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踝臂指数(ABI)、趾臂指数(TBI)诊断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T2DM2型DM患者88例进行ABI、TBI及下肢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ABI≤0.9的62例,经超声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对于ABI〉0.9的患者通过加测TBI,并与下肢动脉超声对照,也检出了部分患者血管病变。其中0.91.3的3例血管病变的阳性率达100%。结论彩超、ABI结合TBI检测,可为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目前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3.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意义,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超声检测特征、与踝臂指数检测(ankle arm index, ABI)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就诊的30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测量内中膜厚度,并且分析病变特点、及超声检测与ABI检测结果的比较观察。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示动脉内中膜增厚,局部斑块形态多样,血流改变,与ABI异常一致性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下肢动脉硬化组动脉中层厚度(media thickness) MT〉1.0mm的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可显示病变特征,早期发现MT增高的患者,与ABI的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趾臂指数(T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6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ABI、TBI测定,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病史,根据ABI、TBI、超声检查和临床资料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I、TBI值越低,下肢血管超声显示病变程度越重;超声对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远远高于ABI,P〈0.01;T2DM中,ABI和TBI在年龄、病程、有无高血压、血脂异常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I,TBI及血管超声检查均能较好地反映DM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临床价值;T2DM患者的ABI、TBI受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评价并比较不同踝肱指数(ABI)值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情况。方法:测量140例共280支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的ABI。根据ABI值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ABI组(179支血管,0.9≤ABI≤1.3)、低ABI组(71支血管,ABI〈0.9)、高ABI组(30支血管,ABI〉1.3)。应用血管超声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计算和比较各组下肢动脉有斑块与无斑块的百分比。结果:正常ABI组下肢动脉中有斑块与无斑块的分别为92支(51.4%)与87支(48.6%),低ABI组下肢动脉中有斑块和无斑块的分别为70支(98.6%)与1支(1.4%),高ABI组下肢动脉中有斑块和无斑块的分别为12支(40.0%)与18支(60.0%)。正常ABI组和高ABI组下肢动脉的斑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但均明显低于低ABI组(P〈0.05)。结论:在ABI正常和增高的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比例也较高,评价下肢动脉病变应将ABI与血管超声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下肢动脉彩超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ABI、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根据四格表法分析ABI及下肢动脉彩超诊断PAD及PAD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分别计算ABI检测PAD及PAD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下肢动脉彩超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高于ABI(P0.05)。PAD早期ABI敏感性低,特异性高。PAD动脉狭窄或闭塞时,ABI敏感性明显升高,特异性仍较高。结论 ABI是一种简单、实用及无创的评价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超声检查仍是2型糖尿病患者PAD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与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并采用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对其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A、B、C、D四组,比较四组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踝臂指数(Ankle arm index,ABI)、治愈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四组患者的基线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ABI值为(0.86±0.12)、B组为(0.69±0.08)、C组为(0.54±0.09)、D组为(0.42±0.07),四组间ABI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122,P=0.000<0.05),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B组为96.83%,C组为92.86%,D组为10.71%,四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总有效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存在明显异常,且与病情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超声检测分组可以对患者治疗预后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9.
金莹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2):284-286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疾病。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疾病外,下肢动脉疾病已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多项指南将包含下肢动脉疾病在内的周围动脉疾病定义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血脂异常和血压控制的治疗目标等同于冠心病患者。已有研究表明,识别下肢动脉疾病并给予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1]。本文对下肢动脉疾病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在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142例,分为2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组)85例,B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57例。A组和B组所有病例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10mg/d)、福辛普利钠(10mg/d)、西洛他唑(200mg/d)、拜阿司匹林(100mg/d),连续用药至少12个月。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测ABI。【结果】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ABI〈0.90。B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AB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O.05)。A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BI是早期诊断老年下肢外周动脉病的无创检查方法,应成为治疗中的常规检查以评估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踝肱指数(ABI)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A组),并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无下肢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5例(B组)及同期行健康体检志愿者43例作为健康对照(C组),观察三组间生化指标、发病及病程情况,并对三组ABI检测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A、B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小板等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ABI低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BI的检查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以及预防坏疽有重要的临床应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探讨研究冠心病与下肢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诊断仪对临床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1例(观察组)和非冠心病患者87例(对照组)进行检测,观察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下肢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中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任意节段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来预测冠心病,敏感性为78.21%,特异性为81.61%,阳性检测率为83.15%,阴性预测率为76.34%。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下肢血管动脉硬化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适于无症状人群的筛查,可为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LEA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7~12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20例,按有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将患者分为两组,LEAD组(66例)和非LEAD组(54例),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25(OH)D_3,比较两组间指标的差异,并分析LEAD的影响因素。结果 LEAD组与非LEAD组相比,有较大的年龄、较长的糖尿病病程、较高的吸烟率、SBP、HbA1c、LDL-C和CRP,而25(OH)D_3水平明显降低(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HbA1c及25(OH)D_3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LEAD患病危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低25(OH)D_3水平与LEA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方法对45例经临床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使用16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将获得的图像送到工作站后处理;对所有图像进行MIP、VR及SSD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检查;对图像进行分段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为5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3例,股腘动脉型16例,小腿动脉型6例,广泛型18例,侧支循环建立13例。病变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所有患者在行CTA结束后24~48 h内行DSA检查;在膝上大动脉(腘动脉及以上血管)病变中,CTA与DSA对病变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χ2=2.381,P=0.304);在膝下小动脉(胫前动脉发出点及以下血管)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9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并可作出合适分型,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造影和超声引导下的下肢静脉曲张射频闭合治疗技术的细节和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于造影和超声联合引导下采用Olympus Celon RFiTT®行射频闭合治疗的临床资料、技术细节及近期治疗效果。结果: 37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术中辐射剂量 1.78~10.12 mGy(平均6.56 mGy),照射时间61~448 s(平均161 s)。术后3个月随访,37例患者的症状均减轻,复查超声大隐静脉射频治疗段闭合率100%,无皮肤灼伤、皮下淤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Olympus Celon RFiTT®射频治疗系统,采用两次定点射频+一次往复运动射频治疗方法的近期效果较好。联合静脉造影和超声引导下的大隐静脉射频治疗不但创伤小、恢复快,还具有定位准确、效果确切、避免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49-51+55+封三
目的统计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患病率,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AD)的相关性,确定是否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指标。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56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检查。根据ABI检测结果分为PAD组(ABI≤0.9)和非PAD组(ABI0.9),每组各56例,分析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特点。结果 568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病变患病率为9.9%,性别、年龄与纤维蛋白原无明显相关性,ABI与纤维蛋白原明显相关(P=0.00),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到敏感度71.4%,特异度80.4%,最佳切点2.69 g/L。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当血浆纤维蛋白原2.69 g/L时,提示下肢血管病变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导丝顺行开通失败,同期采用经小腿远端胫后、足背动脉逆行穿刺引导导丝逆行开通闭塞段动脉,然后对病变段进行球囊扩张.术中经胫后动脉穿刺5例,经足背动脉2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的成功率、闭塞段病变的逆行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踝/肱指数(ABI).结果 本组7例患者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均获成功,其闭塞段腘动脉及胫前或胫后动脉均获逆行开通,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缓解,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ABI由术前的(0.32±0.13)升至(0.7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复发.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如常规顺行开通失败,可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逆行开通技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应用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107例(113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术前的(0.39±0.20)提高至(0.89±0.22)(t=13.216,P<0.001)。保肢率89.4%(101/113),截肢率10.6%(12/113);病程≤48h接受取栓手术的95例患者中有7例截肢,病程>48h接受取栓手术的12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1,P<0.001)。30d病死率4.7%(5/107)。结论: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取栓有利于提高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下肢ASO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54例,均采用256层CT行下肢CTA检查,其中A组采用常规注射扫描方案,B组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第一期盐水20 mL,流速45 mL/s;第二期对比剂30 mL,流速45 mL/s;第三期对比剂70 mL,流速 3 mL/s;第四期盐水20 mL,流速30 mL/s;四期连续无间断注射)。所得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CTA图像质量。由不同资深放射科医师阅片并得出一致诊断结果,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对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B组CTA图像对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节段数显影不良率低于A组(000% vs1481%、185% vs1481%),静脉显影率185%低于A组1481%(均P<005)。B组CTA图像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分支、血管边缘显影评分均高于A组(P<005)。参照DSA结果,B组CTA图像对下肢血管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符合率9444%(51/54)高于A组8148%(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诊断ASO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A组(9773%vs8222%、9630%vs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能提高下肢CTA显影效果,减少显影不良和静脉显影干扰,提高下肢CTA图像质量和ASO诊断效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