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炎引起肝动脉假性动脉瘤非常罕见。本文对这类假性动脉瘤进行了首例报道。1例64岁妇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部的剧烈疼痛。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来自V ater乳头。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显示出胆囊内的回声病变呈搏动波形。增强CT发现扩张的胆囊内有一3cm的假性动脉瘤。血管造影术显示溢出物源于右侧肝动脉。急诊对患者行选择性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用不锈钢微钢圈进行动脉栓塞,使假性动脉瘤完全闭塞,行胆囊伴肝外胆管的切除以及R oux-en-Y术胆管重建。切除的胆囊肉眼可见含有血凝块和多发的胆固醇结石,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胆囊黏膜上有大…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芮兴无  王文辉 《当代医学》2010,16(17):273-276
目的探讨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破裂出血急诊栓塞治疗的方法、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对6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后,将导管超选择插至载瘤动脉,选用弹簧圈、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栓塞。结果全部6例经肝动脉造影后明确显示假性动脉瘤,5例位于肝右动脉,肝左动脉1例,肝固有动脉1例。经介入栓塞治疗后载瘤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显影消失,随访3-36月出血无复发。未见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对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肝内异位胆囊甚为少见,笔者最近遇到一例报道如下。 女性,60岁,畏寒发热二个月,全身皮肤黄染一周入院,30年前曾有“胆囊炎”病史。查体:肝肋下1cm,剑突下6cm,质中,表面光滑。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109.4umol/L,直接胆红素88.9umol/L,总蛋白73g/L,白蛋白21g/L,GPT<25u。B超检查:肝内胆管扩张伴多发性结石,胆囊显示不满意。术前诊断:阻塞性黄疸,肝内胆管结石,慢性胆囊炎,肝癌?手术发现:腹腔内  相似文献   

4.
胆总管下段属肝外胆管的隐蔽部分 ,该部位的结石特别是胆总管出口部结石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其值得注意的地方。我院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手术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中属胆总管下段结石 76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76例中男 2 9例 ,女 4 7例。年龄 2 6~ 78岁 ,平均 4 5 .6岁。症状 :单纯右上腹痛 3例 ,发热并腹痛 5 3例 ,夏科三联征(腹痛、畏寒高热、黄疸 ) 18例 ,四联征 (腹痛、畏寒高热、黄疸、休克 ) 2例。确诊方式 :B超确诊 4 6例 ,胆道造影确诊 14例 ,CT确诊 12例 ,未作任何检查经急诊剖腹探查确诊 4例。 76例中 ,并发胆囊…  相似文献   

5.
刘全新  孙立新 《北京医学》2001,23(6):372-372
患者,男,50岁.因阵发性右上腹绞痛15天,伴寒战、高热,无黄疸,于2000年8月1日住院.5年前有黄疸病史,经治疗好转.查体:右上腹及剑突下轻压痛,Murphy征(+).血象:WBC 18.3×109/L,Hb 140g/L.GGT 444U/L,AKP 9.10μmol* s-1/L,TBil 8.94μmol/L,DBil 4.50μmol/L.尿常规:Bil() UBG(+).B超:胆囊7.0cm×3.0cm,壁毛糙.肝外胆管直径3.5cm,下端可见结石影.择期手术.术中见胆囊颈部与胃前壁小弯侧致密粘连,切开胆囊底部,见少量泥沙样结石,胆囊颈与胃前壁形成内瘘,瘘口直径0.8cm,剪断内瘘,修补胃瘘口,逆行切除胆囊.探查胆总管直径约4.0 cm,末端堵塞,取出大量泥沙样结石及数块黑结石,直径0.5~3.0cm.造影无结石残留并置T管引流,术后2周拔管,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以YYNW院201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位于肝门处15例、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别为7例和5例、同时侵犯肝内胆管及肝门(混合型)5例;5例未显示胆管内肿块性病灶,27例门脉期和中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10例轻度强化,17例明显强化,使延迟扫描病灶密度降低,病灶边界显示清楚,无边缘强化或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芮兴无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46-147
目的探讨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造影诊断与栓塞治疗的方法、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4月至2010年10月间进行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的7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所有病例经肝动脉造影明确假性动脉瘤部位后,将导管超选择插至载瘤动脉,选用弹簧圈、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栓塞。结果 7例经肝动脉造影后明确显示为假性动脉瘤,6例位于肝右动脉,1例位于肝固有动脉。经介入栓塞治疗后载瘤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显影消失。随访3~36月无复发,未见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动脉栓塞治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单纯胆囊切除术后黄疸原因及风险因素.方法 对20例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病例进行原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梗阻性黄疸主要有胆总管残留结石、胆囊壶腹部压迫胆总管、肿瘤及医源性损伤等引起;非梗阻性黄疸主要有胆管炎引起.急诊手术未能详细检查,胆囊内泥砂样结石、胆囊管粗短,未先结扎胆囊管逆行胆囊切除,术前胰管扩张等是导致胆管结石残留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单纯胆囊手术必须重视胆总管情况,必要时术中造影或胆道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经纤维十二指肠镜插管作肝、胆、胰管造影,对多种疾病具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而临床上用于胆道疾病又最为广泛。本文就十二指肠镜在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作一扼要介绍。(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一般认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阻塞性黄疸的病例,作ERCP 所得的胆管图象较口服胆囊造影或静脉胆道造影更为清晰,并能显示肝内胆管及胆管末端,有助于明确这些部位的病变性质,及结石的数目、大小、分布和胆管狭窄情况。ERCP 虽然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但由于设备要求较高和操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女,49岁。患者常感右上腹隐痛不适,伴食少、乏力、倦怠4年余。无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史。B 超检查报告为: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内多发细小结石。静脉胆道造影未显示出胆囊影,肝外胆管无明显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在诊断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 (RPC)中的意义 ;方法 :在十二指肠镜下将造影导管插入胆管后注入造影剂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 ;结果 :在 1 32例次ERCP检查中 ,5 8例 ( 47 5 % )经ERCP诊断为RPC ,其中 ,43例 ( 74 1 % )伴有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最好发于左肝内胆管。伴有胆囊结石及胆管狭窄的病人分别为 1 0例( 1 7 2 % )及 5例 ( 8 6 % )。但因部分病人胆管狭窄梗阻 ,肝内胆管显影不满意 ,实际比例可能略高于此 ;结论 :ERCP可以全面地展现出胆管系统形态学上的异常表现 ,准确定位结石 ,鉴别易于RPC混淆的疾病 ,在RPC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49岁。上腹不适5日,皮肤巩膜黄染伴畏寒发热3日入院。曾行口服胆囊造影未显影。B超:肝外胆管结石。过去无胆病史。查体:急性病容,精神萎靡,轻度脱水。心肺阴性。上腹丰满,深压痛,无包块,肝脾未扪及。Hb139g/L,WBC8×10~9/L,S0.80,N0.20。GPT215卡门单位,II20U,HBsAg(-)。ERCP提示左右肝曾扩张,胆总管不粗,胆囊颈部结石1枚。经输液抗感染,观察2日,黄疸加重,II升为60U,体温39.5℃。急症剖腹,见肝脏明显淤胆,胆总管直径0.8cm,胆囊约5cm×5cm×3cm,梨状,壁厚,被大网膜包裹,内充满白色脓液。胆囊颈内有1.5cm×1.5cm×1.5cm桑椹状结石嵌顿;压迫近肝门处的肝总管前壁,有1.5cm×0.6cm缺血坏死区与周围粘连较重。该坏死区的上部及肝内胆管普遍扩张。取出结石后,肝总管内涌出脓性胆汁约150ml。行胆囊切除,经肝总管坏死孔置T形管于胆管内引出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石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胆石症患者分别进行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记录患者结石类别,计算其检出率。结果 100例患者经CT检测有30例单纯性胆囊结石,18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16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20例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共检出结石84例,检出率为84.0%;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测出32例单纯性胆囊结石,17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21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25例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共检出95例,检出率为95.0%,CT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两组对比显示有显著差异性(P0.05)。CT检查的15例单纯性胆囊结石和9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分析对胆囊结石数目、形态、位置等信息可进行确认;CT显示3例为单纯性胆囊结石,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显示为合并性结石。结论 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石症都有较好的诊断结果,但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结石的具体信息包括对结石的显示效果都明显优于CT,两者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胆石症发病率居高不下。我院于1991年7月~2001年12月治疗胆石症21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16例,女1304例,男女比例1:1.6。年龄13岁~92岁,平均40.6岁。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畏寒、发热、黄疸等病史,经术前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术中探查等检查确诊。1.2 结石分布 本组中单纯胆囊结石114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45例,单纯胆总管结石387例,左肝内胆管结石11例,右肝内胆管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左肝内胆管结石17例,左右肝内胆管结石10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以YYNW院201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位于肝门处15例、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别为7例和5例、同时侵犯肝内胆管及肝门(混合型)5例;5例未显示胆管内肿块性病灶,27例门脉期和中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10例轻度强化,17例明显强化,使延迟扫描病灶密度降低,病灶边界显示清楚,无边缘强化或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  相似文献   

17.
陈圣开  何世举  李映 《重庆医学》2008,37(21):2459-2461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残余结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方法 对该院1997年6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术前无肝内胆管结石而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残余结石的55例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急诊19例(34.5%),择期手术36例(65.5%);OC 20例(36.4%),OC 加作胆道探查30例(54.5%),LC 5例(9.1%);术中造影14例(25.5%),术中未造影41例(74.5%).结果 残余结石在急诊与平诊的各种胆囊切除方式中均可发生,有术前术中缺乏高质量影像学检查或检查有缺陷、局部解剖不清、手术操作困难、术者经验不足或盲目自信以及多因素重叠等原因,但绝大多数可预防.55例残余结石分别经B超,T管造影、ERCP或MRCP检查确诊,并分别经EST拉网取石、胆道镜取石、再次开腹手术治愈.结论 针对残余结石的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将残余结石发生率降到低位,且根据残余结石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结果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1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并联合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20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50例患者均取石成功,出现术后胆漏2例,经积极抗感染,充分引流术后8~10 d胆漏停止;术后胆管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肝右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明显肝功能损害的并发症。T管引流术后12~14 d经造影检查,46例无残留结石,4例有肝内胆道残余结石(8.0%);术后3~6个月再经T管造影并经T管胆道镜取石术。术后随访6~24个月,B超或CT检查均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术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刘苏健  郭伟  尹太  贾鑫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3):3096-3096
患者男,64岁,2007年10月23日主因突发右下腹痛、腰痛13 h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外院急诊CT血管造影(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左髂总动脉瘤,右髂总动脉瘤破裂,合并右髂动静脉瘘.入院查体:血压90/51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尚清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肝内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86~ 2 0 0 0年 ,14 5例肝内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用B超、PTC、ERCP、CT、术中胆道造影确诊。采用联合手术 ,包括超声碎石镜、纤维胆道镜和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经肝门 (包括肝方叶切除 )途径切开肝总管、左右Ⅰ、Ⅱ级肝管狭窄段 ,狭窄胆管整形 ,自体带蒂胆囊瓣、肝圆韧带修复治疗。结果 :14 5例肝内胆管结石全部清除 ,高位胆管狭窄解除 ,并保留了胆总管正常生理通道和胆管末端括约肌的功能。术后无胆管炎症状出现。结论 :超声碎石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自体带蒂胆囊瓣、肝圆韧带修复高位胆管狭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