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8-2010年产气肠杆菌分离株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住院患者各类标本分离到的产气肠杆菌,进行标本分布和耐药性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3年内共分离出产气肠杆菌570株,主要来源于痰334株,占58.6%、尿液121株,占21.2%和血液32株,占5.6%,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220株,占38.6%、ICU 174株,占30.5%和神经外科42株,占7.4%;药敏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酯及头孢呋辛钠耐药率均>50.0%,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产气肠杆菌多为多药耐药,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延缓产气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产气肠杆菌在临床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3年临床分离的138株产气肠杆菌,用K-B法检测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结果 菌株分离最多的临床科室是ICU、烧伤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和肝胆外科;检出率最高的标本是痰液、咽拭子、血液和创面;产气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74.6%~99.3%,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高达53.6%,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仅为8.0%和25.4%;此外,喹诺酮类药物药耐率较低,为2.9%~5.1%,氨基糖苷类药物在17.4%~48.6%,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74.6%;三维试验产ESBLs菌和产AmpC的检出率分别为22.5%和29.7%,有13株菌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结论 产气肠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且耐药率日趋严重,对高危病区应完善和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对易感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余姚市各社区医院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的分布,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以更好地指导社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控制感染。方法用WHONET5软件统计分析2007-2009年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结果 2007-2009年分离阴沟肠杆菌分别为105、103、117株;主要来源于各社区医院就诊患者的痰液标本,2007、2008年和2009年分离率分别为45.7%、43.7%和47.8%;其次为尿液标本,分别为15.2%、11.7%和12.8%;在耐药率方面,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耐药率最高,均>90.0%;其次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50.0%;耐药性最低的为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5.0%,其次为庆大霉素,耐药率<21.0%。结论余姚市各社区医院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碳青霉烯类与氨基糖苷类最为敏感,各社区医院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临床分离的154株阴沟肠杆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结果 阴沟肠杆菌主要分布于糖尿科、肿瘤科及ICU,分别占50.00%、15.58%、12.99%;在各类标本中的构成比以创面分泌物、痰液较高,分别占64.29%、16.23%;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0,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耐药宰相对较低,分别为25.32%、31.82%、36.36%;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氯霉素耐药率相对较高,分别为96.10%、92.21%、78.57%;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阳性率为46.10%.结论 阴沟肠杆菌多药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2)
目的了解医院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自临床标本分离的39株阴沟肠杆菌,采用美国MicroScan WalkAway 96PLUS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其配套的NC50检测卡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于痰液、分泌物和尿液,分别占56.4%、25.6%和10.3%;科室分布以儿科、ICU、烧伤整形科和新生儿科为主,分别占25.6%、18.0%、10.3%和10.3%;39株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3%、12.8%、20.5%、28.2%、30.8%、30.8%,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敏感。结论医院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耐药严重,微生物室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4)
目的对2011-2012年温州市中医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分析,为降低患者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患者送检的血液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对病原菌分布以及其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医院共检出病原菌3 260株,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9.8%、13.9%、13.0%、12.3%、10.4%;其中革兰阴性菌2 230株占68.4%,革兰阳性菌742株占22.8%,真菌288株占8.8%;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克肟、头孢唑林、头孢哌酮、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呋喃妥因等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为35.3%100.0%。结论医院2011-2012年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多数病原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产气肠杆菌是一类条件致病菌。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促使本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机会不断上升。同时此类菌也是产生β-内酰胺酶的主要菌群,已引起医院学界同道们的重视[1]。现将我院从2007—2009年 相似文献
8.
阴沟肠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做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结果判断参照CLSI 2010年标准。结果阴沟肠杆菌主要分布于骨科占17.9%,其次为耳鼻喉科占11.6%,神经外科占10.5%;标本分布以分泌物分离最多占24.2%,其次为痰液、脓液,分别占23.2%、13.2%;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在027.4%,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的耐药率>90.0%。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伤口及呼吸道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仍是控制阴沟肠杆菌耐药的关键,选择抗菌药物要以药敏结果为依据;密切关注阴沟肠杆菌耐药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遏制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医院近3年来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医院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用英国先德半自动细菌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主要标本来源为痰、尿液和其他分泌物;对阴沟肠杆菌保持较强的抗菌活性而耐药率<32%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西丁、氨苄西林及头孢唑林对阴沟肠杆菌无效;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呈显著上升趋势,3年间增加了>20.0%.结论 阴沟肠杆菌是一种多药耐药且耐药性较高的细菌,为及时有效控制阴沟肠杆菌感染,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地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王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87-189
目的 了解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从近年来感染标本中分离出阴沟肠杆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的12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于肝胆外科、ICU等科室,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胆汁及尿液中;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依次为99.19%、99.19%、94.31%、94.31%;而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较差,敏感率依次为1.63%、1.63%、4.88%、4.88%和4.07%.结论 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了解2008-2010年儿童感染阴沟肠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折点判读其结果,使用x2检验分析3年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变化.结果 650株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3年耐药率监测结果显示,美洛西林分别为25.4%、33.3%、41.7%,头孢他啶12.9%、18.2%、25.5%,头孢噻肟22.5%、31.6%、45.8%,头孢曲松38.8%、44.5%、48.6%,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前两年,其耐药率分别为9.3%、11.1%、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儿童感染阴沟肠杆菌其耐药率呈逐年增长,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更应该遵循最快控制感染、最小不良反应、最低诱导耐药的原则,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产气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用常规方法检出可疑菌落,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ID 32E条和ATB G-5条做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分别用复合纸片表型确认试验和FOX琼脂平板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结果 临床标本主要来自痰液,占52.1%,其次为中段尿,占16.0%;临床科室中呼吸内科和肝胆外科检出最多,分别占43.6%和17.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所有菌株均敏感;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16.0%;产气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95.0%,对其余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低;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16.0%和11.7%.结论 产气肠杆菌临床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及呼吸内科;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的耐药率最高;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已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08-2010年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检测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细菌培养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药敏试验采用MIC法.结果 2008-2010年共检出病原菌208株,分别占19.7%、31.3%、49%,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磷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布为18.8%、30.8%、58.7%、69.7%.结论 医院获得性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呈增加趋势,各科间分布差异较大,耐药率较高且有多药耐药,应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监测,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葡萄球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不重复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分类,统计不同标本检出情况;用K-B法检测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MRSA和MRCNS检测分别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或苯唑西林纸片.结果 共检出1551株葡萄球菌属,分属15个种,其中构成比居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AU)40.3%,表皮葡萄球菌(SEP)33.9%,溶血葡萄球菌(SHA) 11.1%和入葡萄球菌葡(SHO) 5.9%;构成比居前的标本是创面占40.0%,痰液占24.8%,引流液占15.3%和血液占6.6%;4种主要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呋喃妥因全部敏感,替考拉宁仅对SHA有5.2%耐药率;MRSA检出率为56.2%,MRCNS检出率为76.4%,红霉素的耐药率为71.2%~87.8%,克林霉素为46.0%~70.1%,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不同菌种之间差异较大.结论 医院葡萄球菌属感染的临床部位以创面和呼吸道为主;应加强对高危病区和易感患者的防护和临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属的来源分布及其检出率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4348例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在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及其检出率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结果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临床分布以ICU最多,占32.52%;2006-2010年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属的检出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6年的3.31%增加至2010年的30.79%,序位也由第6位上升至第1位;2010年不动杆菌属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有较明显降低,头孢哌酮/舒巴坦与2009年相比略有降低,其余14种抗菌药物仍维持较高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上升十分明显,由2006年7.59%上升至2010年87.24%。结论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属的检出率、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注重多药耐药菌的预防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发生,同时加强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1999-2010年连续12年医院鲍氏不动杆菌感染耐药趋势及临床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耐药性变迁和临床分布特点,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803株ABA资料;用WHONET5.4和SPSS11.5软件分析ABA的分离率、耐药率变迁。结果 ABA、多药耐药ABA(MDRAB)和泛耐药ABA(PDRAB)分离率及对临床常用的17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BA感染主要发生在ICU,占35.94%和呼吸内科占18.18%;痰标本所占比例最高占71.66%;高龄患者检出率高。结论 ABA的耐药形势严峻,MDRAB和PDRAB比例明显增加,重症监护病房及老年病例居多的科室是预防控制的重点科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