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2.
伤寒部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谓结胸?大小结胸的病因病理及主要脉证是什么?如何治疗?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脏结、阳明腑实如何区别? 结胸是指邪气与有形之物结于胸中,以胸膈或心下硬满而痛为特征。其病因病机为患者素有痰水实邪,误下后或不经误下邪热入里与痰水实邪相搏。如原文134条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由于内陷的邪气性质不同,故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热邪入里与痰水互结,则为热实结胸;寒邪入里与痰水互结,则为寒实结胸。热实结胸则又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病变范围的大小之异,以及热邪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张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鞭,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条).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宣和解一法,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其余四方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阳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历代医家认识皆一.仅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已。笔者重温《伤寒论》后,觉得此释有违仲景之旨.不仅燥热之邪可致.且水热、痰热、寒实以及瘀热之邪皆可致腑证形成。1虽名三结胸,实为三结肠原文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困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放也。”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由此个难看出,邪在太阳之表,当从汗解,即使兼有可下之证候…  相似文献   

5.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郭双庚 《中医杂志》2011,22(21):1866-1867
小陷胸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相结于心下的小结胸证,其主要病机特点为痰热互结。痰热互结是在诸多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为较常见的一种证型,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小陷汤加味治疗难治性心脏病,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结胸证是《伤寒论》的重要病证之一。以前对结胸证的研究尚欠深入系统。笔者就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特点作以探讨如下: 结胸证之病因关于结胸的成因,注家多是围绕《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以误下阳邪内陷来进行讨论的,尚未全面揭示结胸的病因。故本文从下列几方面加以探讨。一、外感病邪:外邪是形成结胸的重要因素。《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就是强调结胸的外在因素。虽然对“病发于阳”历来见解不一,钱潢谓:“发于阳者,邪在阳经”,张隐庵:“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舒弛远认为:“病发于阳,为风伤于卫”,笔  相似文献   

8.
浅谈《伤寒论》之结胸证吕金柱,王振德包头铝厂职工医院(014046)结胸,是以胸膈胃脘硬痛为主证。笔者试系统地论述之。1.结胸之病因病机热与痰水互结而为热实结胸;寒与痰水互结而为寒实结胸。胃阳素盛者感受寒热之邪无论误下与否,若内陷之,则从热化,胃阳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应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寒热交结。寒热之致,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攻里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生,结于胃脘;其二是虚实夹杂。结胸与痞证虽同为误下所致,但结胸属实,为热与水、痰互结;痞为虚中夹实,其结为轻。痞之为病,如前潢所言:“阴阳参错,寒热分争,虚实更互,变见不测,病情至此,非唯治疗之难,而审查之尤不易也。”就半夏泻心汤证而言,亦是如此。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运用该方,如能细为辨析,谨察病机,则不仅可以治疗痞证,还可以治疗其他病症。  相似文献   

10.
小陷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浊结于心下的小结胸证。吾师用该经方加减治疗辨证属痰热互结的多种疾病,收效满意,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2) 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本条主要阐述小结胸证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胃脘部,其发病范围比较局限,仅表现胃脘部硬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说明邪浅热轻。这同大结胸证的发病范围较广,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是明显的对照。脉见浮滑,浮指有力的脉象,滑为痰热。脉证合参,小结胸证主要为痰热互结,治用清热涤痰开结之法,方用小陷胸汤。病因;素有痰饮,内陷之邪热与痰饮相结于  相似文献   

12.
1 泻心汤所治痞证与其他“痞证”的区别《伤寒论》指出痞症的形成乃因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说明本无实邪而反下或本属太阳表证却误下 ,均可导致里虚邪陷而成痞。胃之上脘 ,是气机升降之要道。气机升降失常 ,痞塞于中 ,必致心下痞。另外 ,饮食所伤、气郁不舒 ,以致脾胃不和 ,也是形成心下痞的原因之一。总之 ,泻心汤所治痞证的病机是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 ,此与其他病症兼痞不同 ,必须加以区别。《伤寒论》16 1条五苓散证、15 7条十枣汤证、171条瓜蒂散证、16 6条旋覆代赭汤证、16 8…  相似文献   

13.
林海飞 《新中医》2014,46(12):235-236
<正>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方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原文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指治伤寒多因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热结于心下致小结胸证。方以瓜蒌为君,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以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配半夏降逆祛痰消痞,黄连与半夏相配辛开苦降,药虽仅三味,但清热化痰、散结开痞之功益著。笔者临证将此方用于急症治疗,收效较佳。现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胸,是因太阳病表症未解而误下,致使水饮与热邪结于胸中而成。以胸脘部有压痛,脉象寸浮、关沉为其主证。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它证。临床上,结胸易与脏结、痞证及阳明腑实证混淆,应细加鉴别。结胸症状与脏结虽然相似,但前者属阳、属实,后者属阴、属虚,两者是阴阳互异、虚实各别。结胸与痞征虽均属误下而致,但后者为气隔不通,故多无疼痛,心窝部扪之无物。结胸与阳明腑实证,虽同系实满,但后者实满在腹。现仅就《伤寒论》治结胸五法归纳分述于下:一、泻痰缓攻法(135条):是因太阳病未解,而过早用攻下法治之,使表邪入里,临床所见除结胸主证外,还现颈项强硬,能仰不能俯,“如柔痉状”。此是邪结偏高,根据“邪偏上者宜缓,邪偏下者宜速”的治则,本证系邪偏于上,故宜丸不宜汤,以大陷胸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明,而反下之.因作病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笔者以为,要正确理解该条文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就必须认真回答并准确理解以下三个问题:其一,“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其二,结胸之成何以言“热人”?其三,结胸者何以说“下之太早”?其中,前一个问题是本条文理解的难点,也是直接影响能否正确理解后两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5年1版)将“病发于阳”和“…  相似文献   

16.
《新中医》1983,(12)
伤寒部分第五节太阳变证(续)(2)小结胸证:即小陷胸汤证。其病机为邪热与痰相搏结,又称痰热结胸。其性质属热属实。主要表现为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脉浮滑。由于邪浅热轻,故其证仅心下硬满,按之疼痛,不按则不痛,其脉浮滑为痰热之候。本证与大结胸证虽然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大结胸病位范围可较大;小结胸病局限于心下。大结胸硬满疼痛拒按;小结胸硬满按之则疼。  相似文献   

17.
田耀洲  张伟 《中医杂志》2012,53(24):2127-2130,2141
目的 探寻孟河马派临证痞证证治规律. 方法 搜索整理马派主要医家相关著作及文献中有关“痞证”的医案,对医案中所记录的症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药物组成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对医案中痞证医案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R型聚类分析.结果 频数统计显示,痞证病位主要为胃、脾、肝、胸膈;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湿、痰;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关联规则显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三者之间均存在强关联规则;R型聚类分析得到5个用药聚类组合.结论 痞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性以气滞、气虚、湿、痰为主;主要证型为中虚气滞证、中虚湿困证和肝胃不和证;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为主,方用归芍六君汤等化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131条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本条主要说明结胸与痞证的成因。对于文中“病发于阴”、“病发于阳”之“阴阳”的含义,历来争议很大。如张隐庵根据论中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提出:“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也……,病发于阴者,发于少阴也。”张氏谓阳为太阳,阴为少阴。认为病在太阳而误用下法,以成结胸;病在少阴误用下法以成痞证。其实,如果把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释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话,在太阳误下而成结胸者,姑且成立(其实  相似文献   

19.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正结胸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有形之邪阻结于胸而不局限于某一脏腑为主要病机,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证候特点的病证[1]。该证可出现于多种外感及内伤杂病中。对于结胸的病因,《伤寒论》第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第134条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