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保护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三叉神经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285例,其中206例岩静脉被电凝处理,79例保护良好。结果79例岩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脑水肿,无明显恶心呕吐。206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其中3例发生小脑水肿,2例经脱水剂治疗,1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35例术后3天明显恶心呕吐,腰穿测脑压高。结论岩静脉在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术后可常规应用脱水剂以及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观察岩静脉形态特点及其对手术显露的影响,分析岩静脉的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经小脑水平裂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4例,回顾性分析其岩静脉的主干及属支情况、进入岩上窦的位置、术中电凝切断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岩静脉主干有1~3支者分别占22.3%(21例)、62.8%(59例)、14.9%(14例),静脉属支有1~5支者分别占4.3%(4例)、21.3%(20例)、64.9%(61例)、7.4%(7例)、2.1%(2例).责任血管明确者83例(88.3%),可疑11例(11.7%),其中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6例(6.4%).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58例(61.7%),主干切断者4例(4.3%),属支切断者32例(34%).术后出现小脑梗死1例(岩静脉属支切断者),经治疗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小脑出血1例(切断岩静脉主干者),行后颅窝减压术后残留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入路是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多数情况下术中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以切断主干或部分属支,但切断后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后颅窝枕下减压术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CT及MRI检查确诊后24 h内行后颅窝枕下减压术,如有急性脑积水发生,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再进行后颅窝枕下减压术。 结果本组患者12例,术前CT显示出现脑积水者4例,先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行颅窝减压术。根据GOS评分评价患者外科治疗效果:良好7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结论后颅窝减压术能避免大面积小脑梗死临床症状恶化进行性发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脑脑桥角区的解剖结构,为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6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1)上界为上项线中点下2 cm,下界为枕骨大孔上缘1 cm,内侧界距枕窦缘3 cm,外侧界为乳突基底内侧0.5 cm的骨窗中心恰与面听神经垂直对应,是微血管减压的最佳骨窗.(2)脑池段三叉神经与面听神经最宽距离平均为(11.19±0.12)mm.(3)岩静脉距离面听神经平均为(10.05±0.11)mm.结论 该区手术骨窗中心位置可行最佳选择.利用岩静脉与面听神经的间隙行微血管减压术无需切断岩静脉.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是良性肿瘤,位于后颅窝桥小脑角,解剖位置复杂而重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及脑干、小脑功能障碍[1].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术后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影响治疗效果.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促进术后病人早日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大型(≥3.0 cm)听神经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术中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治疗31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打开岩裂-桥脑裂。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5例。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术中未能解剖保留,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按H~B标准: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8例,Ⅵ 级2例。术后并发呛咳4例及吞咽困难1例。31例术后随访3~69个月,平均30.5月;肿瘤无复发;术后半年后恢复至B级3例,C级5例,无改善11例,未能保留听力12例。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手术切口及小骨窗,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达到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瘤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探讨听神经瘤手术治疗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31例听神经瘤,采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2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1例,显微手术16例,术中可清晰辩识面神经26例。结果 全切除肿瘤29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4例,面肌功能保留8例。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可全切任何大小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因其对岩骨侵袭小、手术便捷、术后并发症少,应为听神经瘤手术首选入路。显微手术和术的经验及对桥小脑角显微解剖知识,对提高手术效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神经鞘细胞,是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8%-10%,占后颅窝肿瘤的40%,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85%。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尤其是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但是若手术中损伤面神经和脑干,术后患者就会出现面瘫。  相似文献   

9.
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已将听神经瘤的术后死亡率从五十年代中期的12%降至目前的3-5%.但体积较大的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仍约占11%.以往文献认为导致脑干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小脑前下动脉  相似文献   

10.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瘤周血管的保护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中瘤周血管保护的意义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与手术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听神经瘤64例,其中肿瘤全切52例(81.25%),次全切12例(18.75%)。术中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其主要的分支完整保留58例(90.62%)。面神经未能解剖保留11例(17.19%);术后早期面瘫21例(32.81%),6个月至6年的随访期中14例无改善;术后死亡3例(4.69%)。结论手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的供血动脉,对于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改善预后十分重要。熟悉解剖和细致的显微操作是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单侧岩静脉离断动物模型.方法 家兔16只,其中用于制作尸头硅胶灌注标本6只,观察家兔颅后窝静脉引流特点,并与人静脉引流情况比较;另外10只模拟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电凝并切断岩静脉,建立单侧岩静脉离断动物模型.结果 在硅橡胶灌注的6具兔头标本中,有1具仅灌出动脉,其余兔尸头灌注情况均较满意.用于制作岩静脉单侧离断模型的10只家兔中,建模成功8只,失败2只.结论 开颅电凝切断家兔岩静脉建立单侧岩静脉离断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显微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位置、分支情况,术中避免损伤岩静脉主干以及较粗大分支,对阻碍三叉神经暴露以及作为压迫血管的细小分支可予以切断。结果术中均发现岩静脉,根据岩静脉主干的数量分为:单干型17例(9.1%)、双干型102例(54.5%)、三干型68例(36.4%),术中发现岩静脉及分支为责任血管18例,其中动静脉混合压迫13例,单纯静脉压迫5例,术后1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结论岩静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探查方向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将其分为两组,2000年1月~2005年3月期间治疗49例为A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天幕下探查,其中46例(93.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2005年4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37例为B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其中7例(18.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结果A组平均随访62个月,随访期间总有效率87.8%(4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复视各1例,随访期间好转;小脑出血1例,急诊行颅后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后3d死亡。B组平均随访21个月,总有效率89.2%(3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1例,随访期间好转;病侧听力丧失1例,随访8个月无好转。结论采用乙状窦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手术开始即选用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多数情况下不需处理岩静脉即可获得对三叉神经根区的良好显露,避免了岩静脉属支切断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但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hiariⅠ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颅窝减压,扩大重建术治疗6例;后颅窝减压,扩大成形术加脊髓空洞分流术治疗10例。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死亡和其他并发症。结论后颅窝减压,扩大成形术和(或)脊髓空洞分流术是治疗ChiariⅠ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与病理解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解剖形态及与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的大型听神经瘤63例,对肿瘤的供血来源,与脑神经及血管、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均由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15例小脑上动脉参与肿瘤上极供血,22例小脑后下动脉参与肿瘤下极供血.主要经岩静脉回流至岩上窦,15例同时回流至天幕.面神经位于听神经瘤前方53例(前上方13例,正前方31例,前下方9例),肿瘤上极5例,肿瘤下极4例,肿瘤后方1例,无面神经穿过肿瘤者.结论正确认识听神经瘤病理显微解剖和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对全切除肿瘤和脑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颅后窝肿瘤术后早期急性脑积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后窝肿瘤术后早期急性脑积水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并发症的原因有肿瘤残留,小脑水肿、肿胀,颅内血肿、积液、颅后窝脑脊液通道粘连闭塞。结论 力争全切肿瘤,减少脑组织创伤,严密止血和疏通脑脊液通道,术后早期腰穿及抗脑水肿治疗,出现急性脑积水时先行侧脑室外引流并行病因治疗,必要时行内分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hiari Ⅰ型畸形的MRI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23例Chiari Ⅰ型畸形患E,21例有颈神经根症状,16例表现为中央管周围损害症状,另有8例分别存在小脑及颅神经损害症状。MR检查显示,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B型)7例(30.43%),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A型)16例(69.57%)。根据MRI所显示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11例行后颅窝减压术,7例行后颅窝减压井小脑扁桃体切除术,5例行后颅窝减压并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结果 手术后18例患者(78.26%)症状改善,5例(21.74%)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对16例伴脊髓空洞症患者中的13例进行随访,其中3例空洞消失,7例空洞显著缩小,3例空洞较手术前缩小50%。结论 手术治疗可使延髓、颈髓充分减压,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对脊髓空洞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后颅窝减压术和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8-08—2015-09收治的67例ChiariⅠ型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组27例,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术治疗组40例。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单纯后颅窝减压组和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组在头痛及颈肩部不适的改善率分别为81.25%、76.00%(P0.05);肢体感觉障碍的好转率分别为33.33%、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空洞缩小率分别为33.33%、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颅窝减压+硬膜成形+小脑扁桃体切除组总体效果较显著,但在缓解头痛及颈肩部不适方面与单纯后颅窝减压术无明显差异,应根据临床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