属于“湿疮”、“四弯风”、“血风疮”的范畴。现将近年特应性皮炎中医研究进展论述如下。1 病因病机研究  目前中医大多认为特应性皮炎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耐 ,脾虚不足 ,外加感受风、湿、热诸邪 ,相搏于皮肤而发病[1,2 ] 。一般初起和急性发作者多以风湿热困阻为主 ,病久和缓解期多为脾虚湿恋或阴虚血燥。亦有医家认为特应性皮炎发病除脾虚之外 ,与母体遗热于胎儿和后天饮食失调 ,造成食…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诊治特应性皮炎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与遗传相关、免疫异常,具有湿疹样损害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伴高IgE、哮喘等,亦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AD是一种"现代病",由于环境污染及花粉和饮食等的改变,发病不断增多.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能肯定,有难治疗、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组胺、抗炎治疗或用免疫调节剂和局部外用皮质激素制剂等治疗.皮质激素全身用药只能作暂时控制,长期使用有较大副作用.局部长期外用激素制剂可引起皮肤萎缩、血管扩张、多毛、色素沉着等副作用.抗组胺药不能防止复发,且使用较长时间易出现耐药.西医疗法多属对症治疗,见效快,但复发率高;中药治疗疗效佳,预防复发有一定优势;中西医结合诊治AD,可取长补短,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多由先天禀赋不耐,或后天调摄不当而致脾虚湿蕴,复感风、湿、热邪合而发病。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中医药辨证内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显著,且凭借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西北医学教育》2016,(3):491-493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当前,由于其诊断标准在我国皮肤科医生中普及率低,导致大量AD患者被漏诊。该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皮肤科临床教学中的教材、教学大纲、皮肤科试卷,以及临床实习的多个环节设计不合理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AD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多于儿童期发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介绍了AD的患病率,影响因素,对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该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吴玉清 《右江医学》2008,36(4):475-476
特应性皮炎(AD),原称异位性皮炎,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世界发病率在儿童为10%~20%,成人为1%~3%,好发于过敏性体质的婴幼儿及青少年。临床上以瘙痒、典型的皮疹与分布及慢性病程为特征,因其病因不明及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缺乏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采用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AD,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致病机制不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受多种内外源因素影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且发病呈上升趋势,从而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AD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简华慧 《右江医学》2004,32(2):164-166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始发于婴幼儿,在儿童时期常表现出呼吸道过敏症状,约70 %的患者有过敏性家族史[1] 。近年来,A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最近的资料表明其发病率已接近2 0 % [2 ] ,因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效治疗且发病率高、危害较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A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简述如下。一、AD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各种内因(基因异常改变等)和外因(感染、变应原等)作用于机体中免疫细胞(包括固定于皮肤中免疫细胞和其它动态进入皮肤的非固定免疫细胞) ,引起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AD)是儿童一种常见皮肤病. 国外报道患病率为10%~15%[1] ,但成人中约1%~2%也可受累. 目前该病病因不明,有人认为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与其发病密切相关[2] ,AD通常与食物过敏有相关性,对食物过敏且伴有严重AD者发病率达30%左右[3]. 本文从AD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等角度对AD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郭庆  唐增奇 《广东医学》2003,24(9):910-911
特应性皮炎 (atopic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到目前为止 ,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等相关。近年来 ,各种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或定植与AD发病成为研究热点。细菌感染的种类较多 ,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 ,金葡菌 )感染倍受关注。本文就金葡菌感染与AD的相关性、金葡菌超抗原在AD发病中的作用、AD抗菌治疗等简述如下。1 金葡菌感染与AD的相关性1 1 金葡菌在AD皮损处定植 葡萄球菌是体表正常菌群之一 ,分为凝固酶阳性和凝固酶阴性两大类。正常…  相似文献   

19.
肖德奇  袁定芬 《河北医学》2013,19(4):610-613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名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本病通常始发于婴幼儿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特征性表现,常伴有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物共振治疗法系统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21例患者采用生物共振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据病人情况采用不同治疗和脱敏程序;25例患者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等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结果:生物共振治疗方法的治疗组痊愈病人中半年内无复发人数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生物共振治疗法系统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远期效果好于抗组胺药等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